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郭樹清分享金融監管八大教訓,稱房地產是當前中國最大的“灰犀牛”

2020年9月6日,廈門,高339.88米的廈門第一高樓——廈門國際中心及副塔樓寶嘉中心將進行整體拍賣。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撰文指出,回顧中外金融監管史,有八大方面的經驗教訓值得認真汲取。就當前階段而言,可以說,房地產是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他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中撰文寫道,第一個教訓是貨幣經濟絕不能背離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然而,金融的本性決定其特別容易陷入自我循環的泥淖。因此,金融監管必須把防止脫實向虛作爲主要目標之一。

第二個教訓是將本求利是商業活動的正常狀態。工商生意如果本錢不足,那就難以循環下去;金融業務如果沒有一定的資本金,那就遲早會陷入困境。巴塞爾協議的核心,就是對銀行信貸確定基本的資本金約束,槓桿率必須處於安全範圍。

第三個教訓是收益永遠和風險成正比。資本在增值過程中必然伴隨風險,每多一分預期收益,就多一分潛在風險。古今中外,總有人盼望能以更低風險獲取更高收益,但規律不可能打破。承諾低風險高收益就是詐騙,金融監管要永遠與這類行爲作堅決鬥爭。

第四個教訓是持續建設法治和誠信環境。金融的核心職能是信用中介,誠實守信和法治精神是金融運行的基礎。一方面,金融機構要恪守職業道德,提供“貨真價實”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股東、債務人等利益相關者也要依法依規,嚴格履約,不能以任何理由逃廢債務。

第五個教訓是把握好金融創新的邊界。金融創新是把“雙刃劍”,既能提高市場效率,也會釀成重大風險。美國1999年重新允許混業經營後,房貸支持證券、信貸違約掉期、擔保債務憑證等衍生品大量出現,成爲系統性風險的主要誘因。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初期,一些網貸平臺打着“創新”旗號違規經營,形成巨大金融和社會風險。

第六個風險是管好貨幣總閘門。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都會對經濟金融造成系統性損害。資本主義早期經常出現生產過剩和通貨緊縮,並由此引發金融和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的教訓同樣深刻,即使能夠創造短期繁榮,最終不得不付出巨大經濟和社會代價。我國曾多次發生銀根過鬆、資金供給遠大於需求。例如,1988年和1993年都出現過兩位數的物價上漲。

第七個教訓是堅決抑制房地產泡沫。房地產與金融業深度關聯,上世紀以來,世界上130多次金融危機中,100多次與房地產有關。2008年次貸危機前,美國房地產抵押貸款超過當年GDP的32%。目前,我國房地產相關貸款佔銀行業貸款的39%,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託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可以說,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第八個教訓是抓住公司治理“牛鼻子”。例如,激勵短期化導致股東、高管,甚至包括一部分員工都願意過度冒險。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部分中小金融機構中,也產生了大股東操縱和內部人控制問題。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內部約束機制。

郭樹清說,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動盪源和風險點增加,金融運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中美博弈加劇,美方對我戰略遏制升級,很大程度上將擾動全球金融市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一些國家採取強刺激做法,實施“無限量寬”政策,長期負面影響難以估量。其他自然災害、地緣政治等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加許多新的不確定性,外部環境變化可能造成更大沖擊。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人口未富先老、經濟槓桿率過高、科技創新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增大等重大挑戰。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單位產出所需資金增多。受多重因素影響,金融業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和服務方式與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很不適應。

當前金融體系內部風險仍在持續累積,一些長期形成的隱患並未徹底消除。疫情衝擊下新老問題相互交織疊加。結構複雜的高風險影子銀行容易死灰復燃。銀行業不良資產反彈壓力驟增。一些中小金融機構資本缺口加速暴露。企業、居民和地方政府債務水平進一步抬升。不法金融機構依然存在,非法金融活動屢禁不止。

郭樹清表示,金融監管資源,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明顯不足。金融監管的專業化、國際化水平有待提升。金融基礎設施助力監管的有效性不足。監管科技水平不高,與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趨勢相比,監管工具和手段難以滿足實際需要。高素質監管人才較爲缺乏,資金和技術等資源保障亟待充實,基層監管力量十分薄弱。

“十四五”時期我國金融監管改革任務更加艱鉅。必須強化底線思維,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在此基礎上,健全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持續完善權責一致、全面覆蓋、統籌協調、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