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斯丁太太是一个控制欲强、刻薄无情、野心勃勃又吝啬愚蠢的女人。

--毛姆《面纱》

《面纱》用简朴、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主人公吉蒂在母亲贾斯丁太太的教育影响下,从一位举止轻浮、内心迷失于物质、情欲的欲望女孩,到自我觉醒的坎坷成长路。


《面纱》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毛姆。毛姆自身成长之路也非常坎坷,不到10岁,父母就先后去世,然后从法国回到家乡英国由伯父抚养。从小的成长历程让毛姆在家庭经营方面也是比较不幸的,所以,在毛姆的笔下,基本看不到感人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纵观作者塑造女主角吉蒂的家庭成长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她的妈妈贾斯丁太太对她的影响非常之大。正因为贾斯丁太太自身是一个虚荣、狂妄、自私、高控制的母亲,从两个女儿出生开始,贾斯丁太太就已经设计好女儿的人生方向,那就是为自己的虚荣心服务,为自己以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服务,从而对长相不好的小女儿多丽丝没有好脸色,对容貌靓丽的大女儿吉蒂倾注了充满算计的情感。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吉蒂,完美的把贾斯丁畸形的三观复制在自己身上,成长为一个爱慕虚荣、整天似蝴蝶一样围着男人转的女孩。一个唯利是图的母亲和一个一心只想进入名门望族的女儿,注定吉蒂的成长过程是悲剧为主。在一个家庭中,假如一位母亲自己的三观是扭曲、畸形的,对孩子灌输物质的欲望需求,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独立、发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那么养育出的孩子自然也会沉溺于物质欲望。

毛姆的《面纱》是女性精神觉醒的著作,每一个女性都值得拥有一本,细细本品。如果你还没看过,别急,继续往下看,看看为什么我推荐你拥有它。


1、贾斯丁太太温情的背后实质是满足自己的野心和高控制的欲望


贾斯丁太太生长在一位律师家庭中,有四姐妹。在爸爸的建议下,嫁给了当时自认为很有发展前途的伯纳德·贾斯丁,可惜贾斯丁先生是一位十分普通的律师,并不能满足贾斯丁太太想过人上人的生活。为此,贾斯丁太太借着为丈夫的前途好,不断逼着丈夫去结交对自己有用的律师、法官等有希望高升的政治家及太太们。


在贾斯丁太太的人生价值观中,只分对自己有用和无用的人,只有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你对我才是有用的,我对你才会很好。贾斯丁太太在养育两位女儿的过程中,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打着“爱”的幌子,和孩子传递着“我一切都为你好”的价值观,对于相貌平平的小女儿多丽丝,贾斯丁太太已经放弃了对她的要求,因为不能帮助她梦想过上人上人的生活;对于大女儿吉蒂,充满了算计的情感进行养育,因为她认为凭着吉蒂的美貌,肯定能让自己过上名门望族的生活。


所以,家里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围绕着贾斯丁太太的欲望和野心转。在贾斯丁太太的世界里面,吉蒂成长为她母亲贾斯丁太太所期望的女孩子,一个只会围着男人转的轻浮女孩子。

作家毕淑敏说过:见过世界的广阔,你就会知道自己的渺小。但在吉蒂有限的世界中,母亲已经用虚荣的世界屏蔽了她的格局。贾斯丁太太只注重物质的供给,而不注重精神上对吉蒂的充盈,最终让吉蒂在人生旅途上迷航。



2、男权主义时代,造就贾斯丁太太畸形的三观价值养育吉蒂。

在当时英国法律规定中:已婚妇女没有法律身份,丈夫控制妻子的身体、家庭财产和孩子。


19世纪的英国,女性分成三个阶级:第一个是上层阶级。属于贵族妇女,处境非常优越,是贾斯丁太太梦寐以求想进入的阶层,即使担任王室律师只能换取一个头衔,收入反而大大减低,贾斯丁太太也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让丈夫去申请,只有这样她才有机会进入这个阶层。


第二个是中产阶级。上层的中产阶级家庭相对比较富裕,女性属于“客厅里的装饰品”。下层的中产阶级女性虽然有地位但需要靠自己独立谋生,而贾斯丁太太也极力保住自己在这个阶层生存,想尽办法让丈夫和女儿为自己的虚荣和野心向上爬不要掉下来。为此,贾斯丁太太在看到吉蒂没有希望进入所谓的名门望族家庭后,退而求其次希望吉蒂寻找一位前途光明的年轻律师和商人。


第三个是下层阶级,主要都是从事廉价劳动力的女性。虽然在经济上有一定独立性,但也要承担经济上的压力,和男性一样工作,甚至会面临家暴。《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但在艰苦的条件下,夏洛蒂不仅承担起家庭重担,还始终坚持学习,最终成就了《简爱》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在贾斯丁太太的心中,吉蒂是她往上层阶级攀爬的最佳“装饰品”,所以,为了让吉蒂成为最好的装饰品,贾斯丁太太从吉蒂到了社交年龄时,就不断带着她参加高规格的舞会,期望从里面找到通往上层阶级的台阶。

一个女孩子没有精神层面的支撑,最终会活成一块朽木被别人抛弃。

上段时间在网络上闹得轰轰烈烈的“上海名媛群”,平时在各大平台上晒名车、美食、豪宅的名媛们,原来是高配版的“拼多多”。下午茶、丝袜、打卡的豪车、房子都是可以拼单的,这些女孩子为何热衷于这样做?


一位网友道破真相:一切的作秀,不外乎就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那份虚荣心,以及希望籍此获得豪门望族的捷径,从而让自己过上更高大上的生活。


著名的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养育女孩》书中说道:养育强大的女孩需要很早开始努力,我们要给她们正确的爱,同时要对抗那些可能将她们拉入低估的力量。



贾斯丁太太正是拉着吉蒂冲向低谷的一位母亲,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用自己错误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让吉蒂漂浮于半空,最终付出惨痛的代价才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认清自己的未来。



3、吉蒂人格中的“自我”突破“本我”,重新塑造自己的三观,明白了唯有自强自立,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著名的精神学家弗洛伊德在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到,人格由本我、超我、自我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也是各种欲望的组成,遵循快乐原则;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遵循“道德原则”;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求。


吉蒂受母亲贾斯丁太太从小灌输物质欲望的需求影响,虽然无奈嫁给了条件普通的医学细菌博士沃尔特,但心中对物质的渴望从来没有消失过,这就是吉蒂的本我一直伴随着她。


当吉蒂和沃尔特参加查理·唐森家的晚宴时,幽默风趣又善解人意的唐森和善于在社交圈交际的吉蒂,犹如鱼儿遇到大海,两个人一拍即合成为地下情人。一个人心中只有本我时,那这个人会不顾一切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即使当沃尔特发现吉蒂出轨的事情,她心中还是这样想:


沃尔特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她出轨了,如果他斥责她,她就否认,要是实在隐瞒不了,那么好吧,她便干脆和盘托出,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原书内容引用)



此时的吉蒂,强烈的本我欲望缺乏超我的压制和自我的管理,无视道德和规则,毫不顾忌自己的行为后果带来对沃尔特伤害,最终让沃尔特用报复的心理带着她来到湄潭府,一个霍乱正在四处横行的地方。


湄潭府是重建吉蒂价值观和灵魂得到救赎的地方。我们通过两个方面可以发现吉蒂的超我逐渐强大,自我不断完善,真正发现以前的自己在母亲贾斯丁错误的三观教育下做出了多么荒唐的事情。


(1)韦丁顿的指引,让吉蒂的“自我”不断完善。


当韦丁顿带着吉蒂参观修道院,看到修女们在瘟疫肆虐的情况下,不顾生命危险,依然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工作着,在如此恶劣的生活中,修女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当吉蒂不断听到大家对沃尔特的赞美、敬佩、和沃尔特对婴儿的喜爱时,吉蒂内心非常震惊,因为她一直看不起自己的丈夫,认为他无能,不能带给自己豪华的花天酒地的生活,在这里却受到每一个人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这一切深深的刺激着吉蒂的内心,诚如《养育女孩》书中说过:灵魂是你内心深处的一个地方,它能帮你判别是非。虽然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的一个地方,但不是所有人都到过那里,我们需要得到周围人温柔真诚的推动才能找到这个地方。


韦丁顿从吉蒂和沃尔特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吉蒂的痛苦和他们之间有一个故事隐瞒着大家,但他并没有点破,而是通过和吉蒂的对话及带她到修道院。让她看到自己缺失的灵魂,从而吉蒂的超我不断强大起来。

(2)修道院院长的出现,完成了吉蒂从“本我”到“超我”的转变。


吉蒂隐约觉得,在这位女院长身上还有一种她说不出来的品质。(原书内容引用)


这是吉蒂第一次见到修道院院长的感受,其实,院长的“超我”人格魅力让吉蒂心中感受到压力。正如圣约瑟修女告诉吉蒂的,院长出身法兰西最高贵的家庭,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舍弃富贵荣华。


院长属于“超我”的代表,在院长的内心,帮助世界上苦难的人们是她生活的意义所在,这些对吉蒂以前生活在自私自利、充满对物质欲望生活的向往是不可思议的。而这也是吉蒂身上没有的,所以,在和院长接触的过程中,院长的“超我”如一盏明灯慢慢照亮吉蒂的“本我”。


当吉蒂在修道院工作时,看到那些脏兮兮和衣着破烂的小孩时,想起院长在面对这些长的很丑的孩子,像慈祥的化身俯下身子,抚摸、逗哄着孩子们。正如《面纱》书中描述吉蒂内心的变化:


她要以院长为榜样,不能屈就于自己的本能。在某个小孩儿摔倒或是被别的孩子咬了一口而哭起来时,吉蒂便用温柔的话语抚慰她们,把她们哭泣的小脸蛋贴在自己柔软的面颊上,紧紧地搂着她们。(原书引用)


当吉蒂内心的“超我”逐渐强大时,让她发现以前自己生活的是多么可悲和无趣,觉得自己在成长、在成熟。看到院长和修女们的工作,和她们的生活和世界观的了解,让她明白,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只有在帮助别人时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

结语:


《面纱》中贾斯丁太太为了自己的欲望,在吉蒂的成长路上灌输错误的三观教育,从而让吉蒂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苦难和不幸。在吉蒂自我救赎中,战胜了“本我”的欲望,懂得了幸福的真正意义在于自强和独立。也在贾斯丁太太去世后,谅解了母亲以前的一切无知的做法,在和父亲深切的交流中,吉蒂告诉父亲:

我要把我女儿培养成一个自由而且自主的女孩儿。我曾经是个愚蠢、邪恶、令人憎恶的女人,我一定不能让我女儿重蹈覆辙,我想让她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自立自强,忠实于自己的女孩儿。(原书内容引用)


教育孩子,我们重点不在于给予富裕的生活,而在于正确的三观教育引领,才能让孩子不在人生旅途上迷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