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题是

「 《夺冠》 」

1

《夺冠》下线,总票房破8亿,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这是今年宣传力度最大的电影,也是今年的学习电影,国家队们和国企们都组织观看过。

《夺冠》拍得用心吗?从制作上看,它一定是国内目前最用心的体育电影。电影上映时,导演陈可辛发微博称,“我们这三年来,从编剧带着敬畏的心去做资料,再改编。选角副导演从全国几千个女排运动员里挑选了最终的十几个给表演老师变魔术一样,把她们一个一个训练成演员。美术团队还原了80年漳州基地的所有真实细节。” 这些自然都是真的。

电影上映后,媒体报道了更多幕后故事,几乎都是在讲述电影是如何塑造细节的。比如,巩俐多次前往女排集训基地,在笔记本上记下郎平的动作习惯;电影中漳州基地的木板是从漳州一块块搬运至北京拍摄处的;中国女排国家队参加完世界杯后,牺牲假期集体出镜,朱婷甚至拍到了凌晨三点;郎平女儿白浪为扮演好青年郎平,暂时搁置工作,学台词学表演,并减重30斤。

电影在细节上很认真地打磨了。但有一种反馈的声音是这样的:为什么和我期待中的不太一样?除了郎平,电影成功地没有让我记住任何一个人?这部电影难道不应该叫《郎平传》?

只能这么解释,电影没有惊喜。《夺冠》确实很用心地把中国女排最经典的赛事还原了,又把那些为人所知的新闻剪辑在了一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新东西。换句话说,《夺冠》拍了观众已知的一切,有种王菲唱的“如果再见不能红着脸,是否还能红着眼”的感觉。

《夺冠》在制作上是用心了,但中国女排的故事讲得并不真诚。

2

《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三个时代的故事。第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老女排拿下五连冠,其次是陈忠和时代,再就是现在既有郎平有朱婷的时代,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其中有一个问题贯穿了三个时代——为什么打排球?

在老女排时代,袁伟民替所有女排回答了,“现在我们国家搞改革开放,中国体育走在最前面。我们比不上人家的训练条件,只有靠比别人拼命才能赢。我们国家太需要这个奖牌了,我们要证明给他们所有人看,中国人,行的。”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袁伟民用这个理由来激励队员在情理之中,后来也正如他所说,中国女排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和象征。

来到现代女排,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朱婷,“我爸妈都是农民,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妹妹,家庭负担挺大。平时爸爸会修车,有时候看见爸爸修车修不动的时候,我确实想退出排球,想去广东打工。但是我爸爸说,咱们农村的想出来,搞体育还是最快的,练体育是苦,但生活还是难,哪怕砸锅卖铁,他还是支持我。”

朱婷的理由也很现实,她的故事已经被很多媒体争相报道了。和朱婷一样,大多数孩子走上体育道路,是为了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朱婷的故事早已被塑造成梦想成真的典范,但人们只关注到她打排球后成功了,但却忘了她当初为什么要打排球。1994年出生的朱婷,明明生在了一个机会丰富的时代里。

陈可辛说,《夺冠》拍的是时代,通过中国女排可以看到中国不同时代的面貌。但《夺冠》只还原中国女排在三个时代中艰苦奋斗的场景,而忽略了她们为何要艰苦奋斗的理由。这才是中国不同时代的主题。

3

《夺冠》在预告片中就曝光了郎平和朱婷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非常闪亮。

朱婷,你为什么打球?

为我爸妈!

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为什么?

成为你,满意了?

那你搞错了,你永远也不会成为我。

在电影的最后,中国女排在里约赛场上对阵巴西时,朱婷回忆起郎平发给她的一条短信,“朱婷,你是我见过最棒的球员,包括老外。我为你骄傲,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这是现代中国女排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排球的魅力所在。为什么我觉得《夺冠》不真诚?是因为它用太多篇幅展现中国女排的艰辛过去与光荣现在,而缺乏这些真正能让人爱上中国女排,爱上排球这项运动的元素。

为自己打球。这让我想到正在更新的《排球少年》第四季。这是一部讲排球的动漫,主角们是一群高中生,打的比赛也只是日本高中排球联赛,远远比不上奥运舞台。但他们的故事同样感动且热血着。动漫中也说了一些现代排球的魅力,比如:

抬起头来,排球是一项时刻要抬着头的运动。

只要球不落地,就意味着比赛没有结束。

排球是一项集体运动,六人强则更强。

但也有依靠个人的环节,比如发球,好的发球可以一击制胜。

排球是追求高度的竞技运动,身材高大的选手更强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摸索新的战术也是一种强大,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丰富多彩的进攻和防守。所谓的“强大”,是多种多样的。

看完《夺冠》,得到的可能是女排姑娘们的眼泪。看完《排球少年》,得到的可能是少年们的能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