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春秋孔子時期,就被提出作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直延續至今三千年。忠—立國之本,孝—持家之本。“忠孝”二字,自古支撐着整個中華民族立國持家之根本,如玄龜四柱,巋然不動。從戰國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中日戰爭鄧世昌喊出“慷慨赴國難,誓死表忠心”,從《詩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到唐代詩人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中華上下五千年,無數豪傑志士無不用行動言語向世人證實着我們華夏兒女骨血中自帶的“忠孝”二字。有三國名士徐庶,爲母盡孝不得不離開劉備,卻身在曹營心在漢,終身不爲曹操獻一策。可謂忠孝兩全,忠劉備,孝親母。有戰國燕相蘇秦,蟄伏齊國十六載,只爲一報燕昭王知遇之恩,死間無悔,功成身亡,此等忠義,感天動地。而“忠孝”文化的傳承延續與變革改新更是在宋朝達到了頂峯。

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1、忠臣孝子的生平

岳飛這個人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太多的人說他“愚忠”命不該絕,但不可否認的是,岳飛矢志抗金的態度及忠孝兩全的精神是值得世人去敬仰的。

岳飛出生於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從二十歲起,先後四次從戎。參與及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收復建康、襄陽、鄭州、洛陽等地。岳飛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亦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鐵血名將卻因奸臣當道,君主昏庸。以令世人悲痛的“莫須有”罪名蒙冤而死。歷史上廣爲人知的“十二道金牌”,是岳飛的“忠心”害死了自己,還是他寧可赴死也要保存心目中永恆的信念和正義呢?

縱觀岳飛的一生,二十歲第一次從軍,以分隊長之名立下戰功,卻因父親病逝而辭別軍隊。爲父守孝三年,三年期滿,因謀生而再次從戎,卻因宋欽宗求和而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同年,金人入侵殺戮百姓,奴役人民,岳飛心中憤慨,意欲再次投軍趙構兵馬大元帥麾下,卻擔心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混亂的年代中難以自保。然而岳飛的母親卻是位深明大義的婦人,積極勸勉岳飛“從戎報國”甚至還在岳飛後背刺上“盡忠報國”(後世傳爲‘精忠報國’)四字爲訓。岳飛謹記母親教誨,再次投入抗金前線。

彼時的岳飛三次從軍,一路高歌猛進,英勇奮戰。從一名修武郎一直到親率領軍,四次北伐,收復失地無數,功高蓋主。卻因宋高宗懦弱,十二道金牌班師回朝,十年之力,廢於一旦。甚至爲向金軍求和“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致使千古奇冤。

2、後世與誰評說

有人說岳飛的一生可謂“忠孝兩全”於國是好臣子,於家是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作爲將士,他率領的軍隊上對得起軍功國家,下親和相助百姓民衆。作爲兒子,他把母親接到軍營親自侍奉,早晚問安,親嘗湯藥,唯恐母親有一絲不自在。岳飛認爲:“若內不能克事親之道,外豈能復有愛主之忠?”“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家庭和睦,事業豐達,在如今的人看來,岳飛若不是生在那個時代,那簡直是人生贏家。

其實自古以來,中國最不缺的就是孝子,忠臣。而又能做孝子,有能爲忠臣的人卻寥寥無幾。自古“忠孝兩難全”這是千古難題,至今無解。而宋朝卻不僅僅有岳飛一個,更甚有千古聞名的“一口金刀八杆槍”的楊家將,同樣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末年文丞相文天祥。

宋朝的忠孝文化,於前朝最大的不同在於,自宋朝起,他定義了千百年來世人所糾結的“忠”“孝”二字,是“孝”重於“忠”,還是“忠”重於“孝”。宋朝統治者明確規定了在孝文化中“忠”纔是核心。他成功的在“孝”文化上進行了轉變,在唐朝以前,人們是偏重於“孝”,“忠”只是“孝”的延伸,不然也不會有徐庶千里爲救母而離劉備投曹操。直到宋朝才最終確立了事君重於事父母。

“孝”只能定義爲“孝”父母,而“忠”卻可以忠君,忠師,忠百姓。所以纔有岳飛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纔有岳飛的“十二道金牌”班師回朝,纔有岳飛的“慷慨赴死,以表忠心”。岳飛從來都不是“愚忠”,作爲一個儒將,上能文,下能武。“忠孝仁義禮智信”他一個人可以佔全了。他只是忠於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的國家,忠於自己的信仰,和堅定的正義。

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大丈夫當如是

和岳飛一樣,文天祥同樣是文武全才。出生在南宋末年的他,註定無法像世人所認爲的那樣“善始善終”《宋史》中用17個字形容了他的容貌特徵,“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簡單來說,就是貌若潘安,才比子健。放在現代社會,完全秒殺一衆韓國歐巴小鮮肉。

文天祥在二十歲的時候就考取了進士,放在那個時候,三十歲中進士都可以說祖上冒青煙兒,文天祥祖墳上那簡直是飄仙氣兒了。當時正逢元軍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對宋理宗說要遷都,沒有人敢議論說這是錯的。年輕氣盛的文天祥那個時候也算是半個憤青,直言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一人心”。幾次進言後宋理宗都沒有采納,一氣之下,文天祥竟罷官回鄉。

文天祥當官時勤政愛民,率軍時捨生取義。在他的筆下,“忠孝”的解讀,當如此:“上事於君,下交於友,內外一誠 終能長久。爲“忠”;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 亦復如是。爲“孝””。

2、誓死不做亡國奴 仁至義盡

崖山之後,南宋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當時的文天祥是戰敗被俘,也是原南宋右丞相。文天祥當官率軍期間積累了無數好名聲,百姓部將都愛戴他,且本身才華橫絕。當時的忽必烈認爲,只要文天祥降元,那麼南宋遺民就會不戰而敗。忽必烈甚至和文天祥說,只要他降元,依舊許以其相位,同時家人也可以團聚。但文天祥寧死不屈,一心求死。

爲了讓文天祥投降,忽必烈甚至親自去牢裏勸降,而文天祥卻對忽必烈長揖不跪。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也對文天祥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是同朝官員,瞬時怒髮衝冠,稱“誓死不做亡國奴”。更甚者南宋投降宋恭帝來和文天祥做工作,文天祥都是直言四字“乞回聖駕”表示自己一心殉國的決心。

忽必烈原本實在不想斬殺一名如此忠烈名士,奈何此人若不能爲己所用,終將成害。文天祥在行刑之前向南而拜。一拜無愧天地,二拜告別南宋,三拜妻兒子女。文天祥死後,人們在他的口袋裏找到了除《過零丁洋》以外的絕筆書。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如果說岳飛的忠孝是骨子裏帶來的,那文天祥的忠孝可以算的上是時代的產物。文天祥處於南宋末年,宋朝從一開始推崇的“忠孝”文化在他這一代的時候已經算的上的頂峯文化了。文天祥小時候看到岳飛、楊家將等各種宋朝前期的名人事蹟的時候,就堅定地說過,“大丈夫,當如是”並且,文天祥也用實際行動去證明,去做到了。

如今在江西吉安,文丞相的墓園石坊上赫然而書的四個大字“仁至義盡”來表明文丞相的丹心千古,用以後世人敬仰。文天祥是民族的英雄,他的愛國精神,將代代相傳。

三、忠孝兩全

無論是岳飛還是文天祥,亦或是宋朝文人陸游、蘇家四子、范仲淹……無數名士宋詞都給後世詮釋了這樣一個理學盛行的時代,一個儒家思想發展的新時代,一個“忠孝”文化改革奠定的新時代。

毫無疑問的,宋朝是我國“忠孝”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移孝於忠”由“孝治”轉“忠治”至今不變。我們當今社會仍是如此,不再有“爲母埋兒”這種“所謂”的孝順,而是更多的理性“忠孝”。軍人報效祖國,爲國捐軀的同時亦妥善安排好父母妻兒的後事;孩子孝母,無需事事恭聽,但需無愧於己,無愧於心。

四、總結

“爲臣死忠,爲子死孝”並不是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兒亡兒不得不亡”,而是“忠於天地、忠於國家、忠於本心;敬孝父母,如親有過,勸諫使更”。

參考文獻:

1、《宋史》

2、《盡忠報國——岳飛新傳》

3、《文天祥研究》

4、《重修文丞相祠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