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儒,柔也”。儒心,內有柔亦韌,看似無形,卻影響着生活每一處,服飾也好,談吐方式也好,都受儒家文化所影響。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爲“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在這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漢服是中國的傳統衣冠,又稱爲漢裝、華服。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早已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而作爲中華文化主體部分的儒家文化始終對漢服的發展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儒家文化對漢服的影響

1、從儒家人物看漢服文化

《三國演義》玄德見孔明,“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內心嘆到:孔明眉宇間可見其江山天下的奇秀之才,有改變天下之勢的肚量與才智,簡直世間罕有,可謂當世之神仙也。

而當時呂布“頂束髮金冠,披百花戰袍”,而未在亂世涉名的孔明卻戴巾。古代的時候,士以上的人戴冠而沒有巾。但可見呂布的性格張揚,而諸葛亮性格沉穩。“羽扇綸巾”,手握羽扇,天下局勢盡收眼底,可看出諸葛亮的醒世之才。

他的政治理想,“德主刑輔”。“身披鶴氅”,厚德卻不失肅政,仁政與德治並舉,恩德與威嚴兼用,這正是儒家思想,他的身上散發着儒家思想的光芒。後期劉備託孤,諸葛亮盡心輔佐,他有絕對能力取而代之,可是他的忠德不允許,這也是儒家文化中貫穿始終的影響,時至今天我們依然忠義心間,這些都是儒家文化傳承。

《三國演義》雖然只詳細寫了幾個人的服飾特徵,但已經凸顯出人物的儒家特點。既有尊卑等級,又有明顯的儒家性格特徵。如關羽“青巾綠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青、綠,代表忠義,捨身取義,而儒家推崇仁、義、禮、智、信,可見關羽的儒家形象,所以也被後人與孔子“文聖”並稱“武聖”。司馬徽“峨冠博帶”,典型的士大夫裝飾,他亦有“好好先生”之稱,正是儒家“己所不施勿施於人”,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

華佗“方巾闊服”,是儒生的裝束,到處遊學,提煉醫術,但依舊不忘讀書求取功名。曹操“頭戴嵌寶金冠,身穿綠錦羅袍,玉帶珠履”,服飾華麗,代表曹操地位的不可撼動,這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尊卑之序。周瑜“錦衣花帽”,可以看出他家世優越,卻不像世家子弟一般招搖,謙卑而內斂。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身份等級的漢服象徵,便於征戰的,着盔甲綠袍,手執政權的政治家鵝冠裘衣,所謂漢服儒心,無一不在儒家文化之中,無時不在影響和傳承。

2、從儒家思想看漢服文化

漢服之禮。《春秋左傳正義》疏:“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長幼有序,從服飾而知地位,明職務之責,樹威嚴,一切自成體系,各有規矩,從世、入世不可有違仁義,孝道比天,尊長愛幼,可見儒家文化最爲注重禮儀。《坤》有言“地在下,裳象,裳下兩股,皆陰、偶象。

上衣下裳不可顛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亂,則民志定、天下治矣。”儒家文化講究陰陽,萬物相生相剋,地位、尊卑都是不可顛倒錯亂的秩序守則之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環環相扣,自省自身,才能家庭和睦,小家之天下,由小及大,上下有序,國家才能治理有序,天下自然安定。

漢服之女工。女工在漢服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漢服上的刺繡幾乎成爲它獨一無二的特徵。皇帝刺繡精緻龍袍,用玄黃之色,其他皇室成員也刺繡龍式樣,但顏色不可用玄黃之色,官員要“以禮見君”,所以穿朝服,袖口也有各階級式樣,鄭玄注《禮記·雜記》言“玄端即朝服之衣,易其裳耳。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雜裳者,前玄後黃”。故古代女子注重女工培養,刺繡更爲突出。女子無才便是德,三綱五常,三從四德都是她們儒家文化下的高德之行。因此女工便成爲她們賢妻良母的特徵。

漢服之語。每一次特定的漢服着裝,都是向世的訴語。漢服最初爲袍服,鞠躬行禮時雙袖舉於頭頂,更顯謙卑,彰顯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漢服在每個特定節日都有固定的服裝樣式,如:清明要着素服,喪日要着白服,過年、大喜日要着紅色服裝,大家看到穿着的服飾自然知道要如何應答。

二、儒家文化發展中的漢服

1、漢服的起源奠定了儒家文化

中國的服飾制度在夏商流行,“垂衣裳而治天下”帝王在舉行祭禮時都穿冕服,來表示自己獨一無二的權利象徵,使得統治階級的皇權具有崇高的威嚴,不可挑戰,絕對服從,這和後來儒家文化“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不謀而合,神化天子的形象,服飾以龍爲主,天選之子,讓世人甘願臣服。

直至漢服從衣裳、深衣、袍衫、襦裙、再到襦袴,層層束縛,可見儒家文化的繁褥,“繁文縟節”可看出儒家文化禮儀長期發展的嚴苛,到周代甚至有記載一整套服飾禮儀的書目《周禮》,服飾制度更爲詳細周密,有專門的司服。如《周禮·春官》中的“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同時階級也開始浮現,如如《詩經·斯干》“朱芾斯皇,室家君王”,諸侯用黃色,大夫用赤色。

2、漢服發展中的儒家文化

秦朝時期,“焚書坑儒”,秦始皇統一貨幣、文字 車輪等,服飾也較之前式樣有所改變。主要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分爲曲裾袍和直裾袍。頭飾也更爲繁複,還有配綬制度,指女子將頭髮向後梳,綰成一個髻,而且貴族女子頭上還插着步搖、花釵,奴婢要用巾裹頭,這時階層和職業徵更加,“衣服所以表貴賤”,也是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別。

3、漢服泛化下的儒家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服裝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更能彰顯個人魅力,形式多樣,漢服這時發展既泛化又典型,以顯瀟灑,俏麗。這時儒家文化漸顯松化,人民生活富足,自由的生活風采帶動了服飾的豐美展現。到了唐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社會更加繁榮開放,外使不斷來訪,和親之風盛行,文化碰撞空前激烈,服飾隨之發展改變較之前極爲不同。

主要是襦裙,裙腰甚至系在腋下,顯得修長,足以可見當時唐朝婦女地位的提高。唐代衣着略顯大膽,得益於儒家文化對女性約束幅度漸小,女子不再深居閨閣,可以深切感受美,創造美,極大促動服飾多元化發展。

到了宋代,官員們喜愛穿着袍衫,並以顏色劃分等級,而恰逢這時宋朝內憂外患,且程朱理學成爲文化主要發展方向,“存天理,滅人慾”,所以儒家文化禮儀制度和服飾也遵循簡樸、嚴謹、含蓄來表達,但依然不失華美,依然沿襲上襦下裙,但裙子褶更爲嚴密,出現“千褶裙”,裙子上的紋飾也華麗豐美,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繡的,有綴珍珠的,琳琅滿目,更爲優雅恬麗。

4、漢服漸衰與儒家文化

元明時期外族統治漢族,導致漢族地位下降,雖然也沿用了大部分漢族原有的制度,但是極力推崇蒙古主義,佛教盛行,導致儒家文化地位急劇下降。

宋代漢服

服飾着“一色衣”,形制爲上衣連下裳,衣式較緊窄,下裳較短,腰部有多壁積,肩背之間貫以大珠。質孫服原爲戎衣,後轉爲宮中禮服,每逢內廷大宴,天子百官皆着質孫服”漢族人仍可按漢服裝飾,但是很多隱晦外來族文化影響,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特色。

到了清代,逼迫漢族人民剃髮易服,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儒家文化也不再拘泥,分爲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派別,兩大派各執其詞,各不偏倚,使得傳統儒學、禮學習俗不再深植於人心中,發展成爲新儒學。漢服改爲滿服,也不再是裝飾每個時代的瑰麗瞬間。

5、現今漢服服飾和儒家文化

現今,泱泱人海,放眼望去,雖然着漢服服飾的寥寥無幾,可幸依然能透過人羣看到幾縷絲綢,簡易袍衫,但只要我們還不曾忘記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這些中華血液,屬於此刻的漢服,終將越發華美,也將美得更加純粹。儒家文化濾去的糟粕,使如今的禮樂文化更加爲藝美而服務。

三、結語

經歷數千年時代的凌厲和撫慰,無論是漢服還是儒家文化,隨着時代發展,它們終將璀璨歸來。相信它們早已深埋我們血液。對於美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文化也是。漢服可以成爲我們從古至今最美的服飾,是積累千年沉澱,也是碩果早累,儒家文化也是。讓我們和它們不斷發展,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胡偉 《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漢服形制研究》

2、陶殷緣 《漢服儒心——從漢服的發展看儒家文化的影響》

3、鄭麗華 《中國漢服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