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六朝,可能有些人会有些陌生,表示没听过历史上有这个朝代,其实六朝并非某个朝代,而是指三国至隋朝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和陈。三国时期,孙权在东南建立政权,国号“吴”,史学界称为孙吴,因与曹魏、蜀汉呈三足鼎立,且位于三国东部,故也称东吴。孙吴是三国时期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历经四位帝王,享年52年。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在安徽当涂县发现的东吴大墓,经考古专家发掘考证,墓葬中埋葬的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即东吴第三位帝王孙休的墓葬。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当涂县围屏乡一个叫洞阳村的地方,这里从老辈开始就一直流传一句话:“有人打开天子坟,下发江南一省人”。虽然这个村庄面积不大,但在当地的名气却非常高,因为在清道光年间,这里曾发生过洪水,在附近小山上竟然冲出一座古墓,据说冲出了不少奇珍异宝,因此这座墓被当地人称为“天子坟”。据村里老人介绍,小时候这里排场很大,“天子坟”附近有排列整齐的石人、石马,但后来慢慢就不见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盗墓贼光顾,并留下了很多盗洞。为了一探究竟,当地文物部门派出考古专家前往勘探,经过当地村民的指引他们很快找到了“天子坟”,一个巨大的土墩。

考古专家到达地方就发现这里不简单,其北依大山,面对大河,空间开阔,按照古人对风水的要求,这里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从风水学上来说,此地很有可能埋埋藏着古墓,考古人员用洛阳铲对土墩附近进行取土测样,不出所料地下土墩周边土质松散,而土墩内的泥土非常紧实,有着明显被人为夯实的痕迹,因此可以判断地下存在古墓。但基于“不主动发掘帝王陵”规定,对于“天子坟”暂时不做发掘,直到12年后的2015年,当地正度准备修建道路,规划道路恰好经过“天子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对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面积大约260多平米。

考古队长介绍,这座大墓距今大约1700多年,墓室用汉砖砌造而成,大墓整体由封土、填土、墓坑和墓室四大部分组成,墓室由南至北依次为甬道、前室、后室,东西分别有耳室。前室墓门有不少盗洞,里面的棺椁已经遗失,墓葬也被盗过,不过还是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经测量大墓南北长约44米,东西宽约30米,是“四隅券进式”穹窿顶结构,专家表示这种结构一般只有王侯及以上的级别才能使用。而前后室穹窿顶结构是孙吴时期最高规格的墓葬形制,迄今为止这种形制的孙吴大墓共发现三座,分别位于南京江宁和苏州虎丘。

在考古人员进入到墓室后,在墓室的前室底端的四角分别镶砌着石雕牛头,但是只有东北角的石雕牛头还在,不过牛角也不翼而飞了,其余牛头都已经被盗走。那么这四个牛头有何特殊意义?专家表示牛在古代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劳动工具,是创造财富的象征,而牛本身高大威猛,放在墓中起到镇守大墓的作用。不仅如此,由于墓室是“穹窿顶”结构,这些牛头及其脖子本身还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那么这座大墓的墓主是谁呢?考古专家查阅大量史料,基本确认这是三国时期的吴景帝孙休的定陵,而且是一座夫妻合葬墓。据了解,孙休是孙权第六个儿子,孙吴第三任皇帝,在位6年,去世时年仅31岁。

为何专家会这么确认墓主是吴景帝孙休呢?据《舆地纪胜》卷中记载:“吴景帝陵在当涂县东25里”,而明嘉靖十年的《太平府志》记载:“吴景帝陵,县东,地名洞阳”。这里的洞阳指的就是洞阳村,其次是墓中出土一块隶书漆皮,上面有“永安三年”的字样,此外还发现两块“永安四年”纪年文字的墓砖,而“永安”正是吴景帝孙休使用的唯一年号,其在位时间为永安元年至永安七年。据考古专家统计,大墓中共计出土文物179件,包括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漆器、兵器、钱币等。其中,大墓出土文物有掐丝桃形金吊坠、龙形金饰、龙戏金蟾金饰、金质“飞天”人像、“大吉”人面形金饰、金叶、柳叶形金片、银质人面兽身像、龙首形铜饰等,做工考究,形制精美。墓葬的发掘,对于我国六朝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