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文景之治时期的名将,很多人第一时刻想到的就是周亚夫。他作为汉朝开国元勋周勃的次子,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显赫的功绩。不论是屯兵细柳抵挡南下入侵的匈奴人,还是在七国之乱击溃吴楚联军,都显露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尤其是他在七国之乱中的表现,以少胜多的击溃吴楚联军,被认为是平定七国之乱的第一大功臣。可是很多人在推崇周亚夫这一功绩时,却根本想不到他在战争中还有别的打算。他在战争中采取的放弃梁国,奇袭吴楚联军粮道的作战方略,其中也暗藏着阴谋,其真实目的是借刀杀人。

面对吴楚七国联军西进的战争态势,西汉朝廷也分多路军东进迎战。按照汉景帝刘启的安排,周亚夫以太尉身份带兵攻打吴国和楚国,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将军栾布攻打齐国,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策应齐国和赵国两路。除此之外,刘启的弟弟梁王刘武负责镇守以睢阳为中心的梁国,阻挡吴楚七国联军西进的路线。由于朝廷军队处于劣势,诸侯王联军超过五十万,而楚军尤其剽悍善战,所以周亚夫向刘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周亚夫认为敌强我弱,正面作战取胜很难,他请求放弃梁国,迂回至吴楚七国联军的后方袭击粮道,使其不战自溃。

周亚夫的建议得到了刘启的首肯,朝廷军队迎战诸侯王联军的战争就按这个方略展开了。在这个方略执行过程中,周亚夫绕过了刘武军队防守的睢阳、棘壁一线,直达位于吴楚联军侧后方的昌邑城,并在这里坚守不出。而吴楚联军则集中兵力在梁国与刘武展开大战,先后在睢阳和棘壁等地大战多场。梁军不是吴楚联军的对手,在棘壁被杀死数万人。然后刘武退守睢阳,一面派人抵抗吴楚联军,一面向昌邑的周亚夫求救。然而周亚夫却对睢阳的危机置若罔闻,拒绝救援刘武。刘武又派人向刘启告状,周亚夫面对刘启的诏令仍旧不为所动。

好在刘武手下的将军韩安国、张羽等人打仗也有一套,依托地形和坚城多次击退吴楚联军,才得以保全梁国。后来吴楚联军又转攻周亚夫,费了几个月却无法攻下。于是吴楚联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地步,进则有梁国刘武的军队,退则怕周亚夫率军袭击,形势反而变得非常不利。最终周亚夫抓住机会袭击吴楚联军粮道,使其无粮而全军崩溃,然后平定了这场席卷半个汉朝的内战。由于奇袭粮道和击溃吴楚联军的功绩,周亚夫一跃成为汉朝军队的第一人,在朝中地位与窦婴齐平,成为刘启最为倚重的大臣。

很多人谈到这次大战时,对周亚夫在军事上的成就津津乐道,却忽略了在这些战术实行过程中他所隐藏的阴谋诡计。周亚夫的成功,是基于迂回包抄袭击粮道的方略,这在平定七国之乱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的战术并不稀奇,在楚汉之争中,韩信和彭越就玩过,也成为击败项羽军队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是对比两次战争的进程,却发现周亚夫和韩信等人截然不同的操作手法。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周亚夫迂回到战场侧翼后并未直接袭击吴楚联军粮道,而是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依托坚城和地形坚守不出。

周亚夫在昌邑城坚守不出,看似为了伺机奇袭吴楚联军的粮道,实际上却包藏着另外的祸心。如果他真的要在战争中打后勤牌,那不但需要坚守昌邑城,而且还需要做出更多的战术性机动,否则无法扯动敌军的后勤线路。作为周亚夫的前辈,彭越在楚汉之争中就用游击战的方式破坏项羽军队的粮道,减轻了刘邦在荥阳一线抵抗的压力。然而周亚夫却没有如此,他的军队呆在昌邑城,完全坐视吴楚联军攻打刘武的军队,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他既不袭击吴楚联军的后勤线,又不解救危急的睢阳战场,很明显是打着坐山观虎斗的主意。

从战后的战果统计来看,睢阳战场上梁军的战绩与朝廷军队持平,而周亚夫在昌邑的军队只是朝廷三路大军之一。由此可见,周亚夫率军在战争中实际承受的压力只是刘武的三分之一。虽然战争不是单纯的数字游戏,但也可以说明周亚夫的取胜是在牺牲刘武和梁国军队的基础上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刘武多次求援,并且有皇帝刘启诏令的情况下,周亚夫仍旧拒绝救援,这就很明显的居心叵测的行为了。如果周亚夫真的一心为了战争取胜,他至少应该选择彭越的游击战做法,而不是停在昌邑看热闹。

那么问题来了,周亚夫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从当时的史料文献来看,周亚夫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刘氏诸侯王内部两败俱伤,朝廷军队才能渔翁得利。吴楚七国联军是以吴楚两国为首的军队,是在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倡导下组建的,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义起兵攻打长安的军队。他们的真实目的是夺取刘启的皇位,这也是汉初刘氏诸侯王尾大不掉问题的集中爆发。而梁国刘武的军队也是诸侯王的军队,并不受朝廷指挥。甚至从诸侯国势力上讲,刘武甚至不在刘濞之下,甚至被窦太后推举为储君人选。

梁王刘武是汉文帝刘恒和窦太后在世最小的儿子,也是刘启的弟弟。由于窦太后非常宠爱这个小儿子,所以给予了刘武很多超规格的待遇。除了赏赐大量的钱财意外,在出行规格、封国官职任免上都拥有很大的特权。刘武所封的梁国占据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北至泰山,西达高阳,共有四十余城。刘武在封国大兴土木,很多宫殿和排场都仿照天子规格,引起朝廷不少非议。而梁国核心的睢阳更是超额建设,扩展至七十余里,成为中原有名的坚城。而他的这些动作早已引起朝中大臣不满,只是因为刘启和窦太后的缘故,才没有被追究。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阻挡在吴楚联军西进路上的梁国首当其冲,也成了为朝廷军队争取时间的重要保证。如果按照刘启和周亚夫最初协商的策略,梁军和朝廷军两路配合,梁军根本不会承担超过一半的战争压力,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大的损失。可是如此一来,战争胜利之后最大的受益者将不是朝廷,而是梁国和刘武。战争胜利后,以刘濞和刘戊为首的诸侯王势力必然大幅度削弱,可也不会被策底消灭。而刘武作为诸侯王中的战争功臣自然受到的更多的赏赐,得到更大的权势,将成为诸侯王中另一个尾大不掉的存在。

由于刘武是刘启的弟弟,又受到窦太后宠爱,甚至被推举为储君候选人。这种特殊的身份让他对朝廷的威胁,比旁系出身的刘濞等人更大,因此以周亚夫为首的朝廷重臣和开国元勋后人不得不对其加强防范。而利用七国之乱的战争,让梁军与吴楚联军两败俱伤,使刘武的势力大幅度削弱,这便是最好的借刀杀人的手段。周亚夫甚至不怕吴楚联军攻破刘武驻守的睢阳战线,因为这样不但让梁国遭受重大损失,还能给吴楚联军带来巨大消耗。当这两个军队两败俱伤之时,周亚夫带着朝廷军队出来坐收渔翁之利便顺理成章了。

有人对此感到疑惑,假如刘武顶不住吴楚联军的压力,睢阳战线被攻破,岂不是要败坏七国之乱的大局?其实这个问题周亚夫早有考虑,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一式二鸟的打算。从战略路线上看,在刘武大军后方的便是镇守荥阳的大将军窦婴。窦婴的军队是负责策应栾布和郦寄两路大军,这是负责攻打齐国和赵国的朝廷军队。窦婴实际上是朝廷军队的总预备队,也防范齐国和赵国军队迂回攻入中原腹地的关键。而荥阳是七国联军各路西进的必经之地,所以窦婴实际上成为关东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刘武的睢阳防线被攻破,那么吴楚联军必然直扑荥阳,而这里便是周亚夫一石二鸟的第二个目标。前文讲过,由于吕雉乱政和诸吕之乱的后遗症,朝中权贵对外戚集团专权非常忌讳。窦婴作为窦太后的堂侄,一跃成为率军平叛的大将军,是引起了很多争议的。周亚夫作为朝廷权贵的代表,自然必须要为自己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将吴楚联军西进的战争压力引导到刘武和窦婴身上,不但符合朝廷权贵打压外戚和刘氏诸侯王的一贯传统,也能消灭两个重大的竞争对手,这对周亚夫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从战争的角度上看,当战争压力西移后,东路必然出现兵力空虚的现象。坐镇昌邑的周亚夫完全可以利用机会突袭这个兵力空虚的空白区,不论是直扑吴楚联军老巢,还是切断其后勤补给线,都能一举扭转战争的局势。如此一来,周亚夫是当之无愧的头功,也能争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让周亚夫比较意外的是,刘武的手下也不弱,依托睢阳的有利地形顶住了吴楚联军的进攻,甚至迫使吴楚联军将矛头转向自己。这样的情况反而让吴楚联军进退维谷,被困死在睢阳和昌邑的中间地带,最终因粮道被断而无法继续,在两路军队的压力下自行崩溃。

很多人从这一场战役中看到的是周亚夫高明的军事指挥能力,尤其是在战略和战术上制造、捕捉战机的能力。可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可以看出周亚夫在政治上也有着很深远的想法。他能在以少胜多的战争中,还能提前考虑到战后政治利益的分配和对政敌进行借刀杀人的操作,体现出他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但是周亚夫的这些操作却是典型的阴谋诡计,不但得罪了梁王刘武,还让汉景帝刘启不喜,这也为他后来在政治上被人暗算埋下了隐患。所以阴谋诡计之类还是要慎用,一旦适得其反,只能害人害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