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梅文/圖

今年前三季度,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實現綜合收入98.07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到位科研經費2.19億元,同比增長27.1%;項目獲批立項161項,立項經費1.45億元,同比增長72.4%,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科研產業發展的雙勝利。

未來3—5年,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將聚焦國家長遠目標、重大需求和陝西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整合在陝頂尖科研力量,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組建成立15個以上混合所有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3—5家孵化公司上市目標。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的雙勝利和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的目標,都離不開手中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這兩家研究院是我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實現更多“從0到1”的基礎研究的突破才能擺脫“卡脖子”的窘狀,纔有可能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陝西基礎科學研究有三強:綜合實力強、承擔國家各類創新任務和項目的能力強、成果產出率強。全省擁有各類科研機構1481家、高等院校108所,在陝兩院院士66人,科技活動人員27.5萬人;全省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70個;近年來,每年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項目超過2000項,經費超過10億元,居全國前6位;高水平論文數量居全國前5位。

優勢突出,短板也明顯。長期以來,我省基礎科學研究優勢沒能充分發揮,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夠。同時,基礎科學研究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經費投入、政策機制等方面都有繼續完善和提高的空間。

2017年,省科技廳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訂聯合設立省科技計劃項目合作協議,試點設立聯合科研項目。根據協議,聯合科研項目由高校充分發揮自主權,確定重點領域和研究方向,自主論證評審。2019年,省科技廳面向全省發佈了省級科技重大專項首批項目,率先在智能製造、能源化工領域啓動實施,探索和引入新的管理模式。

這些都是我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基礎學科和前沿科技,發揮科技計劃支持源頭創新作用的嘗試。

基礎科學研究週期長、投入大、產出慢,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其發展的重要問題。爲了改變這一現狀,我省在穩定增加省級財政對基礎科學研究支持力度、設立省基礎科學研究基金的同時,通過和企業設立基礎研究聯合基金等形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力度。

我省制定出臺了《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意見》,省級科技計劃基礎研究經費佔比超過10%。2019年全省基礎研究經費達36.06億元,佔全省研發經費的6.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隨着《實施意見》的出臺,以及相應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地,陝西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邁出了更加有力的步伐,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湧現出一大批原創成果。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以核心技術爲依託,我們在稀有金屬領域佈局38家高新技術產業公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副院長李建峯介紹,其中,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用高性能低溫超導材料製備技術項目,填補我國高性能低溫超導線材批量化製備技術的空白,作爲國內唯一企業向國際大科學工程ITER提供超導線材;金屬纖維及其製品的製備技術與產業化項目,打破國外壟斷,發展成爲世界第二大金屬纖維及氈生產企業;聯合中核集團成立西部新鋯,自主研發生產的鋯合金包殼材料,打破國外壟斷,向國家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提供關鍵材料保障。

“‘十三五’期間,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我們實施技改項目近50項,推動產業價值鏈從低端向高端提升。目前形成了集熔鍊、鍛造、軋製、複合、裝備製造等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發展成爲國內門類最全、應用最廣、規模最大的稀有金屬材料產業集羣。”李建峯介紹,“我們計劃用5—10年時間,打造10家上市公司,形成千億新材料產業規模。”

建立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爲代表的改制院所、科研單位、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探索,爲我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貢獻。

爲破解產業創新發展技術瓶頸、薄弱環節,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近年來,省科技廳着力實施“1155工程”,圍繞重點產業共性技術研發、骨幹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中小企業研發創新服務和小微企業孵化培育等需求,打造了四類平臺,激勵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夯實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

其中,聚焦陝西重點產業“卡脖子”問題,省科技廳通過摸底調研,繪製了產業創新能力清單,按照骨幹創新平臺的要求,統籌優勢科技資源,建設了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陝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陝西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西安增材製造國家研究院等若干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針對我省龍頭企業研發力量不足的問題,鼓勵龍頭骨幹企業發揮市場主體、投資主體、管理主體、需求主體作用,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共建“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打通成果轉化路徑,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針對我省中小企業體量較小、自身科研能力匱乏,省內科教資源富集的情況,爲快速找到合適的研發機構、精準匹配企業研發需求,省科技廳開發了陝西省中小企業研發服務平臺;不斷優化雙創生態環境,加大小微企業孵化和培育力度,建設創新創業平臺,實現小微孵化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

釋放創新活力

隨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地,我省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湧現出一大批原創科技成果。

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團隊自主研製我國首臺1500毫米非球面超精密車磨複合加工機牀,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設備禁運,總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西部超導材料科技公司研製的ITER用高性能多芯複合超導線材製備成套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高性能低溫超導線材批量化製備技術空白,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生產線;陝煤集團開發的煤氣熱載體分段多層低階煤熱解成套工業化技術(SM-GF),建成了單爐規模達50萬噸/年的混煤熱解工業示範裝置,實現了滿負荷穩定運行,成果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更多成果落地應用,成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助力。據統計:2019年,我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5362家,高新技術企業達4371家,淨增1233家,創歷史最大增量;瞪羚企業達169家,獨角獸企業達4家;高技術產業產值2630.95億元,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9.8%,高技術行業增加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8%。

“下一步,我們要加強頂層設計,做好‘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和各領域專項戰略研究;聚焦我省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卡脖子’技術問題,部署實施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產業創新鏈項目,加強前瞻性先導性引領性技術創新;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1155’創新工程,統籌佈局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