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向一帆 通訊員史凡

“從大山裏走出來,在逆境中成長,與其他人相比我輸不起!”。在湖北工業大學,有這麼一名寒門學子,他利用課餘時間做兼職賺到第一桶金,自主創業幫助學校71名貧困生提前還完助學貸款;爲了反哺家鄉,他組織同學前往家鄉調研,將村民手製工藝品帶回學校售賣。疫情期間,他與老鄉一同爲“第二故鄉”湖北捐贈蔬菜400餘噸……這位“輸不起”的寒門學子,就是該校2017級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分流—鑄造班的學生袁治航。近日,袁治航被評選爲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記者來到該校瞭解他背後的故事。

16歲,他收到人生最後一筆生活費

初見袁治航,他身着一件灰色寬鬆衛衣,一條淡色牛仔褲,大眼明亮,膚色偏黑。個頭不高的他外表有些青澀內斂。但不同於乍見的稚嫩,一旦有了交流,就會發現他大方成熟的談吐。

出身在貴州遵義的一個貧困村落的袁治航,自小家境貧寒。母親身患疾病,父親年過花甲,貧困讓他比同齡人更早地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在本該備受父母關懷的年齡早早獨立。

七年前的夏末,袁治航考入縣城高中,寡言的父親賣掉家裏小牛,湊了1000元打到他的飯卡里,自己翻山越嶺,步行一天一夜纔回到家。

得知消息的當晚,袁治航瞞着父親,連夜到附近景區扛礦泉水,“山下2元,山上7元,我賣給遊客賺取差價,”一次次上下山,汗水一遍遍浸溼了他的衣衫。天亮後,袁治航將賺來的錢以姐姐姐的名義到父親手上。此時,他暗下決心,不再向家裏要一分錢。

在補習班兼職,發傳單、拉客戶......高中三年,袁治航的課餘時間幾乎都在兼職中度過。他逼着自己去“說服”客戶,原本性格內向寡言,幾年下來,練就了“三寸不之舌”。

2016年高考結束,他去工地打零工,每次與父母通話,背景音永遠都是工地的嘈雜聲,雙手也被磨出厚厚的繭。從大一下學期開始,袁治航就每個月給家裏打2000元,支撐這筆款項的,就是他選擇的創業之路。

不落一人,他幫71名貧困生提前還完助學貸款

“學生最瞭解學生羣體需求,容易開拓校園市場。我來武漢上大學,也是爲了創業。”高中畢業袁治航來到武漢,他沒有直接去學校註冊上學,反而先休學一年,沉下心來做市場調研,嘗試不同的行業尋找商機。

通過尋找發現,他將眼光投向駕校領域,並用半年兼職賺來的第一桶金10萬元錢,成立武漢貴仁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有限公司。

“駕校名稱‘貴仁’,一語雙關,第一層意思是表明我自己是貴州人,第二層意思是‘來者都是貴人’。”袁治航說,駕校現在加上兼職員工共有120多人,其中貧困學子就有102人,不少人更是來自袁治航創立的湖工大貴州老鄉會。

爲了讓貧困學生能早日還完助學貸款,他將兼職學生的業績作爲股份,在年底給他們分紅,助力71名貧困學生提前償還了助學貸款。不僅如此,他的公司還僅收取成本價格,幫助一千多名經濟困難的學生拿到駕照。

“提前幫他們還完助學貸款,不僅是因爲很多人的童年都與我有相同的經歷,我希望當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能拉他們一把。”袁治航說,記得上小學時,自己每天要走一個小時山路才能到達學校,貴州老鄉會里許多同學求學之路都很艱難,我必須幫助他們。

創業團隊成員熊磊就是得到他資助的同校學生。熊磊與袁治航是老鄉,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有段時間因爲私人原因急需用錢,差點就沾染上網貸,袁治航知道後,毫不吝嗇借錢給他,助他渡過難關。在共同創業中,熊磊學習溝通技巧和專業知識,性格變得溫和而踏實,生活條件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提起往事,熊磊仍很感激,“我真的特別慶幸能夠遇見他。”

輔導員謝洋說:“袁治航熱心且自信,總能自然而然幫助同學,這種兄長般的感覺,來自於他比同齡孩子多得多的社會實踐經歷。”

反哺故里,將村裏的寶貝帶出山村

作爲大山裏走出來的學子,最讓袁治航念念不忘的,還是那些難以走出大山的故鄉人。

袁治航所在村裏許多婦女待業在家,“白天務農,晚上簡單地炒一些土豆白菜,她們的生活太貧乏太單調了。”袁治航回憶道,早在2017年,他就開始思考如何讓村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能逐步豐富起來。

最初,袁治航想通過廚藝培訓,幫助村裏家庭主婦學習一門技藝,他還主動聯繫了當地的人力公司,沒想到卻不太買賬。村委會得知此事,主動找到他,想將這個行動轉換爲精準扶貧項目,通過家政培訓,使鄉村家庭主婦掌握一門技能,拓寬就業競爭力。

責任重大,袁治航挨家挨戶上門溝通。最初村民熱情不高,但他堅持登門拜訪勸說,最終,第一期培訓人數就達300餘人。後來,這一扶貧項目逐漸拓展到養殖業,並且延續至今。

2017年夏天,他組建了湖北工業大學“蠟染黔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尋訪推廣社會實踐隊,組織來自黔西南望謨、三都水族、安順及都勻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同學前往貴州水族、苗族、布依族等共31個村寨,走訪調研當地村民製作民族服飾、手工藝品等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和售賣。返校後,團隊成功入駐湖北工業大學創業園,助力精準扶貧。

2019年開始,他多次號召並組織貴州籍大學生關注“春暉行動”,並身體力行返鄉至銅仁印江支教。臨別時,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把每段經歷,當做一個舞臺,勇敢向前,把小小的夢,繪成祖國的藍圖,在祖國最需要我們的時候,煥發絢麗之光……”。

化身“抗疫詩人” ,助捐湖北400噸蔬菜

今年年初,疫情肆虐。袁治航清晰地記得,與父母喫着年夜飯,窗外再也沒有往年響徹通宵的鞭炮聲,除夕的夜晚家裏寂靜無比。

作爲湖北省貴州商會的幹事,他與滯留武漢無法返鄉的商會會長通了一晚上電話。很快,兩人做出決定:即使道阻且艱,也要堅定地與第二故鄉湖北並肩作戰。

當晚,袁治航徹夜未眠。爲了及時調動資源爲武漢出力,他連夜起草文件和倡議書,號召貴州商會及母校青年共抗疫情。不僅如此,他還組織湖北省貴州大學生商會與蔬菜基地進行對接。

2月2日,第一批120噸蔬菜從貴州送達武漢東西湖區;2月5日,第二批200噸蔬菜送達恩施;2月9日,第三批40噸蔬菜送達孝感……最終,陸陸續續共計400噸蔬菜送達湖北。貨運司機輪換交班,平均用時30小時,平均路程1200千米。

他時刻追蹤蔬菜運輸的每一步進程,保障物資及時到位。看到一位老人在新聞報道中說:“這菜很甜……”袁治航心想:“這一刻,我覺得自己的艱辛付出都有了意義。”

除了爲武漢運送蔬菜物資,居家隔離期間,袁治航還以筆作援,化身一名“詩人”,在中國詩詞網發表《江城之戰》《鷓鴣天·庚子抗疫》等20餘篇抗疫詩文,吐露對抗疫戰士的感激之情。“前線的抗疫戰士們很辛苦,哪怕只有一絲希望,我也想通過筆鼓勵到他們。”袁治航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