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脾胃論》

j今天,我給你說一張有意思的醫案故事,以及一張用於補脾降血壓的小方子。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年49歲,女性。什麼毛病呢?就是高血壓,整整四年。

十年來,此人一直用藥控制,效果時好時壞。只要一停藥,血壓立刻反彈。

有這麼一次,該患因爲工作勞碌,不慎感冒。感冒痊癒以後,整個人就出現了頭暈、氣短、乏力、睏倦、嗜睡等現象。更要命的是,她的血壓反彈了。

這一次,患者用了之前所有的降壓藥,無效。

等到就診的時候,整個人氣短懶言、伴隨心悸心慌,而且體倦、嗜睡、多汗,脈象沉細而無力,舌淡紅,苔薄白而潤。

當時,醫者從辨證的角度看,認爲這個人的確屬於氣血、中氣不足。

但是,患者有高血壓。在這種情況下,應用補氣的湯藥,合適嗎?

可是,如果不用健脾益氣之劑,患者的問題,實實在在擺在那裏,又該怎麼解決?

最後,醫者權衡再三,決定依從脈證特點,實行健脾益氣之法。於是,書方一首,但見——

黃芪、太子參、淮山藥、白朮、蓮子、炙升麻,當歸,五味,陳皮,甘草,大棗。每日一劑,煎服。

與此同時,降壓藥停用。

結果,患者三劑藥服下去以後,氣虛的諸多感受有明顯緩解,而且血壓降至正常。再用6劑,諸證悉除。隨訪一年,未曾復發。

這是怎麼回事呢?爲什麼用補中益氣的辦法,可以很好地降低血壓?

這則醫案故事,記載於《長江醫話》。醫者曾經對此進行了分析,主要言及中氣不足,一身氣機紊亂。現在,我想用我的思路,給您解析一下。

我們身體裏的血,必須要到達身體需要的地方,才能發揮它應有的滋養作用。對不對?

運送血液的能量是什麼?中醫語境下的理解,就是氣。氣爲血之帥。氣帥血行。有了氣的推動,血液才能如常運行。

氣,從哪來?答案是我們的脾胃。脾胃,是氣之化源。脾胃不足,即中氣不足,我們一身的氣就虧虛,就難以推動血液運行。

但是,血液運行再無力,也要滿足身體主要臟器的供應需求啊。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人體會本能地利用一切手段,來保證重要臟器的供血。

怎麼彌補?你看,氣虛的人,是不是多懶言、乏力、嗜睡、身體疲倦?這說明什麼?人體的部分功能被削弱了。功能被削弱,意味着節省了一部分氣血。被省下來的那部分氣,就用來保證身體重要臟器對血的基本需求。爲了確保基本需求被百分之百地滿足,所以身體會自動加大氣對血液的推動作用。這個時候,血壓測出來,就有可能是高的。也就是說,我知道你快不行了,所以我就拼盡全力,幫你維持好的狀態,哪怕是用力過猛,我也要讓你萬無一失。

比如說前面醫案故事裏這個女子,她的舌脈,全身表現,無不提示我們中氣虛弱。因爲氣虛,所以身體將所有可用的氣,全力用於推動血液運行,以保證重要臟器的功能正常開展。所以,這個時候,血壓不是偏低的,反而是偏高的。

那這個時候怎麼辦?簡單的辦法,就是補中益氣,改善人體氣虛的局面。如果氣足了,身體就用不着節省一部分氣,全力供應於重要臟腑的基本需求。也就是說,既然身體各處都有飯喫了,我也就用不着特殊關照你了。如此一來,血壓肯定會慢慢下降、恢復正常的。

所以說,上文醫者用了補中益氣的辦法。其空中,黃芪、太子參用於補脾肺之氣,山藥、白朮、蓮子健脾益氣。升麻提升中氣。當歸養血,使得所補之氣有所依附。陳皮行氣,使得補而不滯。五味子收澀斂汗,使得氣不外泄。甘草大棗健脾,固護氣血生化之源。這就是基本意圖。

其實,這種中氣不足而血壓偏高的人,我還真就遇上過。曾經有一家醫院的行政工作人員找我。她個子很高, 女性,自述平時乏力、倦怠、懶言,但是血壓還偏高。仔細查看,發現脈細弱、舌淡。後來,就是用補中益氣之法,身體整體狀態得到改善,與此同時,血壓也恢復正常了。

當然,以上我對氣虛所致高血壓的解讀,是一家之言,並非完全正確。我希望讀者朋友,能從我的文字中得到啓發,給出更加合理、貼切的解讀。有問題,大家一起切磋,這是一件好事兒。

同時,我也希望,平時受血壓偏高困擾的人,要適當考慮是不是中氣不足所致。這是一個思路,我們得知道。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經過嚴格辨證,才能做出明確的診斷。利用補中益氣的辦法降血壓,這是劍走偏鋒的一招,在中醫內科學裏面也算冷門。辨證不明的情況下,用這個辦法是危險的。辨證要點,我在前面案例中醫已經明述,這裏就不提了。

好了,關於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