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PO日報

近日,深交所官網顯示,山東隆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隆華新材”)將於12月3日上會,接受創業板上市委的審議。

此次申請上市,隆華新材擬募集資金2.7億元,計劃用於36萬噸/年聚醚多元醇擴建項目、研發中心、營銷網絡建設,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當中。

IPO日報發現,公司在收入增長的同時,也存在着員工人數不斷下降的情況。

淨利有所波動

據介紹,隆華新材主要從事聚醚多元醇(簡稱“聚醚”)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涵蓋軟泡用聚醚及CASE用聚醚兩大類產品,其中軟泡用聚醚又包括POP及通用軟泡聚醚兩大系列產品。

截至招股書籤署日,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爲韓志剛及韓潤澤,兩人合計控制公司61.46%股權,雙方系父子關係。

根據上會稿,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下稱“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28億元、17.95億元、20.26億元、7.9億元,對應淨利潤分別爲6011.4萬元、5308.85萬元、9331.61萬元、2935.91萬元。

需要指出的是,隆華新材在2018年這一年收入增長的同時淨利卻有所下滑。翻閱財務數據可以發現,這是因爲當期公司的銷售費用有了明顯的增加(漲幅達90.09%)。在銷售費用中,運費增長較爲顯著,主要系公司採用送到方式的銷量及銷售收入上漲。

IPO日報注意到,公司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員工人數卻在逐年減少。

據披露,截至各報告期末,公司員工人數(含勞務派遣)分別爲328人、249人、213人、220人,近年來呈現下降的趨勢。其中,生產人員變動最大,由2017年末的195人降至2019年底的127人,這一人員減少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記者進一步發現,在2019年高管領取的薪酬中,公司董事、核心技術人員杜宗憲當年的稅前薪酬爲160萬元,遠高於其他高管的薪酬,甚至還遠超過了公司董事長、實控人的韓志剛,這又系何種原因?

根據履歷,杜宗憲曾在陶氏化學擔任工程師、研發經理、區域研發主管等職位,2004年至2016年爲自由職業,2017年初至今任公司董事、副董事長、核心技術人員。

帶着上述兩個問題,IPO日報向隆華新材發去了採訪函,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覆。

此外,記者還發現,近年來隆華新材的研發投入在不斷增加(由2017年的5027.02萬元增長至2019年的7131.34萬元),但從人員構成上看,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研發人員有27人,而公司本科及以上學歷背景的有16人,其餘均爲專科及以下。

多處數據修改

公開信息顯示,隆華新材於2016年登陸新三板,並於2020年6月向山東證監局遞交了申請創業板上市的輔導報告。

而對比新三板與此次遞交申報稿的內容,公司在多處數據上有所修改。

首先,在對於主營業務的描述上,此前新三板年報的表述爲“聚醚多元醇及聚合物多元醇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現在變爲“聚醚多元醇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公司表示,聚合物多元醇系聚醚多元醇的一種細分產品,變更表述是爲了更加嚴謹。

公司在報告期內對於前五大客戶披露也存在着差異。例如,2017年,隆華新材在新三板披露的對前五大客戶銷售總額爲2.14億元,而在上會稿中的數據則爲2.77億元;此外,前五大客戶的名單也有所不同。

公司表示,這一披露差異主要系公司未按照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相關要求在定期報告中將屬於同一控制人控制的客戶視爲同一客戶合併列示所致,系因統計口徑問題形成的披露差異。

此外,公司在定期報告中將2017-2018年度關鍵管理人員薪酬披露的金額分別爲312.61萬元、341.51萬元;而在上會稿中,這一數字則變更爲493.06萬元、353.85萬元。

對於上述變化,公司解釋稱,這是之前未將2017年爲董監高發放的年終獎金統計至關鍵管理人員薪酬;同時在統計兩名監事的薪酬時,誤將2017年11月份工資數字當作12月份工資數字統計;未將2018年度爲董監高繳納的社保、住房公積金統計至2018年度關鍵管理人員薪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