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天宁区召开大板房专项治理指挥部工作推进会,截至11月19日,已签约1315户,签约率98.5%。其中选择置换新建商品房的有1205户,选择货币结算的有110户。

与此同时,钟楼区也汇报了新的进展:随着花园新村大板房最后一户居民成功落笔,花园新村273户大板房居民全部完成了签约。历时半个月,花园新村成为常州首个大板房专项治理全部完成签约的小区。

历时8小时,走访数个小区,我们有幸遇到了一对即将搬家的大板房夫妻,从轰轰烈烈的搬家大潮中,一窥大板房居民的真实生活。

11月21日,周六,凌晨四点半。

陈大爷起了个大早,简单洗漱后便走出了屋外,垃圾车正在忙碌地工作着,已然到了冬日,倒是没了鸟叫,机器停止运作的时候,只剩下风吹落叶的声音。

他是北环新村大板房的居民,今天是他搬家的日子。

34年前,陈大爷与耿大妈在这有了第一个家。能得到这个家,其实也来之不易:自己必须要没有房子、在厂里排队多年后,才可能获得这个名额。耿大妈说,这叫三三制。

也正是有了这个家之后,他们交了新朋友,有了孩子,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6点半,搬家公司提前半小时到达陈大爷的家。

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打包好的棉被褥子、大件家具、电器、桌椅板凳,几十年在这个屋里留下的印迹,被一个又一个箱子尘封起来,送到几公里外的翠竹新村——在那里,夫妻俩将经历两年的租房生活,再搬进他们崭新的家。

“这个箱子重,最后一个搬,电视机轻点搬,别摔了。”耿大妈张罗着搬家的先后次序,陈师傅帮着搬家师傅搭把手,箱子的顶部,被细心的注明着物品名称与提示。

“来,先吃早饭!冷了就不好吃了!”耿大妈拎着好几杯豆浆和包子,招呼着正在拍摄的我与师傅们,趁着休息的间隙,耿大妈返回了屋里。

有些东西,带不走了。耿大妈摸着这些每天使用的家什,仿佛就像告别老朋友一样。“卖也卖不掉,没人要。”大妈念叨着,心里却是有点舍不得的,总想着能卖点钱,发挥发挥余热。

屋里的东西越来越空,车上的行李越来越多,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

“哟,你姑今早搬?”隔壁的老奶奶看到耿大妈要搬走,认识三十几年,心里总有点不舍。又听到耿大妈要租到翠竹,老奶奶笑了:“我也搬到翠竹,蛮好,又做邻居。”

陈大爷一家是大板房群体的一个缩影。今年下半年,选择异地置换的大板房屋主多达上千户,他们大多在这两个月告别了自己的家,用租房或迁居的方式等待着新的房子,新的生活。

大板房位置好、周边商业齐全:一条街上,有菜场、超市、银行、公园...这些因素,成为大板房居民不想走的理由,却独独忽视了居住与安全。

走进北环新村,到处都是红色的横幅、易拉宝,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宣告着:大板房的时代结束了。

大板房,是通过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大板,拼合、焊接而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简单来说,一块薄薄的水泥板,就是一堵墙。

四面薄薄的墙,一遇到暴雨,亦或是连绵不断的梅雨季节,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为防止家里漏水,居民事先铺好毛巾防漏。「图源:常州广播电视报」

除此之外,大板房还冬冷夏热,隔音差,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危险程度极高。

“天宁区大板房大多建造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受制于当时有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条件,大板房使用年限短、抗震设防低,急需进行治理。”天宁区住建局副局长朱翔说。

6月中旬,清潭大板房就出现了极度危险的一幕:付大爷的家中,房屋阳台与房屋本体脱开,两者之间有着超过2cm的空隙,这直接导致了付大爷不敢再去阳台晒东西,而在清潭大板房中,这还不算是个例。

图源:政风热线

北环的居民告诉我,就在前不久,这里也发生过危险事件:“前几天,前面几栋就有一大块墙皮掉下来,还好没站人,不然就出事了。”

国家对于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都设计了使用年限,大板房的特殊性导致国家并没有相关规定,也就失去了法律保障。大板房就像是在风浪中飘摇的小船,你不知道它是否撑得住接下来的风浪。

网友、市民对于大板房危险程度的描述(截图)

从签字再到腾空,从规划到动工,大板房的治理一直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这里是北环新村门口的治理工作图,每签约一户、腾空一户,都会添上一面小红旗,现在,这面墙上已贴地密密麻麻。

今年5月,常州市两会就提出,要加快启动中心城区近22万平方米“大板房”治理专项工作,优先落实异地安置房建设,年内开工、年后交付,两年内彻底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大板房改造,直接受益人是大板房群众。“要搬家了,您高兴吗?”我问耿大妈。

耿大妈脸上没有欣喜,也没有失落,更多的是茫然:“现在什么也不知道,就知道新房的位置在董头村二期,什么户型图、住几楼通通不知道,只能相信政府。”

耿大妈置换的房子在董头村二期,周边既有规划中的地铁5号线,也有多个公交线路可供选择,除此之外,周边教育资源丰富,红黄蓝幼儿园、第二实验小学以及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散在周边,配套可谓是十分完善。

长达两年的等待期,唯一能把耿大妈与新房牵连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这份信任来自于墙上密密麻麻的小红旗,来自于楼栋里一个又一个封条,更来自与工作人员、街道不厌其烦,挨家挨户的上门解说。

钟楼区大板房签约现场,签约人员正在家里给居民详细解说。「图源:今日钟楼」

为了治理大板房,政府做足了准备。钟楼与天宁区成立了区大板房治理工作组,召集各相关部门、街道进行专题研究,组成了四个工作小组,有方案推进、上市、搬迁、保障,还有宣传引导。

老人的思想工作,从来没有忽视过。同为大板房居民的汪大爷告诉我,拆迁办给他们配备了对接的负责人,很多时候有疑问了、有困难了,都可以拨打对接人的电话。

这份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据了解,目前丽华一村已搬迁腾空125户,北环新村已搬迁腾空301户,浦北新村已搬迁腾空183户。总计已搬迁腾空共609户,占已签约住户的46.31%。

城市需要成长,更需要发展的空间。停车位不足、道路狭窄、公共空间面积小是老旧小区的通病,大板房拆除后,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80年代,工厂为了安置员工而盖起来的大板房,其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已经不再适合居住与生活。现在,是时候与大板房说声再见了。

随着最后一个行李的装箱,耿大妈的搬家任务终于结束了。末了,我提议在老房子门口拍张全家福。

画面中的陈大爷一家,女儿挽着妈妈的手,爸爸开心的笑着。在这生活了34年,这里有熟悉的邻居、有好朋友,有许许多多的不舍,但未来的新生活,更值得他们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