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王小波

一千多年前,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喊出了当时贫民的心声,当王小波揭竿而起的时候,迅速得到贫民的支持和响应,各地贫民纷纷加入王小波的起义队伍中来,据史料记载,不到十天的时间,王小波的队伍就迅速扩大到几万人。起义军先占领了青城县城,紧接着乘胜攻下彭山县,王小波的起义军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受到当地民众的积极响应,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规模很快就超过了十万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小波起义。

王小波起义原因

王小波是北宋四川青城县人,当时的青城县位置在今天的四川都江堰市南。王小波是青城县一个以贩卖茶叶为生的茶叶贩子,以贩茶为生,虽不能大富大贵,倒也衣食无忧,乐在其中。

当时蜀地盛产茶叶,茶园和茶农极多,既然盛产茶叶,就要往外地销售,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很多茶叶贩子,有的家庭甚至几代人都是靠种茶、贩茶为生,王小波就是当时蜀地众多茶叶贩子中的一个。

后蜀时期,蜀地物产丰盈,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小资,一派祥和之象。但是蜀人没想到的是,国家被北宋灭掉了。北宋在灭掉后蜀之后,纵兵掠夺,对蜀地横征暴敛,将后蜀积累的财物金、银、铜、珍宝、布帛等悉数运到汴梁。这还不算,北宋官府还将茶叶列为专卖,禁止民间私自贩卖,将茶农的茶叶低价收购,同时大幅提高当地的大米价格,导致茶叶市场和大米市场遭到破坏,茶农收入大幅下降,又要高价购入大米,导致入不敷出,茶园纷纷倒闭。

茶园倒闭之后,靠贩茶为生的茶叶贩子自然也没了经济来源,俗话说得好“砸人饭碗,如杀人父母”,王小波为代表的茶叶贩子和茶农们的经济来源直接被切断,没了生计,生存都是问题,自然会引起反抗。

王小波起义经过

公元993年,蜀地大旱,加上土豪劣绅敲剥百姓,释贱贩贵,从中渔利,一时间物价激涨,在天灾人祸的重压之下,蜀地贫民忍无可忍,王小波及其妻弟李顺在青城地区聚集了上百位茶农和贫民在一个深夜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同时喊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王小波起义正式打响。

王小波提出的这个“均贫富”的口号,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均贫富”口号,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鲜明具体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

王小波揭竿起义之后,当地茶农和贫民积极响应,纷纷加入起义军,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王小波的率领下,起义军先攻占青城县城,再打下彭山县城,惩杀了贪暴跋扈的县彭山令齐元振,此时起义军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万,接下来每天都有数千人加入,不出十日,起义军的规模已经达到五万余人。

同年十二月,王小波率军北上,进攻蜀州的江原县(位于今四川崇庆东南),起义军与江原的宋军展开激战,起义军勇猛非常,以一当十,江原守将张玘招架不住,便暗放冷箭。王小波彼时正在战场奋勇杀敌,毫无防备之下前额中箭,但是他不顾血流满额,继续拼杀,终于击败宋军,占领江原县城。

占领江原县城是起义军的一次重大胜利,但是起义军的首领王小波却因为面部中箭,失血过多,不治身亡。

王小波战死之后,王小波的妻弟李顺被推举被起义军的首领,继续反抗北宋朝廷。李顺承袭了王小波的主张,继续高举“均贫富”的大旗,将起义的规模和战果继续扩大。在李顺的率领下,起义军接连攻克蜀州、邛州、永安军、双流、新津、温江、郫县、汉州等地,对蜀地的中心——成都,形成包围之势。

公元994年农历一月,李顺率领起义军猛攻成都,成都文武官员纷纷弃城逃跑,起义军攻占成都,声势大振,队伍人数迅速发展到数十万人。

攻占成都之后,起义军推举李顺为王,建立大蜀政权,李顺称大蜀王,建元“应运”,发行“应运通宝”、“应运元宝”的新钱币,同时起义军的名称改为“应运雄军”。

“应运雄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在成都城内,李顺开始施行王小波提出的“均贫富”主张。对于城内的富人们,李顺没有赶尽杀绝,而是他们的财产和粮食详细的做出统计,然后留下他们生活必须的钱粮,多余的一律没收,用来赈济贫民,典型的“均贫富”思想。

这种平均的思想主张,让李顺的队伍倍受贫苦民众的拥戴,蜀地境内的百姓纷纷翘首期待“应运雄军”的到来,有民众的支持,“应运雄军”所到之处,望风归附,除了少数州县之外,当时四川全境几乎都被大蜀政权占领,声势之大,震惊宋廷。

王小波起义结局

川蜀之变让整个宋廷为之震惊,彼时宋朝龙庭里坐的是宋太宗,宋太宗唯恐川蜀之变越演越烈,急忙派亲信王继恩率领禁军前去镇压。

王继恩这个人虽然是个宦官,但是颇有谋略,他领旨之后,兵分两路,一路从东面堵住巫峡的起义军,一路则是自己亲率大军进入剑门。

公元994年四月,王继恩采取分兵包围、各个击破的办法消灭了各地义军,先后攻破剑州、绵州、阆州、巴州,直逼成都。东路军则攻破东入蜀道的重要关隘夔门,进入涪江流域,逼近成都。

同年五月,王继恩集合东西路兵马重兵围攻成都,由于各地义军以被王继恩的大军消灭,成都孤立无援,李顺率领十多万“应运雄军”撄城拒守,奋勇迎战,双方在成都城下展开激战。

最终,起义军寡不敌众,战死三万余人,成都失陷,李顺战死,城破人亡。

成都失陷,李顺战死之后,起义军并没有就此被消灭,而是坚持在各地斗争,为王小波提出的“均贫富”这个超越时代的理想而斗争,声势依然很大。李顺的旧部张余率领军队先攻占嘉州,再占戎州、泸州、渝州、涪州、忠州、万州,在攻打夔州的时候失利,退回嘉州。

公元995年二月,宋军大举进攻嘉州,张余兵败战死,五月,张余的部下王鹭鹚称“邛南王”,进攻邛州和蜀州,宋太宗以石普为西川都提举捉贼使,并免除蜀地租税,以示安抚,王鹭鹚率领的起义军最终被镇压下去,王小波起义就此失败。

王小波起义的影响

王小波起义虽然持续时间很短,只有两年多时间,范围很小,只在四川境内,但是其影响很大,也很深远,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

王小波起义中提出的“均贫富”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农民斗争的一个新阶段,在王小波之前,唐末的黄巢曾要求实行赋役负担上的“平均”,西汉末的赤眉军提出“杀人者死,伤人者偿”的要求,东汉末的黄巾起义则要求建立“黄天太平”的理想社会,但是不管是黄巢还是赤眉军、黄巾军对平均主义的主张还处于懵懂阶段,平均主义还不明显。

而王小波起提出的“均贫富”则是直接、鲜明、具体地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不平等的封建分配制度,表现出王小波本人超前的思想高度,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古代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从早期反对剥削阶级对人身的奴役,到后来反对财产的不均匀,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王小波提出“均贫富”口号的根源

“均贫富”这一口号的提出绝非偶然,而是宋代经济发展的产物。王小波起义之前,宋朝已经建立30余年,因为宋廷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谁有钱有能力,土地就归谁。这一政策的初衷本来是为了鼓励百姓垦荒种田,但是结果却导致社会贫富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财产分配不均的现象更加突出、更加明显、更加表面化,阶级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农民起义。

#拍一拍宋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