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和袁世凱是近代史上的一對著名冤家。孫中山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以革命黨領袖的身份當選爲民國臨時大總統。但僅僅一個多月後,他就被迫將總統之位讓與袁世凱。一年以後,國民黨領袖宋教仁遇刺(疑似與袁世凱有關),孫中山掀起“二次革命”,與袁世凱再次兵戎相見。但這次,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以慘敗告終,孫中山等人被迫流亡海外。後來由於袁世凱作死稱帝,被全國人民拋棄,身敗名裂,孫中山才扳回一城(不過這次主要是蔡鍔等人的功勞,跟孫中山沒多大關係)。總之,孫袁兩人的爭鬥中,孫中山多數時期都是處於絕對下風的。這是爲何呢?

在孫中山與袁世凱進行競爭的1912、1913兩年裏,在個人能力方面,孫中山是全面落後於袁世凱的。另外,孫中山背後的同盟會,以及老國民黨,其凝聚力、組織力都是全面落後於北洋系的。筆者認爲,這是孫中山落敗的主要原因。

孫、袁兩人出身的比較

袁世凱是大官僚、地主家庭出身,他的叔祖父袁甲三官至漕運總督,叔父袁保慶官至江南鹽巡道(袁世凱是其嗣子)。袁世凱家族裏出了好幾個“省部級”高官,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孫中山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後來哥哥在檀香山(位於夏威夷)發了財,孫中山少年時代得以在海外求學、生活。雖然孫家後來有了一些錢,但還是屬於平民家庭,是普通的中產之家。

在家庭背景方面,孫中山是遠不如袁世凱的。

當然,孫中山在海外生活學習過較長時間,所以思想更開放,更瞭解外部的世界。而出身傳統官僚家庭的袁世凱思想更爲保守。

孫、袁軍事能力的比較

袁世凱是將門出身,他的叔祖父袁甲三、叔父(嗣父)袁保慶都是有戰功的清朝高級將領。1881年,在袁世凱22歲時,他即進入淮軍中當兵,參加過很多大中型的軍事行動。

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小站領導練兵,部下有7000人左右。因練兵有功,他受到過大清朝廷的嘉獎。到了1900年,袁世凱所部已經擴展到近2萬人。到了1905年,袁所部北洋軍已經有了6萬多人。從1895年小站練兵,到1907年離開軍隊、升任軍機大臣,袁世凱有12年的治軍經驗。如果從1881年從軍開始算起,則袁世凱有26年的軍事經驗。

而孫中山,在軍事方面既沒有家庭的薰陶,也沒有專業的學習,更缺乏實踐經驗。在求學時,孫中山的專業是醫學。後來他改行幹革命,主要工作也是宣傳、組織、籌款等,軍事經驗很少。

孫中山領導過很多次的反清起義。但多數情況他都呆在海外、香港等地,負責策劃、後勤,其親身參與的起義比較少。另外,這些反清起義的參與人數一般都比較少,大多都是幾十、幾百人規模。比如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只有100多名革命黨人參加,負責現場指揮的是黃興。

總之,孫中山的軍事經驗、知識是比較匱乏的,跟袁世凱這樣將門出身、治軍十幾年、領導過幾萬大軍的將領是沒法比的。

孫、袁執政能力的比較

辛亥革命之前,孫中山並沒有擔任一官半職,沒有從政經驗。他是從一介平民,一躍成爲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而袁世凱擔任過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練兵大臣、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等要職。袁世凱既管理過一省(山東、直隸),還統籌過全國。除了練兵的本職工作外,袁世凱參與過清末新政,擔任政務處參與政務大臣,併兼任督辦商務大臣、電政大臣、鐵路大臣。他不僅熟悉軍事,對外交、商業、鐵路、郵政、警務等都有較深入的瞭解。

在執政經驗上,孫中山是遠不如袁世凱的。

孫、袁背後黨派的凝聚力對比

除了要比較他們兩人的個人能力外,我們非常有必要比較一下他們背後的組織、黨派。孫中山背後是同盟會,是老國民黨,袁世凱背後則是北洋系。

在成爲臨時大總統此之前,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總理,但同盟會是一個比較鬆散的革命聯盟,並非一個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政黨。同盟會是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反清革命組織聯合而成,還有共進會等外圍組織。同盟會內部派系林立、組織渙散,各團體之間矛盾很多。

孫中山雖然是總理,但他在同盟會內部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擁護。比如章太炎、陶成章(光復會創始人之一)這樣的領袖人物,就與孫中山有公開的矛盾。還有宋教仁等重要人物,對孫中山都有不滿情緒。孫中山的同盟會領袖地位,可以說是非常的不穩固。同盟會內部組織渙散、缺乏紀律性。成員可以說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陶成章因爲與孫中山有矛盾,又帶領光復會脫離同盟會獨立運作。

1912年,同盟會又聯合其它四個黨派,改組成了國民黨,孫中山擔任理事長(相對於1919年再次改組而成的新的國民黨,1912年的這個可以被稱爲老國民黨)。本來同盟會就夠鬆散、雜亂了,這個國民黨更是個大雜燴,凝聚力更差。很多黨員對孫中山缺乏信任,不認同他的革命理念,孫中山很難團結、領導起國民黨。

同盟會、國民黨那邊是組織渙散、缺乏凝聚力,而北洋系的凝聚力卻極強。北洋系的主力人馬都是袁世凱親自挑選、培養的,比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這些人在1895年小站練兵起,就開始跟隨袁世凱,與袁共事十幾年。在北洋系中,袁世凱是絕對的領導核心。即使是在攝政王載灃上臺,將袁世凱罷免之後,北洋系將領依然對袁世凱保持忠誠。在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朝的陸軍大臣蔭昌帶領北洋軍鎮壓起義。但是北洋軍並不聽蔭昌的指揮。滿清朝廷不得不重新啓用袁世凱,因爲只有袁能夠指揮得動北洋軍。1912年,袁世凱還授意段祺瑞等北洋將領聯名通電,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可見,北洋軍是完全忠於袁世凱個人,並不忠於清朝朝廷。在1913年與孫中山、黃興等的戰爭中,北洋系也是團結一致的攻打國民黨的軍隊。

孫、袁政治鬥爭能力的對比

權力鬥爭方面的經驗、能力,孫中山也是遠遠不如袁世凱的。袁世凱出身於大官僚家庭,從小對官場鬥爭耳濡目染。後來他成爲清朝的重臣,身邊都是慈禧太后、李鴻章這樣的權謀高手,袁世凱混跡其中,步步高昇、如魚得水,可見其奸詐、老謀深算。

而孫中山出身底層,他後來組織革命,也只經歷過與改良派的鬥爭,以及同盟會內部的派系矛盾,這些小打小鬧,完全無法跟大清朝堂的最高權力鬥爭相比。況且,對於這種派系之間的矛盾,孫中山也處理的不好。孫中山無力解決同盟會內部的矛盾,很多成員都不擁護他。

1912年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開始了與袁世凱的政治交鋒。孫中山完全處於下風,只當了一個多月總統,就被迫辭職,並且還要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以其權謀之術,在滿清和革命黨兩邊互相施壓、要好處。他用革命黨來嚇唬清朝皇室,逼迫其退位,轉讓權力給自己。他又以促使清朝皇帝退位的功勞,讓革命黨人擁戴其擔任總統。在雙方的談判之中,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可以說是毫無招架之力。

財政實力的對比

袁世凱擔任過北洋大臣、督辦商務大臣、鐵路大臣、電政大臣,他本人及其親信,掌握了清朝大量的大型工礦企業、銀行、鐵路,手裏是有豐富的財源的。袁世凱長期交好英美等國,能夠獲得外援。在1913年,袁世凱與英法德等五國銀行團達成了2500萬英鎊的借款協議,有了充足的財力對付孫中山等革命黨。

而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卻一直解決不了經費問題。他們在革命過程中主要從華僑以及本國商人那裏籌款,這些錢款是很不穩定的。即使擔任了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也解決不了財政問題。因爲舊中國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之一是關稅,而海關被外國人控制。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得不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可見,在執政經驗、軍事能力、權謀能力、財政實力等各方面來比較,孫中山都是遠不如袁世凱的。同盟會、老國民黨的組織凝聚力也遠不如北洋系。這也難怪在1912年孫中山無法坐穩總統之位,在1913年“二次革命”戰爭中,國民黨在控制廣東、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的情況下,面對北洋軍的進攻卻是不堪一擊。

當然,本文並沒有對孫先生不敬之意。袁世凱明顯是才過於德,這樣的人才能越高,對國家的危害越大。雖然孫中山在1912、13年時候能力有缺陷,但他在以後不斷提高自己,並不斷改組國民黨促使其更團結、有凝聚力。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一步步的往好的方向發展,國民黨也起死回生,再次壯大。而袁世凱則在1916年稱帝后很快走向失敗。北洋系的統治也在1928年被國民黨終結。

作者:賀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