想必各位對解放戰爭結束後的歷史都不陌生不?蔣介石火速逃往臺灣,應該是說落荒而逃。根據蔣經國在日記中的記錄,當時他的父親大約帶走了700萬兩黃金,這筆金錢放在當時相當於是中央銀行後備資金的大部分,數量驚人,不過和他帶走的物質財富相比,有兩個人的價值更爲重要,他們一個是孔德成,一個是張恩薄,對我們來說名字可能很陌生,但他們對蔣介石來說相當於精神導師,爲什麼這麼說呢?

先說說孔德成,他是孔子的第77代孫,也是民國時期最後一位衍聖公。所謂衍聖公,實際上是一個世襲官位,主要負責傳播儒家傳統文化,歷代來都備受皇家的重視。他出生的時候,北洋政府還特意派出軍隊前來保護,害怕生出意外。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由於衍聖公地位特殊,日軍也三番五次登門,希望孔德成能去日本孔廟主持典禮。這種半帶威脅的邀請讓當時的國民黨感到危機,於是孔德成及其家人被迫搬家。

解放戰爭後他來到臺灣,在臺灣大學任教,專心傳授儒家文化。2005年還被學校授予榮譽博士的稱號,得到了各方的敬仰。不過戰後的他,照理說這時候已經失去了衍聖公身份,地位不如從前,爲什麼依然受到厚待?因爲蔣介石想證明自己是正統接班人,做事講究仁義禮信,才能得到民衆的支持。畢竟儒家傳統文化對於他本人來說影響深厚,有孔德成在他不僅樹立了政治優勢,還能進一步學習,一舉兩得。

再來說說張恩薄,他是張道陵的後世,因爲祖上宣揚師從張良,所以這一家族屬於道家流派,專門研究黃老之術。他去到臺灣是爲了避難,同時幫助蔣介石研習道家文化。用現在的話來說,孔張二人都是蔣的“工具人”,是爲了宣揚所謂的正統接班人,但他們的文化價值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黃金和國寶。畢竟被奪走的財富可以憑藉辛勤的勞動再創造,但是人才的流失無法彌補,不得不說蔣的人才計劃還是眼光毒辣。

不過當時也有的大佬不願意前往臺灣,杜月笙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本來是相信蔣的承諾,跟着國民黨自己能施展政治抱負,結果都是騙局。雖然沒能順利當上上海議長,不過他看透了蔣介石心裏的小九九,爲了自由最後選擇去香港發展。相對於孔張二人來說,這樣的選擇也別有另一番滋味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