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在成長的每個環節都困難重重。困難不止於出行,他們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都會遭遇更大挫折。正因如此,殘疾人極少出現在大衆視野。

廣州市政協“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平臺2020年第九期將殘疾人朋友請上協商平臺,與政協委員、社會組織代表、和政府部門負責人一起協商如何更好地提高針對殘疾人羣體的保障水平與服務水平。殘障人士和家庭深度參與了前期的調研和協商,提出了大量建議,深圳市政協同樣安排委員參與了協商,實現了雙城聯動。值得留意的是,這次協商首次使用同步手語翻譯。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瞭解到,爲了實現殘疾人的高質量就業,廣州正籌劃開辦殘疾人數字科技就業培訓項目,未來在數據採集、輸入、管理、標籤、數字的可視化、建築信息模型等方面會有更多適合殘疾人的崗位。

焦點1:殘疾人出門障礙多

目前廣州已安裝人行天橋、過街隧道電梯共115部

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廣州市殘疾人比率爲5.26%,殘疾總人口爲521200人。所以殘疾人處在“隱形人”的狀態,並非數量少,而是因爲有障礙的環境。

自2003年起,廣州的無障礙設施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目前新建的商場等公共場所基本配有無障礙設施。但一些已有建築、過街天橋等仍未加裝無障礙設施,存在一定短板。

“你們出行預留半個小時,我們預留50分鐘,甚至一個小時。”坐着輪椅的張健說道。他常需要到五羊邨地鐵站C出口附近辦事,但只有A口有無障礙電梯,而A口恰恰在C口的馬路對面。過馬路的天橋雖近,但同樣沒有無障礙電梯。張健只能繞道500米去過斑馬線,但是一路上的臺階讓行程異常艱險。

市政協委員、廣東獅子會第一副會長鄭子殷曾和張健一起體驗了“過馬路”,並感到“他們出門實在太難了”。他認爲,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涉及兩個層面,第一是要有,第二是有了之後,殘疾人要能夠找得到和用得上。

張健告訴記者,廣州有無障礙公交車,車上的後板可翻下來方便輪椅乘客,但部分司機卻不知道這個功能。

另一個“有了卻用不上”的案例集中在盲道。視障人士靜睿說,廣州部分盲道沒有考慮到便利性,會接到電線杆或者石柱上,共享單車或者汽車、雜物會平時也會佔據盲道。

市政協委員,廣東啓源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執行合夥人胡育新認爲,無障礙設施應該完好且普及,設計不合理之處也應及時整改,所以應暢通社會監督的渠道。

11月17日,廣深當地政協簽訂了《廣深兩地政協攜手助力“雙城聯動”工作備忘錄》,兩地政協正加強工作聯動,推動廣州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在打造無障礙環境上,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侯伊莎也參與了協商。

侯伊莎介紹說,深圳陸續出臺了《深圳市無障礙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20-2035)》、《深圳市無障礙城市標準》和《深圳市信息無障礙標準》。目前,深圳市人大正在爲深圳市無障礙城市進行立法,各區、各專門的部門都出臺了專項的規劃和行動計劃。

目前深圳一方面對城區進行大規模無障礙改造,另一方面出臺輔助器具的產業政策。同時深圳每一年也都舉辦大型的無障礙宣傳活動,讓市民都參與無障礙的建設。“我們主要是從理念文化、制度規則、器物環境三個視角進行無障礙城市的改造和建設。”她說。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瞭解到,《廣州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管理規定》也於今年5月1日實施,該規定明確了政府職能部門無障礙環境建設職責分工。

按照規定要求,目前廣州市已安裝人行天橋、過街隧道電梯共115部。但不可否認的是,既有天橋上加裝電梯還存在一定困難。

“這涉及橋樑結構、用地、管線、綜合管養成本等多個問題。需要因地制宜、分門別類地有序推進。”市交通局總工程師鄒小江說,廣大市民若發現無障礙設施的問題,可通過12345政府熱線進行反映,一套閉環的管理機制會及時督促政府部門去整改。

焦點2:殘疾人託養資源少

廣州正在建設新殘疾人託養中心

家庭如果擁有一名殘疾孩子,父母在“孩子正年幼”和“自己已老邁”這兩個時間節點最爲憂慮。

因爲孩子早期就表現出殘疾症狀,家長難免心急如焚。若得不到科學指導,他們容易病急亂投醫。結果是延誤了最佳康復治療時機,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市政協常委,廣州大學教授楊松才建議進一步落實法律法規關於殘疾報告制度的規定。“應該由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牽頭,依託現有的婦幼保健網絡、社區服務中心等對0~6歲的兒童進行殘疾的篩查診斷和早期干預,及時將確診的信息報送市殘聯。”他說。

市政協法制工作顧問陳舒說,落實殘疾報告制度的意義重大,這能促進市殘聯、市衛健委等部門的醫療、教育、社會服務的協同。“0~6歲的康復工作做好,未來重症殘疾人就會減少。”陳舒表示。

2004年兒童節後,廣州曾經實行過0—14歲殘疾兒童首報制度,以及時掌握殘疾兒童的康復、教育等方面的情況,專職人員會及時向家長提供幫助。但是這個制度試點後並未延續。

“從前年開始,我們在殘疾預防方面正在補上這一方面工作,希望得到衛健部門和廣州地區各級醫療機構的大力支持。”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陳學軍表示。

市衛生健康委婦幼健康處處長解素春表示,該委已經與市殘聯建立了相關的陽性病例報告制度,未來將不斷完善擴大報告範圍。

與孩子殘疾初期的“不知所措”相比,年邁的家長往往陷入“有心無力”的焦慮。他們的收入、身體不再如前,殘疾孩子的安置問題顯得沉重。

兩年前,白雲區關灼明和區德潔兩老夫妻搬進了廣州明禧養老院。他們還帶上了30多歲的女兒阿寶。阿寶思維遲鈍,只能腳外側着地,走路搖搖晃晃。正因放心不下女兒,二老才決定攜女入院。在尋找養老院的過程中,他們屢遭拒絕,最終纔在明禧養老院落腳。院方出於愛心,還對他們的費用進行了優惠。

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做過關於雙老家庭的調研,結果顯示有1/4的進入老年狀態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不能自己獨立生活。揚愛理事長戴榕說,家長很希望進入老年後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但很多養老機構只能接受60歲以上老人,孩子不能同住。

市政協委員、廣東沁森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劉惠萍認爲,目前針對殘疾人的託養資源存在供求不平衡。“要解決問題,一方面需要加大公辦託養機構建設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可通過政府採購、獎勵機制等,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民辦託養機構。”她表示。

作爲全國第一個成立大型殘疾人託養機構的城市,廣州在殘疾人託養資源上佈局早。市殘聯2007年就租場開辦康園工療站系統,爲近5000名殘疾人提供日託服務。2017年,市殘聯也出臺《廣州市民辦殘疾人社會服務機構資助辦法》,對符合條件的民辦寄宿託養機構按照1500元/每人每月的標準給予資助。

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陳學軍也表示,目前殘疾人託養成本高,即便政府有資助,參與民辦機構也不多。而公辦託養機構則面臨牀位緊張,輪候隊伍長的現實問題。

據陳學軍透露,將落戶於增城的廣州市殘疾人託養中心(星安居)項目剛剛完成徵拆工作。該項目是市重點建設項目,其設置的1300張牀位可以一定程度緩解廣州市殘疾人的託養難問題。

焦點3:殘疾人就業難?

廣州正籌劃開辦殘疾人數字科技就業培訓項目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殘疾人羣體有強烈的就業需求,這也是他們自立自強的一種渠道。根據市政協的網絡問卷調查顯示, 58.68%處在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目前沒有工作,而重度殘疾人及精神殘疾、智力殘疾羣體就業尤爲困難。

事實充分證明,殘疾人的就業崗位並不限於“按摩師”、“清潔工”等職業,中山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富明慧同樣是位盲人,他的故事激勵了很多殘疾人。

深圳市殘友集團是一家專爲殘障人士提供高科技就業機會的社會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其中5000多名員工幾乎都是殘疾人。在“鼠標+鍵盤”的勞動形式下,殘疾人可以克服身體的不便,從事腦力勞動。

深圳市政協常委,殘友集團董事長鄭衛寧告訴記者,三年前美國甲骨文公司爲殘友軟件員工進行爲期六個月的區塊鏈技術培訓,但殘疾員工三個月就完成了。如今殘友集團和甲骨文公司在深圳合建了甲骨文全球區塊鏈研發中心。“我們支持了深圳很多金融科技企業的發展,自個兒也接到了高達幾千萬的工程費用。”鄭衛寧說。

據廣州市殘聯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殘疾人就業率達到41%,每年新增就業人數維持在1500人左右。這些背後依靠大量的就業服務和就業培訓,其中每年新增培訓人數就有1800人左右。

據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李明華介紹,廣州已經把殘疾人羣體納入了廣州市“實施十項重點羣體職業技能提升工程”。目前人社部門正在發動廣大職業培訓機構,爲殘疾人開發特色課程開發。

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陳學軍說,在廣州市大力發展數字經濟背景下,廣州正在考慮在數據的採集、輸入、管理、標籤、數字的可視化、建築信息模型等方面,開發出更多適合殘疾人的崗位。

“廣州市殘聯也在積極尋找合作伙伴,籌劃開辦殘疾人數字科技就業培訓項目。”陳學軍表示,目前市殘聯所做的就業培訓不止於殘疾人,也會對企業僱主進行培訓,這樣才能爲殘疾人創造長期上班、崗位穩定的環境。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龍錕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邱偉榮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