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排版:Fanny 責編:Jeing 審覈:李雲

今天是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說起性病,很多人都會虎軀一震,談及艾滋病,就立馬色變。其實艾滋病沒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對艾滋病患者有着深深的誤解與歧視。

艾滋病其實離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遙遠,可能就在你身邊,看看以下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就知道了。

我國是亞洲地區艾滋病負擔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截止2019年10月底,我國存活的感染者已有95.8萬人。

我國 HIV 感染者和 AIDS 患者中,男性病例數高於女性的。近年來15~24 歲的年輕人患病率逐年增長,老年人患病率增長也較爲明顯。艾滋病高發地區也有增多,四川、重慶、北京等地成爲主要的高發地區。

關於艾滋病,我們真的應該瞭解多一些。

艾滋病(AIDS)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傳染病,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感染後可能會出現全身性症狀——例如發熱、頭疼、皮膚出現疹子等(不過若是其他普通疾病也可能出現)。

假如持續時間長,且出現疼痛性皮膚粘膜潰瘍,就要考慮是HIV感染,需要進行檢查。

艾滋病急性感染期爲2-12周,潛伏期平均爲7~8年,若是感染後不進行治療,會逐漸進展引起死亡。

有些不太瞭解艾滋病的人,聽聞別人患上之後,立馬避而遠之,生怕被傳染。

實際上,正常生活接觸是不會傳染艾滋病的。例如握手、擁抱、接吻、一起喫飯、工作、蚊蟲叮咬,甚至是處於公共浴室、正常照顧HIV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都不會傳染。

這是因爲艾滋病毒很脆弱,只能在血液和體液中活的細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氣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離開了血液和體液,這些病毒會很快死亡,而且也和乙肝病毒一樣,進入消化道後就會被消化道內的蛋白酶所破壞。

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只有三個,以下這三類行爲纔可能感染和傳播艾滋病。

1.性傳播(目前已成爲主要傳播途徑)

包括不安全的同性、異性和雙性性接觸,其中肛交(尤其是受方)風險最大。

2.母嬰傳播

是指由母親傳染給胎兒或嬰兒,包括宮內感染、分娩時和哺乳時傳播。

3.血液傳播

包括共用針頭靜脈注射毒品輸入感染了HIV的血液及血液製品、不安全的介入性醫療操作、不規範拔牙或文身等等。

感染者的體液,包括血液、精液、乳汁、陰道分泌物、羊水和宮頸分泌物、膿液等,都存在HIV。其中,輸血的感染風險最大,高達92.5%。

但是患者的排泄物比如糞便、鼻分泌物、唾液、痰液、汗液、淚液、尿液及嘔吐物等,通常不具有傳染性。

診斷艾滋病主要是通過抽血來檢測,尤其是做HIV檢測,如果檢測出血液中有HIV抗體,則表明感染了HIV。以下人羣建議做HIV檢測,最好去正規醫療機構檢測。

有HIV感染的急性期或慢性期症狀者

對於有急性HIV感染臨牀表現的有時需要查HIV抗原和/或核酸,而懷疑慢性感染的一般只需要查抗體。

HIV暴露者

比如高危性行爲(男男同性性行爲、性工作、多人運動、無保護肛交等)、注射器針頭刺傷或注射吸毒等,如果明確有HIV高危暴露不僅要做檢測,而且應評估是否需要暴露後抗病毒治療。

孕婦

孕婦應常規篩查,即使以往懷孕時已篩查過。

性伴侶有HIV感染、雙性戀或注射吸毒者

患有梅毒、淋病、尖銳溼疣等性病者

就預防性病和避孕來說,雖然做不到100%,但避孕套仍然是首選。避孕套能夠極大降低性傳播感染的風險,持續使用避孕套還可將感染艾滋病毒的風險降低約80%。

男男性行爲也不例外,同樣要戴套來預防艾滋病感染。

有些男性的包皮過長,不僅有更多更難以清洗的包皮垢,同時包皮內板粘膜上還存在着大量容易被HIV病毒攻擊的細胞。

而包皮長度正常或進行過環切手術後的男性,性接觸獲得HIV的幾率將大大降低。不過,僅僅包皮環切也不是阻擋HIV的最佳手段,仍然應該做好防護措施。

當有高危性行爲後,72小時內應服用艾滋阻斷藥(PEP),越早越好,2小時內最佳,可以基本阻止病毒感染,預防失敗率約爲千分之五。

服用阻斷藥之後應儘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抗HIV治療,雖然艾滋病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是可以通過規範治療減少傳播風險,減輕患者急性期症狀,明顯延長潛伏期,甚至不發展成明顯的艾滋病,而預防母嬰傳播後還可以進行生育。

● 平時要正確使用避孕套,避免高危性行爲,採取安全的性行爲。

● 少用血液製品、不賣血、不觸碰毒品、不共用針具剃鬚刀等。

● 醫生、警察等人羣,要注意預防職業暴露與感染。

● 感染HIV的母親應該謹慎生育、避免母乳餵養。

真心希望以上這些知識,大家一輩子都用不上。

〔參考文獻〕

[1] 2019年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新進展[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9,25(12):1205.

[2] 繩宇,徐曉華,趙亞芳.我國艾滋病流行、防控及關懷現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12):1761-1765.

[3] Liu Z, Shi O, Yan Q, et al. Changing epidemiological patterns of HIV and AIDS in China in the post-SARS era identified by the nationwide surveillance system.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8,18(1):700.

[4] 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版)[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8,24(12):1266-1282.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於2020年12月01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爲讀者進行科普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部分圖源:Unsplash、Pixabay、站酷海洛

封面圖源:blurr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