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問·金匱真言論》當中有這樣的描述:“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爲陽內爲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爲陽腹爲陰”。

從十二經的分佈規律來看,大體上符合這一原則。也就是陽經循行在軀幹背面及四肢外側,陰經循行在軀幹腹面及四肢內側。唯有足陽明經不同,循行於軀幹前面,也就是胸腹部屬陰的部位上。這應該如何理解呢?

《靈樞·逆順肥瘦》有這樣的描述“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經脈循行的大的規律。這十二經當中只有足三陽貫穿了人體的軀幹。

如前所述,如果我們把十二經脈看作是手足三陰三陽來對人體進行定位標註的醫學模型的話,那麼軀幹部的立體定位只能通過前面側面後面來描述。

我們知道軀幹裏面的臟腑是一個立體的概念,當軀幹裏面的臟腑出現功能性的問題的時候,他會在體表出現反應區或者是反應點。而這樣的反應區或者是反映點有可能出現在軀幹的側面,也有可能出現在軀幹的前面或者是後面。

就如同我們知道當一個患者出現心絞痛的時候,它可能會在左前胸出現陽性反應點,但是也可能在腋下的側面或者是胸之側面或者是後背左側的肩胛骨的投影區範圍內出現陽性反應點,或者是出現這種牽扯的痛點。

我們能夠理解軀幹部的立體的特點,要能夠通過前面側面後面3個方位來進行描述。

能夠貫穿人體軀幹的經脈,只有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貫穿軀幹,所以很自然的,這三條經脈陽明少陽和太陽分別聯繫軀幹的前面側面和後面。因爲其他經脈根本聯繫不到這兒,也就進一步印證了十二經只是對人體的標註符號,而不是用陰陽的多少來認知的。它在最初確定經脈的循行路線的時候,爲了標註人體體表和體內的一種標註符號而建立的。

爲什麼

陽明在前,少陽在側,而太陽在後呢?

這是因爲要與足三陰經表裏相合。

我們先分析一下足三陰經入於腹的部位,不難發現也是有相對位置關係的。

例如腎足少陰之脈它是貫脊屬腎的,位置很明顯在會陰的後方脊部骶部尾骨的位置。而肝足厥陰之脈是“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它聯繫的部位就是會陰部的陰器,明顯的比足少陰靠前。那麼足太陰經所“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骨內前廉,入腹”,又明顯比足厥陰這條經脈更靠前。

因此與上肢陽明和太陰並行於上肢前緣,太陽和少陰並行於上肢後緣,少陽和厥陰並行於上肢中間相仿,下肢部位,陽明與太陰當並行於腹前,就是胸腹部。太陽與少陰當並行於骶後,就是腰脊部。而少陽與厥陰當並行於中間,也就是身側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