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开始,朝廷开了一个恶例,就是和少数民族和亲。

到了唐朝,朝廷这么强大了,但已经形成了惯例,也只好延续下去了。唐太宗朝,文成公主进藏,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但此时由于朝廷强大了,也敢用赝品来弄虚作假了,出嫁的并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而是以宗亲来代替。

前面说到的文成公主,就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

在有唐一朝,唯一有一次皇帝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了过去,这就是唐肃宗李亨次女宁国公主。

宁国公主成年后,先是嫁给荥阳的郑巽、后来又嫁与河东的薛康衡,但都是很快就做了寡妇。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安禄山是统辖三镇的节度使,兵力非常雄厚,官兵打不动,总觉得兵力不够,于是决定向回纥(回鹘)借兵。

公元756(至德元年)九月,葛勒可汗便派长子叶护太子带领精兵四千人,日夜兼程赶到郭子仪的大营,帮助唐朝收复两京。

后来在回纥军的协助下,官军终于收复了长安、洛阳两京。

鉴于回纥帮助唐朝收复两京有功,公元758年,唐肃宗特给葛勒可汗号赐名"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简称"英武可汗",并且答应了他们和亲的请求,将成为寡妇的宁国公主嫁给了英武可汗。

不管这个公主是原装的还是二手的,这回唐朝嫁的是一个真公主,足见朝廷对回纥可汗的重视,在接受皇帝的诏书时,英武可汗不是按过去的习惯坐着接受,为了表示重视,特意立正,双手恭恭敬敬的接过皇帝的诏书与册命,并且立即封宁国公主可敦(妻子)。

要按过去迷信说法,宁国公主真是克夫的命,英武可汗娶了公主之后,第二年就去世了,死时刚40岁。

中国古代有个人殉的陋习,就是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封建主殉葬。这个习俗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到了春秋末期和战国开始式微。公元前384年,秦献公曾下令废止人殉,开始提倡用木俑、陶俑等代替活人进行殉葬,虽然这一禁令他的子孙没有认真遵守,但已经很少见了。

汉朝建立以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人殉就基本绝迹了。

中原朝廷向文明社会跨进了一大步,但是这种陋习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十分盛行。现在可汗死了,按回纥的风俗,他的妻子是要殉葬的。

唐朝是个比较开放的朝代,自唐太宗的高阳公主开始,唐朝的公主们都恃宠娇纵,追求个性自由,由此才出现了太平公主、李裹儿这些刁蛮公主。

宁国公主是正宗的皇女,当然深受女权思想影响,哪里肯去殉葬?

要是她肯随夫殉葬,早就死了两回了,也轮不到英武可汗来一亲芳泽。所以她进行了强烈的抗争。

回纥的侍者来劝宁国公主说:“你们汉人也讲究一个入乡随俗,所以,你已经嫁给了我们的可汗,按我们习俗,你就得去殉葬。”

宁国公主一听说此话,立即反驳过去:“随俗,那也要看哪个风俗先进,哪个风俗落后。你们回纥人仰慕我们大唐,才不远万里来跟我们求亲,可汗娶我不光是为了给他传宗接代,也是为了让我将先进的文化带给你们。要是你们的风俗好,何不就地娶一个就好?你们谁喜欢殉葬谁就去殉葬,我坚决不干。”

可汗的可敦要是回纥人或者没有实力背景的家庭女,谁还给你废话,直接拉出去就埋了。可是宁国公主是真正的皇女,谁也不敢来硬的,只好你来劝两句,他来讲讲道理,希望她能改变主意。

这可是牵扯到生死的大问题,宁国公主岂肯妥协,在这些人的软磨硬泡下,简直是不胜其烦。

最终,宁国公主一看实在躲不过去了,得了,还是保命要紧,于是就“剺面大哭”。

这个“剺面”,就是以刀划面。过去那时候的匈奴、回纥等少数民族,遇到大忧大丧,有以刀划面表示悲戚的习俗。

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在朝的少数民族首领听到这个消息,都悲恸地放声大哭,有的用刀划破面孔,有的割去了耳朵。甚至还有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俩人,主动请求自杀以殉葬的举动。

作为皇家女,她对这一段史实还是比较了解的。

宁国公主以毁容为代价,总算保住一条性命。

老可汗去世了,新可汗已经继位,宁国公主还没来得及给英武可汗生儿育女,孤单单的一个人呆在回纥部落,倒成了他们的累赘。

于是在登里可汗继位后,一看,还是将这尊活菩萨送回中土吧,别在我眼前晃荡了,于是派人将宁国公主送回了京城。

宁国公主虽然命运多蹇,但寿命还挺长,一直活到他大侄子唐德宗李适当皇帝,李适给册封自己的姑姑为萧国大长公主,最后老死家中。

结语:过去朝廷的公主嫁到少数民族地区后,命运一般都很悲惨。适应不了北方寒冷气候的吧,早早就去世了。

寿命长一点的呢?不是陪夫殉葬,就是老可汗死了,再嫁于新可汗,成为了他们生儿育女的工具。

总之是一离开中土,此生不要想回来了。

而宁国公主不光回来了,还在侄子那里享受着荣华富贵,直至寿终正寝,的确羡煞其他公主。

这就是命?也许吧。

参考资料:《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