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令人心动的offer》火了。

大家对斯坦福毕业的王骁赞赏不已,对年近30敢于裸辞的丁辉也充满了钦佩,可我却十分心疼那个安安静静的詹秋怡。

面试时,与其他人自信的侃侃而谈相比,詹秋怡就像一只小猫,细声细语地回答着律师们提出的问题。

在职场中,她小心翼翼,生怕打搅到其他人,更担心自己给别人添一丁点麻烦。

在最新一期节目中,明明詹秋怡在第一个实习任务中表现突出,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却仍然在8进4的首选实习生中落选了。

看着其他四个小伙伴都有了自己的带教律师,做着自己的工作,詹秋怡除了失望,更多的是心酸。

明明任务完成得那么好,为什么得不到上司的认可呢?

不少网友在弹幕中都为詹秋怡鸣不平,观察室的嘉宾也忍不住出招:

不如直接鼓起勇气去找律师谈一谈,我第二名,为什么没有我?

在詹秋怡迫切需要一个答案时,史律师与她进行了谈话,一句话就道出了没有律师选择她的原因:

因为你说话比较少,还没有展示出你的力量和特点。

看到这,很多人疑惑了,难道不善于表达也是一种错吗?

不是。

但恰恰因为你的不表达,别人才无法了解你,更无法帮助你。

人们常说:不会表达自己的成年人,大多是小时候没哭够。

“哭”是孩子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而那些不哭的孩子,从小就在隐藏情绪,压抑自己,渐渐地便形成了习惯。

许多孩子看起来乖巧懂事,内心却极度渴望被看见、被关注,偏偏嘴巴却好像被胶水粘住了一般,开不了口,更得不到回应,只好独自委屈。

那些不表达自己的孩子,

人生过得有多难

《令人心动的offer》让人们看到了真实的职场,

也让人看到了不会表达的“詹秋怡们”生存有多么艰难。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谈话中当史律师问及,你第二名却没有成为律师们的首选实习生,你有没有意外?

詹秋怡低下了头,思考了许久后说:

“我觉得,你们的选择,肯定也有你们的道理,可能是考虑综合方面的因素吧。”

明明既困惑又失落,却不敢问出来,小心翼翼的样子仿佛自己犯了错,令人心疼不已。

不会表达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多吃亏?

同样成绩优秀,活泼开朗的孩子却更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同样优秀的简历,能够侃侃而谈的应聘者却更容易受到面试官的青睐;

同样出色的业绩,更会表现自己的人总是能够得到更多升职的机会……

《三十而已》中,钟晓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好人。

公司里,咖啡机坏了等着她修,文件等着用等着她打印,就连午餐也需要她来买,简直是妥妥的服务型女孩。

钟晓芹也曾感到疲惫,不想被大家使唤来、使唤去,可是却吃了不会表达的亏,拒绝的字眼都不敢说出口。

但不善表达的她却并没有得到同事们的回馈,难搞的工作次次都留给她,晓芹像极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性格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那些长大后不敢表达的人,曾经都是那个不会哭的小孩。

因为不会哭闹,因此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便更加怯于表达感受,渐渐习惯了压抑情绪,委屈自己。

每一个不敢表达的孩子,没有糖果作为安慰,只有虚伪的坚强,长大后也仿佛汪洋上的一叶孤舟,孤单而迷惘。

父母的情感忽视,

是孩子不自信的根本原因

有人说,中国的亲子关系有一个特点:几乎没有什么情感交流。

即使父母再爱孩子,为孩子做了什么事也基本不会开口,更羞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长此以往,孩子看不到父母的关注,甚至会在心里得出自己被忽略的结论,因此愈加不自信。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书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自己出差时在机场候机室等待,旁边有一位父亲带着四五岁的女儿。

父亲坐在椅子上静静地读书,在等待的近1个小时时间里,小女孩不断“纠缠”爸爸。

每次,她都轻轻地走到爸爸身边,然后要么轻轻地拽拽爸爸的衣角,要么悄悄靠在爸爸的肩膀,细声细语地说些什么。

但爸爸就仿佛雕塑一般,不说一句话,也没有给女儿一个眼神,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女孩感觉有点无聊,于是自己悄悄离开,摆弄着其他的东西,但过一会又忍不住来“纠缠”爸爸,就这样周而复始。

等到快登机了,爸爸才终于合上书放进背包,轻轻地抚摸女儿的头,既是对女儿粘人的一种安抚,又好像一种无奈。

这时女孩羞涩的笑了,可笑容之中却有一点自责,怪自己太过粘人,但其实她只是一个希望得到爸爸陪伴的女儿啊。

很多父母以孩子乖巧、从不哭闹为骄傲,但对一个孩子来说,他情绪激动、会发脾气,才是正常和真实的。

换句话说,没有任何负面情绪的孩子,是不存在的。

孩子很多时候所谓的粘人、不听话,源自于情感上对父母陪伴和鼓励的需要,

可是父母却只看到孩子表面的变化,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甚至会加以批评。

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只能掩盖内心的情感需要,默默付出、默默表现,内心越来越不自信,在外人面前也更加不敢表达自己。

那些不被看见的孩子,很乖,但同样可怜。

但其实,父母的一点关心与鼓励,对孩子来说便如同冬日的暖阳,让他们足以感受到爱意,不再寒冷,不再孤单。

孩子闯荡人生的底气,都是父母给的

有人说: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同样,也没有人能猜透孩子的内心,给予他更多的关注。

既然不能让环境适应孩子,那么只有让孩子自己去顺应环境。

闺蜜家的儿子,今年上三年级,活泼开朗,不管跟谁都能侃侃而谈,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演讲也毫不怯场。

班里家长都羡慕闺蜜有这样一个放得开、敢说话的儿子,却不知道,没有天生自信大方的孩子,全靠父母用爱与智慧滋养。

为了让孩子更有自信,闺蜜和老公经常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其中,表达看法、提出建议等等,

既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但是家庭会议所讨论的不是什么大事,无非是这周末去图书馆还是公园,为什么想学画画,要不要补习数学等等。

让孩子充分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不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

更让孩子充满了价值感,当孩子从心底认可自己,就会更加努力表现自己。

自此,孩子越来越敢于在人前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接受到正向反馈的孩子,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了。

闺蜜夫妻用一点“小心思”,便让孩子开朗大方,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了,父母将是他最大的后盾。

正如心理学所认为的:

活泼大方、敢说话的孩子在家中一定备受宠爱与支持,唯有如此孩子才有发声的勇气。

深以为然。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只有父母给予孩子自信的力量,孩子才能够勇敢地面对遭遇的一切,表达自己的感受,像一颗小太阳,活得快意自在。

而那些情感需求曾被父母忽视的孩子,就如同失去了园丁照料的花朵,蔫头耷脑,渐渐失去自信,只好独自在风雨中飘摇。

杨澜说:“富养孩子,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教会他敢于表达自己。”

愿所有父母以爱为养分,用耐心与细致为雨露,慢慢培育孩子的自信心与表达力,

让孩子成为那个敢发声的人,在人生的旅程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作者:陈千朵。来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是木棉说旗下的亲子教育号,关注0-15岁孩子的成长教育,旨在帮助有远见的父母养育终生成长的孩子。*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给点个“在看”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