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村消費環境不斷改善,移動支付和農村電商蓬勃發展。這使得農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率連續多年超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改變。鄉村成爲消費增長“新一極”,要以擴大鄉鎮消費爲抓手帶動農村消費,讓農民敢消費、能消費、會消費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強調更大釋放農村消費潛力。“雙11”網絡購物節以來,電商企業對鄉鎮和農村下沉市場的競爭日益白熱化,小鎮青年和農村青年的消費能力獲得了市場認可。筆者認爲,鄉村成爲消費增長的“新一極”,要以擴大鄉鎮消費爲抓手帶動農村消費,讓農民敢消費、能消費、會消費。

鄉村市場成爲行業熱點並不奇怪。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1.6萬元,收入增速連續10年高於城鎮居民。同時,農村消費環境不斷改善,移動支付和農村電商蓬勃發展。這使得農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率連續多年超過城鎮居民。更重要的是,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正發生改變,以往佔絕對地位的基本生存消費比例正慢慢下降,非商品支出比重在慢慢上升。

不過,農村消費市場結構依然不合理,多重因素影響了農民消費熱情的釋放。

從主觀條件看,存在“無錢”消費問題。儘管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市民,但增長速度逐年下降,收入絕對值依然與市民差距很大,這是啓動農村消費市場的最大障礙。對傳統種糧農民來說,預期收入受糧食價格、自然風險等不可控因素影響較大;對傳統務工農民來說,一般是在務工城市維持最低程度消費,再把積累的錢帶回村裏投入大額支出。

退一步說,即使更有錢了,但舍不捨得花,願意往什麼地方花,則是另一回事。在城鄉二元格局下,農民住房、教育、醫療、社保等保障程度相對城市較弱,往往需要自身不小的投入。即使農民手頭上有些積蓄,他們大多會捂緊口袋,不敢隨意花錢,中老年農民尤其如此。在中西部農村,大部分人消費依舊是以滿足日常生活消費爲主,享受型消費仍處於初級階段。

從客觀條件看,存在無處消費問題。儘管農村電商發展較快,但傳統農村消費市場硬件建設依然存在“卡脖子”環節。據統計,全國33%的鄉鎮沒有商品市場、53%的村沒有綜合商店、70%的村沒有餐館,需要補齊。農村市場經營品種少,商品檔次低,業態單一,農民有需求時不得不到城市消費。

短板就是機會。可以預期,今後農村消費市場大有可爲。農民收入在增長,人均年收入在“十四五”期間將會突破2萬元,消費有望持續擴容。農民消費在升級,從“不講究”轉向“不將就”,生活改善型消費日益增多。農村市場在培育,市場主體針對農民消費習慣和消費熱點的產品不斷推出。對此,更要順應規律,打好農村消費提質擴容組合拳。

收入是決定農民消費能力的第一要素,要讓農民敢消費。要暢通農民農產品銷售和外出務工渠道,穩住農民最重要的兩部分收入來源。要發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爲農服務能力和水平,充分滿足大戶、農場主等新型主體的消費升級需要。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從而提高農民整體面對經濟環境變化、商品價格波動的抵抗力。

互聯網是農村消費市場的最大變量,要讓農民會消費。把手機作爲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新陣地,用好移動互聯網這個新工具,增加農民消費的便捷性和可選性。目前,全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已超過97%,要讓電商企業在農村市場紮下根,更好服務農村消費者。鼓勵農民提高消費層次和消費質量,引導其增加在文化、教育、旅遊等方面的消費。

商業網點是農村消費可達性的核心硬件,要讓農民能消費。當務之急,是要以鄉鎮爲重點逐步輻射開來,提升農村商貿水平,加大商業網點設施建設。從農民多樣性需求出發,培育多渠道、高效率農村市場體系,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羣體農民的消費需要,讓更多商品和服務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好質量到達農民身邊。(經濟日報記者喬金亮)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