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女人生孩子的那點事。

在展開今天的話題之前,我們得表彰一下大清孝恭仁皇后,也就是雍正的親生母親烏雅氏。這個女人出身於滿洲正黃旗,她總共爲康熙誕下三子三女共計六個孩子,真可謂康熙朝的“光榮媽媽”。

想必大家在如今的宮鬥劇和坊間流傳的野史中也看出來了,在古代後宮裏,想要順利生產絕不是什麼容易的事。雖說,後宮佳麗三千是個虛數,真實的皇帝后宮未必有這麼多女人,但大多數皇帝的後宮嬪妃數量都超過百人。

也就是說,即便皇帝按照祖制來臨幸后妃,女人們被臨幸的機會也很少。既然臨幸的頻率低,那麼懷孕的概率自然高不到哪裏去。就算是懷孕了,誰也沒法保證會不會遭人嫉妒,今天太監送來一碗摻了墮胎藥的湯羹,明天宮女便悄悄在香爐裏倒入麝香,孩子能順利生產的可能性真是太小了。

除此之外,就算是順利生產,孩子也有可能被其他嬪妃抱走,武則天、呂雉都做過這檔子事。所以說,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排除萬難,爲皇帝誕下六名子女,着實是一件辛苦的事。表揚歸表揚,雖說古代后妃生育的條件比較惡劣,但基本都是人爲因素,她們所處的環境還是相當優越的。

至少在物質方面,這些在深宮裏的懷孕媽媽就比民間的孕婦舒服得多。

宮嬪懷孕,關係到宗室的傳續,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雖然外廷的大臣們參與不進來,但負責照料孕婦的太醫院會事無鉅細地安排妥當,給孕婦提供更好的環境。不但在嬪妃懷孕期間,她們能得到御醫的定期體檢待遇,在生育之前還會有幾名醫術高超的醫官在宮裏值班,隨時準備迎接新生命。

那麼,御醫對懷孕嬪妃的伺候有多仔細呢?

一開始,他們會根據胎兒的方位,在紙上畫出“示意圖”,每天重複這一過程,直到生產時根據示意圖提供的參考找準孩子的方位,盡最大可能避免胎兒錯位。

與此同時,御醫們還會打聽嬪妃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爲她們精心計劃食譜。在必要的時候,御醫還會求助於宮外的輔助人員,例如:有經驗的催生婆等。畢竟,相比於御醫來說,這些常年爲民間婦女接生的輔助人員更有相關經驗。

如果哪個嬪妃的肚子“有了動靜”,這件事會立馬上報給皇帝,並由尚藥局派出一支全國最專業的產科團隊,全程負責嬪妃的生育事宜。在嬪妃懷胎七月時,御醫們已經大體計算好生育的時間,並提前讓太監準備好用於生產的產房。

嬪妃懷的是龍子,所以皇帝對這件事往往比誰都上心,嬪妃一旦有了身孕,每天皇帝都會命人送去各式各樣的補品和賞賜。當然,皇帝不是御醫,他送的補品只是些胡桃、桂圓、棗、栗子、羊肉等一些食補品,太醫還會另外準備地黃、生艾、沉香酒等活血的藥補品。十月將至,小生命馬上就要降臨了,這時太醫院會增派人手。

這些人二十四小時守在太醫院,一旦有緊急情況立即就位。除此之外,即將生產的孕婦在飲食上應注意一些禁忌,所以這一時期孕婦的食物均要經過太醫院的檢查,一旦發現食物中有不利於生產的食材,不但食物要倒掉,連做菜的廚子都得被查辦。終於,在產殿以外,衆人翹首以待,但每個人的心裏都是忐忑的。

這個孩子能否順利降生,將直接決定一羣人的命運。皇帝能否等來傳宗接代的希望,嬪妃是否能母憑子貴,太醫會得到賞賜還是蒙受災難,一切希望都集中於這個孩子身上。孩子順利生產,天下太平。雖然每個朝代各不相同,但皇宮一定會舉辦爲期多日的慶祝儀式。對於一些老來得子的皇帝,沒準還會大赦天下,與民同樂。

不過,太醫的工作並沒有結束,他們還得負責產婦的產後護理,以及檢查胎兒的健康情況,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畢竟,在早夭率比較高的古代,又沒有各式各樣的疫苗,新生兒要面臨的風險極其多。

兩宋時期的規矩比較多,時人將新生兒出生後的前三天稱作“三朝”,把新生兒滿月前的每七天都稱之爲“臘”。所以,嬰兒出生後的第七天爲“一臘”,十四天爲“二臘”,以此類推。每逢臘日將至,皇帝都會賜給母子不菲的賞賜。

孩子出生第三天,也就是“三朝”的時候,要進行名爲“落臍灸囟”的儀式,而且要使用香湯和蔥蒜爲小寶寶沐浴。據說,這樣做可以讓嬰兒的血脈流通,而且能避免風邪等新生兒常見病。拿到現在來看,這套專門用於新生兒的保健方法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小寶寶滿月時,太醫還會根據嬰兒的身體情況,挑個好日子進行“洗兒會”。洗兒會象徵着嬰兒已正式來到這個世界,所以要遵守各式各樣的繁文縟節。太醫在指定日期的同時,還得考慮到嬰兒和產婦的安全。

從這裏我們就能看出,即便對於子孫衆多的皇帝來說,每個新生的子女都是無比重要的,誰能擔保這個孩子會不會是未來繼承大統的希望呢?

剛纔我們在探討後宮嬪妃生孩子流程時,並沒有細說產子的過程,因爲筆者想將其拿出來單獨開一個段落,這樣講起來條理會更加清晰。生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知道,剖腹產對於胎兒和孕婦來說均有好處,那麼,古人會不會採用剖腹產呢?

根據文獻的記載,至少在漢代就已出現了剖腹產,只不過,當時沒有“剖腹產”這個名詞,而是被稱作“坼剖而產”,後來,又被叫做剖宮產。

史料記載:“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

這裏面就明確提到,當時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不知道爲什麼子不隨父姓,多半是私生子)。陸終的老婆給他誕下六個大胖小子,每次生產都採取了剖宮產。根據前後文的年代來考證,陸夫人的剖宮產應該在公元二四零年左右。

以此來看,當時的西方世界還沒有“剖宮產”這一概念,我國在這一領域遙遙領先。有不少網友在探討華佗是否存在時,稱三國時期根本沒有外科手術的條件,文獻裏的白紙黑字無疑是最好的例證。

在南北朝時期,時人在修撰《史記集解》時也提到了一條相關記錄:公元二二四年,也就是曹丕在位期間,汝南地區有個叫屈雍的人,他的夫人在生孩子時採取的就是剖腹產。“從右胳下水腹上出”,顯然,這與傳統的生育方式大爲迥異。

經現代醫學家判斷這就是最早的剖腹產。

“平和自若,數月創合,母子無恙”從這一信息裏我們又能看到,不論是傷口的縫合還是手術後的防感染,當時的大夫都做的不錯。

那麼,剖腹產技術是漢代纔出現的嗎?

未必。

且看《竹書紀年》中關於大禹部分的記載:“修己背剖,而生禹於石紐”,這裏面提到的“修己”,就是大禹的生母。雖然,我們無法理解“背剖”這種手術的意義,但可以確定的是大禹就是母親以這種方式生下來的。

不過,我們卻不能據此說剖腹產起源於虞夏時期,畢竟,這種生產方式在當時有沒有推廣開來我們不得而知。況且,大禹是否存在至今仍存爭議,我們無法確定這些神話的真實性。

就像有人說西方國家的剖腹產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七百年的古羅馬時期一樣,筆者對此同樣不認同。

爲什麼呢?

從《剖宮產律》一書中我們可以得知,在當時的古羅馬醫療條件並不完善,所以,有不少產婦在生子時因難產而死。當時的羅馬法令規定,難產而死的產婦不能直接下葬,要剖腹取出胎兒後才能下葬。顯然,剖腹是事實,但其目的卻並不是生產。

所以說,若將此作爲剖腹產的起源,顯然是有失嚴謹的。

根據史料記載,在我國古代民間的產婦的生產環境十分惡劣。她們既不像後宮嬪妃一樣能得到好的照料,在缺衣少食的年代營養也無法及時補充。

即便民間大夫雖具備一定的產科知識,但畢竟古代絕大多數時期“設男女之大防”,男性大夫是很難進入產房的。有資格進入產房輔助生產的又是一些缺乏醫療知識的穩婆。

因此,古代婦女死於難產的概率非常高。

這也難怪,我們時不時就能在史料中看到某歷史人物剛出生其母便死亡的例子了。

仔細想想,活在現在的女人們還真是幸福,她們既可以通過剖腹產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的痛苦,還能靠先進的醫療技術規避生產的風險,母子平安。對於那些古代的準媽媽來說,生產純粹是一場聽天由命的賭博。

參考資料:

【《史記集解》、《竹書紀年》、《剖宮產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