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琴之鄉”克雷蒙納,一名制琴師正在製作提琴。

資料圖片

在威尼斯穆拉諾島,兩位工匠正在製作具有當地特色的玻璃器具。

穆拉諾島風景。

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製衣、皮具、鑄鐘、制琴……在意大利各地,人們時常能看到延續上百年的手工藝老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從政府到行業聯盟,從企業、學校到民間,意大利多方發力,讓傳統的“意大利製造”不斷延續發展,繼續保持了生機和活力

提供財政、勞務、商業推廣等諸多服務

在威尼斯穆拉諾島,玻璃手工藝自公元10世紀起便有記載。直到今天,島上仍保留着不少玻璃工坊。從餐具、雕像到鎮紙、燭臺,再到造型各異的飾品,穆拉諾島的玻璃製品外形精美、包羅萬象。

古老的玻璃工藝傳承至今,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威尼斯大學藝術史教授薩布麗娜·拉斯特利表示,“政府將掌握傳統玻璃工藝的工匠視爲‘重點保護對象’,對當地玻璃工坊進行稅費減免,盡全力保存這項手工技藝。”

意大利將手工藝視爲“國粹”,1946年就成立了總部設在羅馬的手工業聯盟。該聯盟在意大利各個大區都設有分部,爲60多個行業的傳統手工藝發展傳承提供服務。以中北部城市普拉託爲例,當地手工業聯盟不僅協助政府部門共同商定對手工藝企業的保護政策,幫助它們維權,還爲其提供財政、勞務、商業推廣等方面的服務。

意大利政府還常年聯合博物館、行業協會等機構舉辦各類手工藝品展覽,例如一年一度的佛羅倫薩全國手工藝創意作品展、米蘭國際手工藝品展銷會等。這些展會促進了該國手工藝企業對國內外市場的開拓,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意大利人工成本高昂,傳統手工藝企業大多規模較小、經濟實力有限。爲支持手工藝發展,意大利爲從業者制定了諸多財政保護政策。據意大利手工業聯盟副主席法比奧·貝齊介紹,該國政府爲手工藝企業和工匠設立了專項補助基金,如果是國家認定的大師級工匠,在退休後還能領取國家特殊津貼。“這些舉措極大提升了手工藝從業者的自豪感,讓他們擁有進一步精進技能的經濟能力,更好面對技術創新與行業競爭等方面的挑戰。”

依據各地情況,意大利政府還對手工藝企業設置了不同標準的減稅或免稅優惠。在羅馬所在的拉齊奧大區,當地政府對手工藝企業的產品只收10%的增值稅,比一般企業產品所徵的稅費減少了11個百分點。

政府的財政支持免除了手工藝從業者經濟上的後顧之憂。意大利珠寶藝術家阿曼達·特里西表示,“稅費減免有效鼓勵了青年人在手工藝領域的創業,手工藝的興盛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地方旅遊發展。對各級政府而言,其產生的綜合效益彌補了稅收減免造成的損失。”對此,該國玻璃雕塑領域的大師級工匠西蒙妮·塞內塞斯認爲,“手工藝在意大利能夠保持生機,與政府的積極支持密不可分。”

推廣“一鎮一藝”的特色小鎮模式

在意大利中部莫利塞大區的阿尼奧內小鎮,鑄鐘手藝是一大特色。年過六旬的帕斯誇萊·馬裏內利正在爲鐘體雕刻精美的花紋圖案。他驕傲地表示,“我的家族從公元1000年起就開始鑄鐘了,我是第二十六代鑄鐘人。”

阿尼奧內的鑄鐘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鎮上有很多傳承數代的工匠,至今仍沿用中世紀的鑄鐘方法。馬裏內利說,“根據時鐘直徑的大小,報時的音色各不相同。學習鑄鐘前我們要充分了解時鐘參數、通曉音律。不論在世界任何地方,我們都能立刻識別出家鄉出品的時鐘,因爲它們擁有特別的聲音。”

意大利人約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規模不足20萬人口的小城鎮,這些小城鎮擁有不亞於大城市的發展活力。意大利各地政府因地制宜,推廣“一鎮一藝”這一以傳統手工藝爲核心標籤的特色小鎮模式。被稱爲“羊毛紡織機”的桑迪利亞諾、“珠寶之城”的維琴察,以及皮具及古代鞍具製作工藝的傳承地卡斯特迪特……像阿尼奧內這樣的特色手工藝小鎮在意大利多達上千個。

在助力保護各類手工藝的同時,“一鎮一藝”鼓勵小鎮將旅遊業和當地特色手工藝相結合。在“提琴之鄉”克雷蒙納,幾百年來,鎮上幾個代表家族的制琴師代代相傳,嚴格按照古法手工製作小提琴。鎮上開設了數家博物館,通過展示不同年代的提琴藏品,向遊客介紹小鎮制琴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工藝。一些博物館開闢虛擬音樂廳,運用電子模擬設備,爲遊客和制琴師提供不同年代、不同種類提琴音色的試聽體驗。

近年來,克雷蒙納還發起了有“提琴製作界奧運會”之稱的斯特拉底瓦里國際提琴製作比賽。比賽以該鎮三大制琴家族之一——斯特拉底瓦里的名字命名,每3年舉行一次,爲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匠提供手工提琴作品的展示機會。此外,小鎮每年秋季還舉辦制琴節、手工市集、手工藝品展銷會等活動,吸引了各國遊客,讓克雷蒙納“提琴之鄉”的形象深入人心。

“一鎮一藝”促進了同類型手工藝小鎮形成集羣化效應。目前,意大利各地形成了紡織品、傢俱、皮鞋與皮革製品、首飾與金屬製品等各式各樣的手工業集羣地。意大利手工業聯盟主席丹尼爾·瓦卡里諾認爲,“‘一鎮一藝’模式的發展,讓各小鎮的手工藝特色優勢得以強化。”

開辦學校培育人才保持競爭優勢

“襯衫口袋只有通過手工縫製才能實現完全平順,一個完美的口袋需要一個半小時才能縫好……”在那不勒斯基頓服裝工廠附屬的裁縫學校,塞巴斯蒂奧·伯萊里正在把自己長期積累的技藝傳授給年輕學生。

基頓是那不勒斯的高檔男裝品牌,一直堅持手工縫製。自2000年起,該品牌開設裁縫學校。學校堅持“小而精”的原則,起初每年只招收約10名學生,現在每年招收的學生也不到30名。學生從縫紉基本功開始,瞭解不同服裝板型,進行成衣結構搭建。學成後,很多學生都被分配到基頓在世界各地的分店。

隨着時代變化,手工藝強國意大利也面臨工匠數量逐年“縮水”的困境。據統計,僅服裝產業,全國高級裁縫數量就從上世紀50年代的400萬名減少到如今不足70萬名。其中,編織、刺繡等品類的手工藝更被列入“瀕危”名單。這一變化讓伯萊裏深感遺憾,“我從十幾歲起就開始了裁縫生涯。幾十年來,我對這一職業充滿感情,不希望後繼無人。”

爲了“挽救”該國引以爲傲的手工藝,不少企業紛紛開辦學校培育工匠。1985年,男裝奢侈品牌布里奧尼開設了裁縫學校。“學校採取4年學制,每週有40個小時的課程。3年的課堂學習結束後,最後一年學生還要進行裁縫實踐。”安吉洛·彼得魯奇是學校的首批學生。如今,他已成爲該品牌的首席裁縫大師。幾十年來,該校爲意大利男裝市場培養了大量裁縫人才。

與此同時,一些職業學校與企業或經驗豐富的手工藝工匠合作,採取學徒制的二元制教育體系。爲吸引更多年輕人,有的職業學校還將高等教育學位引入學徒制。以克雷蒙納提琴製作學校爲例,該學校採取理論知識與制琴工藝相結合的課程設計,爲畢業學生頒發學士至博士的學位。學校發揮特色優勢,聘請當地國寶級大師傳授制琴技藝,過半學生畢業後都留在小鎮從事制琴行業。

“從家族傳承到學校教育,工匠傳承體系爲意大利守住了大批手工藝人才。這是我們保持手工藝競爭優勢的關鍵。”瓦卡里諾表示,“未來,意大利還將繼續致力於各項手工藝的傳播和復興,不斷弘揚其文化藝術內涵。”

(本報羅馬電)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1日 18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