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庚子年 十月十四

入悲智之門

1.積聚福德資糧就是袪除障礙和習氣,

積聚智德資糧就是證悟自己真正無礙的本性。

2.修苦行亦能積聚福德,因爲你可從中轉變不良的行爲模式爲良好的習慣。

3.以口業積聚福德,是指捨棄不乾不淨的胡言亂語,而養成說正話的習慣。

4.佛法的目的在於培養內在的智慧,其教義則根據內在的本性而有各種了悟智慧的方便法門。

5.佛法的主旨是:本心不需要外在環境就能體會自然的純真、歡喜、安詳與清明。

6.我們的根本無明在於我們對自己有某種自信,而這其實是依賴外在世界而有的一種不可靠之自信。

7.由於世間無常的本性,因此無論我們自信多高,仍是不斷在破滅中,結果備受痛苦與挫敗,而這種痛苦會因我們的煩惱,諸如最根本的貪、瞋、癡,而相對增加。

8.禪修是指運用契機的法門以長養一顆更慈悲、更祥和的心,也是指漸漸習慣於這種智慧的心境。

9.每天用一段時間於靜坐。一到時間就專注於習定上,不要再慮及其他的事情。

10.要進入佛陀的教法,我們必須持着三個態度,第一是聽聞法教(聞),第二是深思其意(思),第三是以之實修(修)。

11.經由禪修,我們學會如何放鬆自己,保持平靜祥和。

以這份寧靜的心,我們才能知道在繁忙雜亂的生活中如何自處。

12.禪修還有很多益處,經由修行我們可以增長智慧。

日常一切事都要仰賴我們的智慧,因此經由禪修和菩提心的培養,他人會感覺到你的改變。

13.禪修教導我們如何鬆弛自己和保持寧靜,這份寧靜會帶來內心的喜悅。由於這份寧靜和喜悅,我們會與人相處得很好,一直都在愉快的心境中。

14.禪修是開展心靈的一種過程,而持久即是其成功的關鍵。

15.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圓滿之境界。

達到這種境界的必經途徑就是開始靜坐修持。

16.無論必須花費多大的努力與精力,我們都必須禪坐。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體會到心靈的寧靜與平安。

17.雖然我們本來就具備證悟的能力,但還須藉由方法去認知、瞭解,啓開並證悟我們的內在智慧。

18.若我們以一種仁慈與開朗的心態真誠地面對自我,那我們便能自我解析,且能認真、仔細地改正自己。

19.一旦我們真正瞭解慈悲心的真諦,並且試着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上時,我們便能脫離痛苦的兩種根源:嫉妒與羨慕。

20.「悲心」的藏文實際意義是「高貴的心靈」。一個真正慈悲的人具有一顆含有應機特質的開朗和包容之心。

21.具有慈悲心的人根本不需要去求他人的尊敬,因其人格自然而然會得到他人的尊敬。這種人如同一件香氣四溢的物品,即使把它包裝起來或藏起來,都不會失去它的香氣。

22.培養菩提心不僅會帶給自己,也會帶給周遭的人快樂。心靈上的平靜會使你將事情做得更好,你會更願意去傾聽他人的遭遇,也更能幫助他們。

23.當我們的心漸趨寧靜與穩定,並更能看清自己的時候,我們不只對自己及自己的慾望更有自覺,同時也更能體諒他人的需要及渴望。

24.只要看着別人快樂,我們就能感同身受,別人的喜悅變爲我們的喜悅,我們單從別人的喜悅中也能獲得快樂。

25.嫉妒與羨慕是慈悲的最大敵人。

26.一個內心充滿嫉妒的人絕對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無論他擁有多少財富,如果他一直被嫉妒心困擾着,

他就不可能成爲一個快樂或心靜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