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这个看颜值的世界,怎么装修才叫“有品位”?

近期,国内首部聚焦女性问题的独白剧、赵薇新作《听见她说》播出,首发的《魔镜》篇,通过齐溪的人物独白,揭露女性一直以来的容貌焦虑,并鼓励女性不要被他人审美的枷锁束缚。

《魔镜》里是一个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的女孩,她每天“装修”自己的脸,努力化成精致的“样板房”,成为众人眼中的“完美女孩”。

但回家卸妆之后,她像数落罪状一样数落自己外在的“缺点“:塌鼻子、薄嘴唇、大腮帮子、宽眼距……即使素颜是整容医生也认可的美貌,她的内心依然因为“不完美”的脸而不快乐。

#谁在定义美丑?

前段时间,北京某大润发公然张贴海报,尺码规格一栏中,S码对应瘦,M码对应美,L码对应“烂”,XL码对应“稀烂”,XXL码对应“稀巴烂”↓

对此,有网友评论:这种糟糕的措辞除了贩卖身材焦虑,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江映蓉 女性不该只有白幼瘦#话题也引发了广泛讨论,“超女”冠军选手江映蓉,因为上综艺的形象不符合主流审美遭到群嘲,网友纷纷责怪她没有管理身材。

江喜欢力量型舞蹈,这需要非常好的身体线条和肌肉支撑。对待网友的评判,她自信又不屑:

体脂偏高可以去减肥,但只是为了健康和喜欢的东西努力,而无关他人的目光。女性不该只有白幼瘦,可以成为任何自己觉得舒服的样子。

她想告诉大家,不要活在别人眼里,因为永远满足不了所有人,但你可以以自己理想的状态前进,为真正喜欢的事情努力。

越在意他人的想法,越容易产生焦虑感,便会无意识地去取悦他人。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设定有一个人以第三人称视角在审视你。

也因此,他人的眼光,成为了牢笼,他人的赞美或批判,左右着你我的选择。

审美单一化还在渗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说到古典中式风格,很多年轻人第一反应就是没品味,不在乎雕刻工艺、色彩美感、材料质感、文化内涵,这都是人云亦云、刻板印象带来的偏见。

还有家具设计,现代简约的款式通通加上“日式”、“北欧”等修饰词都会更好卖。“流行色彩”、“流行搭配”、“高级风”,可以看作是一种洗脑式的裹挟,而接受这种影响的人,却是我们自己。

魔镜里面有一句台词:“我不完美,完美多苍白。我很完美,完美地成了我自己。”

能让人长久幸福的,不是以某种风格满足他人标准下的审美,而是勇敢面对内心需求,认可完美的自己。表面的东西都很短暂,照顾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装修也应该这样,你可以参考潮流风向寻找自己喜欢的搭配,也可以借助某种家装风格让每天的心情更愉悦,但别忘了多看见自己的需求、多尊重自己的爱好。

我们都说,家装的基础是功能,空间以人为本,融入生活习惯,满足家人的需求,搭配就会是和谐的。将关注点落到人身上,便是恰当的室内装饰,风格只是锦上添花。

舒适的空间是为了取悦自己

物欲社会都在呼吁断舍离,仿佛极简与清醒的人生挂钩。囤物则放到另一个极端,被定义为不克制的人生。

家,是安放身心、取悦自己的空间。适当的囤物习惯,能让我们精神得到满足,断舍离和整理,是因为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舒适度,所以才断舍离。

囤物和极简不能改变人生,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心态生活。

K女士和丈夫一起居住,房子并没有多奢华,但对他们来说是小而珍贵的空间。房子每一处细节,都是着手于两人的需求,结合习惯、爱好打造而成的。

烹饪是K的爱好之一,为了营造更好的烹饪环境,她在客厅和厨房之间建了一堵墙,并在中间开一个方窗,做饭、洗碗空闲时间还能看看电视。

热爱生活的她总是努力保持厨房清洁,厨房内尽情展示着K喜欢的厨具电器,假期的早晨,一顿丰富的早餐开启一天好心情,整个空间的设计,只为取悦自己的视觉和味蕾。

能够沉浸在真正喜欢的事情上,生活自然是温馨有趣的。

家装无需刻意展示个性

屋主从小喜欢阅读,在老房子住的时候,房间太小放不下柜子,书堆满整个房间,她一度梦想有自己的书架。新家装修,她毅然放弃电视柜,将其中一面墙体搬空,装了整墙到顶的大书架。

这样一个简约中带着复古元素的空间,从装饰上很难定义它属于什么风格。装饰不多,书架旁边置有沙发、扶手椅和简约的茶几,地板上铺了灰色的小地毯。

但走进这个家,人自然而然就有阅读的欲望,它创造了像图书馆一样纯粹的空间,所有功能一目了然。

空间的华丽,不在于摆放了标价多昂贵的家具,空间的品味,也不是挂几幅名画就能支撑。个性无需刻意展示,取悦自己,品味自然会取悦你。

杂物多又怎样,只要温馨不凌乱就好;不是纯正的风格又怎样,混搭效果和谐就好;没有风格也没关系,自己家舒服就好。

真正的美不应该是别人赋予的注解,他人的评判大多是出于自身的喜好,没必要被“他审美”的标准束缚。希望更多人大胆面对真实的自我,不要因为别人腐朽的观念掉入“标准美丽”陷阱,可以欣赏不同的美,也接纳独一无二的自然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