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向一帆 通讯员史凡

“从大山里走出来,在逆境中成长,与其他人相比我输不起!”。在湖北工业大学,有这么一名寒门学子,他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赚到第一桶金,自主创业帮助学校71名贫困生提前还完助学贷款;为了反哺家乡,他组织同学前往家乡调研,将村民手制工艺品带回学校售卖。疫情期间,他与老乡一同为“第二故乡”湖北捐赠蔬菜400余吨……这位“输不起”的寒门学子,就是该校2017级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分流—铸造班的学生袁治航。近日,袁治航被评选为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记者来到该校了解他背后的故事。

16岁,他收到人生最后一笔生活费

初见袁治航,他身着一件灰色宽松卫衣,一条淡色牛仔裤,大眼明亮,肤色偏黑。个头不高的他外表有些青涩内敛。但不同于乍见的稚嫩,一旦有了交流,就会发现他大方成熟的谈吐。

出身在贵州遵义的一个贫困村落的袁治航,自小家境贫寒。母亲身患疾病,父亲年过花甲,贫困让他比同龄人更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在本该备受父母关怀的年龄早早独立。

七年前的夏末,袁治航考入县城高中,寡言的父亲卖掉家里小牛,凑了1000元打到他的饭卡里,自己翻山越岭,步行一天一夜才回到家。

得知消息的当晚,袁治航瞒着父亲,连夜到附近景区扛矿泉水,“山下2元,山上7元,我卖给游客赚取差价,”一次次上下山,汗水一遍遍浸湿了他的衣衫。天亮后,袁治航将赚来的钱以姐姐姐的名义到父亲手上。此时,他暗下决心,不再向家里要一分钱。

在补习班兼职,发传单、拉客户......高中三年,袁治航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兼职中度过。他逼着自己去“说服”客户,原本性格内向寡言,几年下来,练就了“三寸不之舌”。

2016年高考结束,他去工地打零工,每次与父母通话,背景音永远都是工地的嘈杂声,双手也被磨出厚厚的茧。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袁治航就每个月给家里打2000元,支撑这笔款项的,就是他选择的创业之路。

不落一人,他帮71名贫困生提前还完助学贷款

“学生最了解学生群体需求,容易开拓校园市场。我来武汉上大学,也是为了创业。”高中毕业袁治航来到武汉,他没有直接去学校注册上学,反而先休学一年,沉下心来做市场调研,尝试不同的行业寻找商机。

通过寻找发现,他将眼光投向驾校领域,并用半年兼职赚来的第一桶金10万元钱,成立武汉贵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

“驾校名称‘贵仁’,一语双关,第一层意思是表明我自己是贵州人,第二层意思是‘来者都是贵人’。”袁治航说,驾校现在加上兼职员工共有120多人,其中贫困学子就有102人,不少人更是来自袁治航创立的湖工大贵州老乡会。

为了让贫困学生能早日还完助学贷款,他将兼职学生的业绩作为股份,在年底给他们分红,助力71名贫困学生提前偿还了助学贷款。不仅如此,他的公司还仅收取成本价格,帮助一千多名经济困难的学生拿到驾照。

“提前帮他们还完助学贷款,不仅是因为很多人的童年都与我有相同的经历,我希望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能拉他们一把。”袁治航说,记得上小学时,自己每天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学校,贵州老乡会里许多同学求学之路都很艰难,我必须帮助他们。

创业团队成员熊磊就是得到他资助的同校学生。熊磊与袁治航是老乡,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有段时间因为私人原因急需用钱,差点就沾染上网贷,袁治航知道后,毫不吝啬借钱给他,助他渡过难关。在共同创业中,熊磊学习沟通技巧和专业知识,性格变得温和而踏实,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提起往事,熊磊仍很感激,“我真的特别庆幸能够遇见他。”

辅导员谢洋说:“袁治航热心且自信,总能自然而然帮助同学,这种兄长般的感觉,来自于他比同龄孩子多得多的社会实践经历。”

反哺故里,将村里的宝贝带出山村

作为大山里走出来的学子,最让袁治航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难以走出大山的故乡人。

袁治航所在村里许多妇女待业在家,“白天务农,晚上简单地炒一些土豆白菜,她们的生活太贫乏太单调了。”袁治航回忆道,早在2017年,他就开始思考如何让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能逐步丰富起来。

最初,袁治航想通过厨艺培训,帮助村里家庭主妇学习一门技艺,他还主动联系了当地的人力公司,没想到却不太买账。村委会得知此事,主动找到他,想将这个行动转换为精准扶贫项目,通过家政培训,使乡村家庭主妇掌握一门技能,拓宽就业竞争力。

责任重大,袁治航挨家挨户上门沟通。最初村民热情不高,但他坚持登门拜访劝说,最终,第一期培训人数就达300余人。后来,这一扶贫项目逐渐拓展到养殖业,并且延续至今。

2017年夏天,他组建了湖北工业大学“蜡染黔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推广社会实践队,组织来自黔西南望谟、三都水族、安顺及都匀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前往贵州水族、苗族、布依族等共31个村寨,走访调研当地村民制作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售卖。返校后,团队成功入驻湖北工业大学创业园,助力精准扶贫。

2019年开始,他多次号召并组织贵州籍大学生关注“春晖行动”,并身体力行返乡至铜仁印江支教。临别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把每段经历,当做一个舞台,勇敢向前,把小小的梦,绘成祖国的蓝图,在祖国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焕发绚丽之光……”。

化身“抗疫诗人” ,助捐湖北400吨蔬菜

今年年初,疫情肆虐。袁治航清晰地记得,与父母吃着年夜饭,窗外再也没有往年响彻通宵的鞭炮声,除夕的夜晚家里寂静无比。

作为湖北省贵州商会的干事,他与滞留武汉无法返乡的商会会长通了一晚上电话。很快,两人做出决定:即使道阻且艰,也要坚定地与第二故乡湖北并肩作战。

当晚,袁治航彻夜未眠。为了及时调动资源为武汉出力,他连夜起草文件和倡议书,号召贵州商会及母校青年共抗疫情。不仅如此,他还组织湖北省贵州大学生商会与蔬菜基地进行对接。

2月2日,第一批120吨蔬菜从贵州送达武汉东西湖区;2月5日,第二批200吨蔬菜送达恩施;2月9日,第三批40吨蔬菜送达孝感……最终,陆陆续续共计400吨蔬菜送达湖北。货运司机轮换交班,平均用时30小时,平均路程1200千米。

他时刻追踪蔬菜运输的每一步进程,保障物资及时到位。看到一位老人在新闻报道中说:“这菜很甜……”袁治航心想:“这一刻,我觉得自己的艰辛付出都有了意义。”

除了为武汉运送蔬菜物资,居家隔离期间,袁治航还以笔作援,化身一名“诗人”,在中国诗词网发表《江城之战》《鹧鸪天·庚子抗疫》等20余篇抗疫诗文,吐露对抗疫战士的感激之情。“前线的抗疫战士们很辛苦,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想通过笔鼓励到他们。”袁治航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