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十四年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帮助下,接管了日军占领的东三省地区,同时也确立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中央对立的局势。然而,苏联方认为,中国共产党可以就东北三省而建立国家与国民党共同执政。

但是对于苏联方的建议,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党中央坚决认为国家必须统一,要么国民党一统中华,那么,就由共产党来统一;而国民党也认为国家统一是头等大事,明确表示不可能与共产党平分中国,于是这就有了中国解放战争的爆发。

纵观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三场统一中国的战役,淮海战役是三场战役中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数量最多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粟裕率领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了五十五万国民党军队。为此,毛主席赞扬粟裕说道:“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第一功。”

那么,粟裕究竟是如何指挥淮海战役,为何能够得到毛主席如此之高的评价呢?本篇文章,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淮海战役的前后,粟裕参与战役决策和指挥的那些往事。

淮海战役前的敌我形势变化,1948年,随着国共两党在战场上的较量,敌我形势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中国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经济上,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面积大幅扩大,解放区的面积达到235万平方公里,人口已经达到了1.68亿,其中,原来的那些老解放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亿人,在老解放区已经完成了土地革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大家经济条件改善,人民的生活也开始好了起来。

其次,在军事上,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了巩固胜利的果实,广大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所以,解放军的后勤得到了改善,兵力也得到了加强。

在国共两党的军事兵力对比上,国民党的兵力差不多还维持在365万,但是,国民党的军队斗志不强,战斗力减弱,国民党处于一线作战的兵力大约170万人,可是,他们分布在东北等全国五个较大的战场上,而且他们要守卫重要的战略据点和一些交通要道,这势必会限制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不得施展,处于守势,只能被动挨打。

而我军则不同,我军的兵力已经达到了280万,战斗力较强的野战军数量也有149万人,这样,国共两党在可以直接参战的正规军上,差距并不太大,而且,我军采取的是攻势,行动比较自由,用于一线的兵力要强于国民党的军队。

最后,在政治上,我军的解放区后方非常稳定,随着敌我态势的变化,老百姓也看到了中国解放的希望,由原来的观望态度,转而支持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所以,解放军的群众基础空前稳定,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国民党已经失去了民心。

正是因为以上三点形势的改变,使我军解放全中国成为了可能,为了为接下来的战略作出指导,统一全军的思想,尽快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彻底解放全中国,党中央毛主席在1948年的9月,在西柏坡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解放军要改变以前的游击战为主的方针,转而开始打正规战,最终目的是彻底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争取用五年时间,把军队发展到五百万,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五百个旅,而这个期间的战斗的主要任务就是先大量歼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

这次会议还对第三年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军事上的一些部署,准备与国民党打一些大的战役,正面对决,要敢于打大仗,敢于夺取城市和重要战略目标,要想办法歼灭更多的国民党有生力量,夺取全国最后的胜利。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党中央开始鼓励打大的歼灭战了。

面对国共两党战争形势的变化,国民党也做出了一些调整,尤其到了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的形势开始由优势变成了劣势,于是,在8月份,国民党高层经过会议商定,要利用重兵掌控战略要点,实行重点防御。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贯彻毛主席的战略精神,1948年9月16,华东野战军决定发起济南战役 ,当时的济南,那是山东的省会,人口有七十万之多,它既可以连接华东和华北,又有津浦,胶济两条铁路在此交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所以,国民党军队在此,布置了重兵,层层设防,工事坚固,可以说易守难攻。而反观济南周边的情况,当时,我军已经占据了济南周边的战略要地,济南已经成了一座孤城,所以拿下济南成了我军势在必得的一个目标。

为了尽快打下济南,1948年8月10日,粟裕等华野的主要首长做了三个关于济南的作战方案,上报了中央军委,粟裕认为,攻打济南,最好是采用第三个作战方案,那就是不能单纯以济南城为目标,而要一石二鸟,把攻城和打援结合起来。

但是在兵力的配备上要科学合理,既要保证足够的兵力能够拿下济南,又要保证足够的兵力能够打击来援的敌人,这样,既能够夺取城池,又能够借此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

8月12日,毛泽东回电给粟裕,同意粟裕关于攻济打援的作战计划,指出,我们要达到既能拿下济南,又能歼灭一部分来援之敌的目的。

此外,毛泽东还让粟裕要注意兵力部署的问题,那就是不能出现,所有兵力都强攻济南,而阻挡不住敌人援军的情况,这样,攻打济南和打击援军就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相成就,共同达到战役目标。

为了贯彻毛泽东的战略方针,粟裕主持召开了会议,制定了作战方案,决定在攻占济南的同时,打击敌人援军,他决定用14万人攻击济南,用18万人打击敌人援军。这样,就能让攻济打援有了胜利的保障。

9月16日凌晨,我军展开了对济南的猛烈进攻,一瞬间,济南城头,硝烟弥漫,炮声隆隆,与此同时,我军的打援部队也在济南城外,构筑了强大的工事,设置了数道防线,已经摆开了阵势,就等敌人的援军来援助济南。

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十分焦急,赶紧调集17万援军火速驰援济南,但是,敌人的大军看见我军强大的阻援部署,却迟迟不敢行动,这样,我军不费一兵一卒,就实现了组织援军来犯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粟裕的全部目的,粟裕的目的是希望敌人来犯,从而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可是敌人没有进行攻击,就使攻济打援的打援成了一句空话,原定的战略目标仅仅实现了一半。

而困守济南的敌军,一看援军迟迟不能到达,顿时失去坚守的信心,斗志不足,再加上我军没有后顾之忧,猛烈攻城,敌人迅速崩溃,最终全军覆没,在攻打济南的八天后,也就是9月24日,我军顺利拿下济南这座军事重镇,解放了济南。

可见,如果没有粟裕,组织强大的阻援大军,济南城也不会这么轻易地被攻下,粟裕的这次攻城计划对战局的顺利进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济南战役胜利以后,粟裕建议中央军委进行淮海战役:1948年9月24日傍晚,就在济南战役胜利的当晚,粟裕就给中央军委以及华东局和中原局发去了电报,粟裕建议马上进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中央军委同意了粟裕的建议,毛泽东要求粟裕尽快对攻占济南的部队进行休整,然后准备南下进行作战。

那么,淮海战役这么大型的作战,需要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需要协同作战,才能保证战役的胜利,那么究竟由谁来指挥成了一个问题,按照通常的做法,一般选择指挥员,是看谁的部队人数多,实力强,谁需要打的仗大,谁就拥有指挥权。

当时归粟裕指挥的纵队有16个;而刘伯承、陈毅和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军,只有四个纵队。而且,淮海战役是粟裕向中央建议发起的,所以,按理,粟裕应该是淮海战役的指挥员,但是,粟裕却发电报推辞担任指挥员,十分谦虚。

于是,中央军委决定让陈毅和邓小平指挥战役,但是陈毅和邓小平因为考虑到这次战役的责任重大,而通讯系统十分薄弱,可能会贻误战机,所以请粟裕方面多进行指挥。于是,淮海战役的指挥权就落到了粟裕等华野领导的肩上。

按照淮海战役事先的安排,首先要歼灭的,就是黄百韬兵团。本来粟裕打算11月8日开始进攻,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黄百韬却抢先要跑了。

1948年11月5日,黄百韬兵团接受命令向西撤退,于是,黄百韬就赶到了新安镇,让部队尽快西撤,这个事情让粟裕大吃一惊,还没等打敌人呢,敌人就想溜了,于是,粟裕未经请示,立即包围了黄百韬兵团,然后赶紧向中央军委发电,要提前进行淮海战役。

毛泽东看着粟裕这份电报,立即回电,给了粟裕自行决断之权,可见毛泽东对粟裕是非常信任的。

偏偏凑巧,黄百韬兵团在新安镇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行程,粟裕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战机,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围歼黄百韬兵团!于是,粟裕派华东野战军负责主攻,堵截黄百韬,中原野战军除牵制黄维兵团和张涂兵团之外,从南向北进逼徐州。

但是,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黄百韬却早一步从新安镇跑掉了,这下情况可复杂了,如果黄百韬兵团跑掉了,那么之前的作战计划和部署就会前功尽弃,于是,粟裕打电话给张翼翔,让他一定要截住黄百韬。

11月9日,粟裕终于在碾庄截住了黄百韬。黄百韬和华东野战军久打交道,很少吃亏,所以他根本就不太慌张,他命令部队,加强防御,要和华东野战军打一场阵地战,看看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他还把用卡车大炮等装备构建了一个防御工事,他认为,自己的武器装备和人员处处都不比粟裕差。

蒋介石得知黄百韬被围,十分担心,赶紧让杜聿明率领李弥,邱清泉去解救黄百韬,可是,这二人素来与黄百韬不和,结果虽然杜聿明亲自督战,部队的进展却十分缓慢,这也为粟裕歼灭黄百韬兵团赢得了时间。

粟裕指挥战斗非常愿意到离战场很近的地方,于是,他又来到了距离前线几公里的地方指挥战斗,在中央军委的要求下,他不得已,向后撤到土山镇附近的火神庙指挥战斗。

战斗开始后,黄百韬搞的那个防御阵型很有用,华东野战军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伤亡,还是没有攻破他的防线。粟裕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必须改变一下打法。粟裕苦思冥想,终于他想到,敌人抱团儿,分散不开,那就想法靠近敌人,通过挖地道或坑道的办法,抵近敌人,突然进攻。

11月19日上午,粟裕对黄百韬所在的碾庄地区开始炮击,炮击了三十分钟后,华东野战军突然发起猛攻,激战一直打到22日上午,黄百韬兵团的阵地终于被攻克,黄百韬在绝望之中,开枪自杀,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任务圆满完成。

当粟裕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消息,传到毛泽东那里的时候,毛泽东大喜,特意让人做了一盘辣椒炒肉,这是他最喜欢的菜,他找来了周恩来一起庆祝这次胜利,同时,毛泽东还给淮海战役的总前委发了贺电,让他们争取取得新的大胜利!

此后,粟裕又再接再厉,屡出奇招,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在1949年1月10结束,解放军以伤亡十三万多人的代价消灭和改编了国民党五十五万多人。从此,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都处于不利局面,解放战争的天平彻底向共产党这边倾斜。

淮海战役回顾,粟裕对战前形势的准确分析:回顾粟裕指挥淮海战役的前后经过,我们能够发现一些特点,济南战役胜利后,国军认为共军攻克济南之后需要大量时间休整,粟裕则认为需要一鼓作气发动新战役,即淮海战役。

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中,因为国民党援军不敢上来支援,最终,导致了济南城轻易地被华东野战军打了下来。不过,国民党军队错误地估计华东野战军在本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并需要一定时间休整,因此,国民党统帅部对战局放松了警惕。

然而,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却在收复济南后数月内又发动了淮海战役。对于华东野战军的动作,国民党军队也是始料未及。不过,国民党高级将领们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在淮海地区集结大规模军力压制华东野战军。

也因此,国民党在徐州指挥部队、兵力的调动速度十分缓慢,因为在他们意识里,自己兵力和装备完全有能力对解放军施行碾压,因而不必太过担忧淮海一线的防御力量。

而在华东野战军高级将领内部讨论中,一些解放军将领认为,此刻发动淮海战役最好从长计议,不过多讲究快战快捷,因为如今国民党军队锐气较盛,为了尽可能避免牺牲,所以,解放军一些高级将领就建议慢慢推动前进,而不能打得过于激进。

的确,如果缓速作战,这也有利于解放军不断消耗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但是党中央认为中国已经经历了太久的战争,为了让人民尽早地脱离战争的苦海,解放中国要稳中求快。

在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部的会议中,粟裕提出了出其不意的战略,也就是说军队要打快速战,争取一鼓作气消灭敌人。对此,粟裕分析国民党军队的现实情况,他认为,如今的国民党的军队就是绣花的枕头,中看不中用,别看装备都是清一色的美式枪械,实际上部队作风和纪律极差,根本就不堪一击。

最终,在会议上,经粟裕提议,华东野战军正式准备发动淮海快速战役。

淮海战役采用军队和人民相结合的作战模式:我们知道淮海战役还有一个称呼,叫“人民战争”。为什么要叫人民的战争呢?是因为这场战役是人民群众协助解放军战士而打赢的大胜仗。

比如,解放军的后勤保障,几乎都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支援解放军战士。解放军最开始决定发动淮海战役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华东野战军到达山东地区时,大量的人民群众都纷纷表示希望协助解放军解放全国,并强烈要求支援前线。

而华东野战军,最初没有制定淮海战役战略部署的原因,也是因为缺乏后勤保障,因为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后,整个解放军部队后勤保障方面陷入了一个较大的难题,因为解放地区的时间较短,后援物资输送不上来,而解放军又无法组织大量的人力去运输战略物资。

因此,解放军对后勤保障这一块还是有所顾忌的;而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区的人民积极支援前线,这极大地鼓舞了华东野战军的士气,这也让粟裕有了继续作战的勇气。据了解,整个淮海战役,仅支前民工就有600多万人,而且就连粮食“补给”,许多地区的民众还自发起来募捐粮款来支援前线。

也因此,近百万参加淮海战役的解放军战士,几乎每一个战士背后就有5个人进行后援保障,而反观国民党军队,军队规模和数量的确庞大,但是后援补给却十分缓慢。

人民的战争,还体现在人民群众协助解放军战士,修建军事设施和道路抢修上,基本上淮海战场上哪些军事设施要及时修建,根本就不用解放军去组织人手,民工们自己就集结在一起去修建工事了。

不仅如此,在破坏敌人交通线路以及打探消息方面,人民群众也给解放军提供了非常多的情报信息。这也让华东野战军作战时总是能够及时地了解到敌人战场上的情况。粟裕在这场大战中也充分地调动起了人民群众的潜力,他坚定地认为,支持战役的其实就是后勤保障之战,谁的保障到位谁就能得到胜利。

换句话说,谁耗得过谁,谁就能够获得胜利。粟裕最终猜测得不错,解放军在人民群众的联合保障下,不仅武器弹药补给到位,就连衣食住行都被百姓们保障得面面俱到,甚至解放军战士们都有些受宠若惊。

因为在抗日战争和辽沈战役期间,解放军还没有受过如此的待遇,现在打仗不需要自己扛弹药、不需要自己扛沙包、也不需要自己构建工事,一切都有民工们弄到位,他们只管打好仗就足够了。

另外,解放军战士们每过一两天总能够吃到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和肉食,有时候,还能吃到一些瓜果蜜枣之类的甜点水果,就连晚上站岗,群众们担心解放军战士们睡不好觉,主动派人帮助战士们站岗,因而,整个淮海战役的解放军战士在结束战役后,纷纷表示自己没瘦下来,反而还胖了十几斤。

粟裕提出扩大战役规模、歼灭徐州附近国军主力的战略,歼灭敌军五十五万多主力:淮海战役爆发后,粟裕在分析完淮海一带的国军军事部署后,就对党中央提出申请,希望扩大战役的规模,以规模逼迫国军主力收缩,最终把国军主力围困在徐州一带,再集结力量直接歼灭。

而粟裕的想法一直让解放军高级将领摸不着头脑,最开始说,要展开淮海战役快速化的也是他,现在打快速化,就得聚集力量一点点把国军根据点给拔掉,现在,又忽然要化整为零搞扩大战役规模,这无疑是赌博。

因为这件事,解放军高级将领内部又展开了讨论,而这一次许多将领的意见是饭要一口口吃,仗要一点点打,如此广撒网就是一次赌博,解放军赌不起。然而,粟裕却坚定地要求把指挥权交给自己,自己来指挥徐州歼灭战。

粟裕认为,此乃快速结束战斗的最好方式,因为国民党军队必须入套,因为不入套,徐州重镇就很可能被我们夺取,徐州对江南地区的影响是极大的。虽然一些将领依旧是秉承不同意见,但是,看到粟裕同志如此信念坚定,因此就表示让粟裕去试一试。

在徐州战役中,随着解放军开始把战役规模扩大化后,黄百韬等国军高级将领们开始疲于应付各地的解放军攻势,于是国军开始有意识地收缩主力,而这一切都朝向粟裕希望的方向一步步落实,黄百韬等人的大部队开始退到徐州地区。

然而还没等他们进入徐州城,粟裕带领部队就发动了攻击,这场战役也让黄百韬等国民党将领始料未及,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解放军会如此作战,因而,粟裕所带领的部队以突袭的方式迅速包围分割国军部队。

在本次战役中,解放军损失不重,但是国军的损失却极大,黄百韬等主力部队就有44万人被粟裕给歼灭,而当时整个地区的总兵力才仅仅50多万大军,现在淮海战役的优势尽失,主力部队被歼灭,而后援部队又支援缓慢,明眼人都知道,国民党对淮海地区的控制算是彻底失去了优势,现在国军能够做的就是守护南京的北方屏障,因为淮海地区南部地区就是中华民国的核心南京。

纵观整个淮海战役,我们发现粟裕在其中发挥的重要性极大,不仅国军防守主力是粟裕指挥击败的;就连扩大战役规模进而引蛇出洞这种古代战术想法,都能够被粟裕给活学活用,也因此,这才有了毛主席的那句“淮海战役,粟裕是第一功”的说法。

而在这之后,粟裕又陆续组织了渡江战役,并率队攻占了国民党政府南京,最终这场战役也彻底赶跑了国民党军队,而中国经受了几十年的战争折磨,到了这一天终于实现了和平和稳定,中华民族的历史终于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谨以此文,纪念在淮海战役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粟裕大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