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選秀節目裏,舞蹈類是公認的小衆類型。然而,正是在這個冷門領域,相繼有《這就是街舞》和《舞蹈風暴》兩檔節目熱度不俗,且在多季開發下口碑不降反升,備受垂直受衆認可。

正在播出中的《舞蹈風暴》,在第一季就獲得了第26屆白玉蘭獎最佳綜藝節目獎,第二季豆瓣評分在第一季的9.2分上再次提升。從該節目第二季的內容流變裏,我們或許可以看出這類小衆節目能維持高口碑不變,並在口碑路線下獲取熱度的原因。

換掉業餘導師,增加競技感,坐實口碑路線

《舞蹈風暴》的口碑路線是建立在口碑之上,而口碑則是建立在專業度上。在第一季就因爲足夠專業而備受認可的節目,在第二季再次進行了升級。

《舞蹈風暴》第一季是由編舞家、視覺藝術家沈偉、中戲舞劇系主任沈培藝、舞蹈電視節目製作人揚揚、音樂人劉憲華、演員彭昱暢組成四組“風暴見證官”。彭昱暢曾因爲不是“舞蹈圈”而被觀衆質疑過,到了第二季,節目組悄然把“彭昱暢+劉憲華”的組合換成了舞蹈方面更擅長的張藝興,做爲“風暴見證官”,助力選手晉級。

這種改良升級的做法,也表現在選手選擇,賽制的改變上。

節目最吸引觀衆的是選手們高度專業的創作和表演,在第二季,選手依然是節目組下足心血的環節。這一季除了繼續集結各路“舞林”高手“華山論劍”,在賽制上還增加了挑戰上季前三甲的環節,讓上一季的頂級舞者重新回到本季舞臺,讓競技場面更加激烈。

從享有國際盛譽的芭蕾舞者譚元元,到國內頂級舞劇“首席”李豔超(獲得過中國舞蹈最高獎項“荷花獎”),她們一出場就令人驚豔;中國拉丁冠軍級舞者古堃玄&孫晨鴻則展現了拉丁舞的熱情和力量;休斯頓芭蕾舞團首席舞者陳威鎮化身“無腳鳥”,挑戰上季冠軍胡沈員……這些頂級舞者的表現,將節目推向了一個個高潮。

在賽制邏輯和表演形式上,這一季也製造了更激烈的對決感。從面對面鬥舞、合作排位賽、限定主題戰,歌手助陣等,不斷升級的賽制,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

在視覺效果上,節目引入“風暴時刻”環節,以定格舞蹈的瞬間高光時刻,128臺攝像機以360度實時觀測每個參賽舞者的驚豔瞬間,帶來震撼的視覺效果,爲節目增色不少。

在第一季播出時,節目雖然口碑居高,但熱度依然侷限在圈層,但到了第二季,口碑繼續走高的同時,熱度也隨之攀升,顯現出不俗的市場競爭力。

多舞種同臺競技,“艱難選擇”引發爭議

在節目打破固定思維往專業縱深發力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爭議。

第二季舞臺別出心裁將古典舞,現代舞、街舞、拉丁舞等不同舞種的舞者同臺競技,好的一面是,在互相切磋中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多舞種的融合,比如第六期的年輕民族舞者呂科鏑創作的《界》,就在融合了民族舞、街舞等元素,將一個打破邊界的少年形象活潑靈動地展示出來。

但多種舞種同臺競技,也帶來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不同種類的舞蹈對決,選擇評判的標準是什麼?“見證官”們也表示“很難選”。鬥舞環節,“兩個都很好”是見證官們反覆重複的話。最終的選擇,除了他們的專業性眼光,也會有偏好和專長的因素。這些難點都會引發爭議。如本季“街舞”大部分被淘汰就引發了對不同舞種同臺競技的公平性,以及競技標準的爭議和討論。

本季參賽的街舞舞者也有很多高手,有些是熱門網綜《這就是街舞》出線的佼佼者,但大都遭遇失利,比如第一期淡淡連第一輪都沒過,TI舞團在第二輪battle中失利,特別是第五期街舞團hello dance對戰拉丁舞團power6團戰中,一直令人看好的前者卻遭遇慘敗。後臺的其他街舞人不由得唏噓喊冤。

《舞蹈風暴》作爲一檔競技藝術節目,要堅持它的專業度、高標準,也需要與其他娛樂綜藝之間做出一些區分,節目組也需要在各種不同舞種間做平衡。也許在這一點上,對選手來說,輸贏並沒那麼重要。把舞蹈之美、技藝之高呈現出來,讓更多人喜愛和欣賞,已經是一種成功。就像張藝興鼓勵街舞舞者時說的:“只要有舞臺,我們跳街舞的人就應該上來,去推廣街舞文化。”

同時,觀衆也會在意不同舞種評價的標準是什麼?風暴見證官的專業點評是節目必不可少的部分。他們的評價,對觀衆來說,是一種解答,是實在的“科普”。目前來看,見證官的點評還不夠放得開,互動也不夠多。

爲了拉近觀衆,這季在剪輯和採訪環節加進了一些 “煽情”段落,有觀衆評論指出“等待投票的時間被故意拉長……舞者動不動就哭”,認爲沒必要“悽悽切切”,不夠乾淨利落,有點拖泥帶水了。也許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節目更能吸引一部分觀衆的眼球,但同時也稀釋了舞蹈本身的“專業濃度”。

專業和娛樂如何做好平衡,對綜藝節目來說永遠是挑戰和難題,特別是展現某種專業領域的藝術競技的時候。另一檔小衆音樂節目《樂隊的夏天》同樣也遇到了這樣的難題。

但剛剛播完的第六期節目或許是吸取了觀衆的意見,剪輯更爲乾淨利落,明顯修正了上一期比較拖沓的煽情問題。節目組堅定地回到了舞蹈本身的原點,聚焦選手們的舞蹈作品以及見證官的專業點評上。

小衆舞蹈綜藝的出線難題,能否被“口碑”解決?

近來,越來越多偏冷門的藝術被開發成綜藝節目。舞蹈藝術也不例外,除了網綜《這就是街舞》,幾大衛視近年也都推出了舞蹈類節目:如《蒙面舞王》(江蘇衛視)、《舞者》(東方衛視)、《起舞吧!齊舞》(深圳衛視)等。然而,相比明星真人秀、歌唱演藝等綜藝,舞蹈類節目先天看點似乎不夠“明顯”。

但從數據上來看,《這就是街舞》和《舞蹈風暴》這兩檔節目卻能持續保持口碑、熱度雙雙走高,並在越來越多的路人裏圈粉。從這兩檔節目的共性裏,或許可以找到小衆類節目出圈的“規律”。

首先,這兩檔節目都用兼具流量和專業度的明星來導流,並取得了成功。比如,《這就是街舞》不斷升級的流量明星導師陣容,前兩季的易烊千璽和黃子韜,第三季的王嘉爾、王一博、張藝興、鍾漢良等,均取得了不錯的節目效果,也擴散了節目的受衆圈。《舞蹈風暴2》裏張藝興的加盟,同樣爲節目起到引流效果。

其次,用話題的共鳴引發大衆關注。《舞蹈風暴2》的舞臺上,出現了很多內涵豐富、表達現實,引發話題的作品。比如女舞者李豔超用舞蹈表現了冷暴力下女人的痛苦心路,而李禕然選擇了更爲直觀的表達,作品開頭被重重甩到牆上的一幕帶來很震撼的視覺效應。還有吳飛宇、呂科鏑表演的《打工人》,則展現了小人物遭遇現實“毒打”依然積極進取的精神,引發不少觀衆共鳴。《這就是街舞》裏設置的“火鍋”環節,同樣成爲話題發酵集散地,一個火鍋局,爲節目帶來了不少空降熱搜榜的話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保持足夠的專業度,首先在圈層用戶中立住招牌。不管是《舞蹈風暴》還是《這就是街舞》,在定位上都區別於以娛樂性爲主的競技類節目,它們都是以打造國內最專業的舞臺爲追求,集結了國內最頂尖的舞蹈人才,並誕生了高水準的舞蹈作品。在平臺足夠耐心的培育,和足夠重磅的資源澆灌下,最終建立了品牌效應,具有了長線開發的價值。

但我們也看到,這兩檔節目的口碑效應,很難在大批量開發的模式下奏效。因爲這兩檔節目對專業度要求太高,而國內的優質選手資源有限,如果同期節目太多,優質選手只能重複出鏡,最終會帶來審美疲勞,目前播出三季的《這就是街舞》就因爲選手反覆出現,而成爲觀衆的吐槽點。

口碑路線不適合大批量開發的節目,但在小衆類節目突出重圍的品牌培育階段,卻是通往觀衆的最佳途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