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甘肅嘉峪關大漠風雨雕石藝畫傳承人周文露,展示自己創新的簡約石藝畫。 閆姣 攝

12月初,甘肅嘉峪關大漠風雨雕石藝畫傳承人周文露,展示自己創新的簡約石藝畫。 閆姣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1日電 (閆姣 高瑩)身材纖細,一頭披肩發,耳朵兩旁扎着蝴蝶結……比起戈壁之女,周文露的外表更像南方姑娘。然而,生長於甘肅嘉峪關市的她,內心卻如歷經風吹雨淋的戈壁灘石子一樣,堅硬而獨特。她把石頭當作畫筆,向外界“講述”戈壁。

周文露是“90後”,出生在一個“石頭家庭”。其母親盛愛萍是國家級工藝大師,從小癡迷於形態各異的戈壁灘石子,後來經常驅車去撿拾,或直接堆放於家中,或拼接成石藝畫,更租賃工作室,用來創作、展示石藝畫,作品有幾百幅。其中,《百美圖》《紅樓夢》系列作品2017年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

圖爲“90後”周文露撿拾戈壁灘石子所創作的石藝畫。 閆姣 攝

石藝畫最早在甘肅河西走廊民間流傳,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間。歷經幾代人的傳承,精美的戈壁石藝畫在海內外民衆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文露從小耳濡目染,對戈壁石子有種“說不出的情感”。她舉例說,小時候母親給她一塊石頭,她能比對其造型用到美人圖中,“那時候只是覺得好玩,長大後覺得母親很厲害,能用石頭表現人物、情感等。”

出於對石藝畫的喜歡,加之自己有10多年的美術功底,周文露從大學畢業後,便來到母親的工作室,從挑選石頭、造型拼接等基礎學起,正式成爲了一名石藝畫傳承人。

周文露往往站着創作,如此她才能“縱觀全局”,在衆多石頭中挑揀有用的石子。 閆姣 攝

“我繼承了母親的技法,和一些美人圖、花鳥等題材,但還是想更大膽突破。”雖外表“軟萌”,但周文露十分有主見。她直言,相比母親偏中式、有“年代感”的石藝畫,她目前創新了更爲時尚、簡約,符合年輕人的系列作品。

11月下旬,中新網記者走訪大漠風雨雕石藝畫工作室時看到,周文露用粉色的石子和砂石做火烈鳥,用幾塊碎石拼成人物剪影,用細小如針尖的石子拼成白鶴……上述這些都是其母親從未嘗試過的。

周文露往往站着完成石藝畫,如此她可一邊從堆積如山的石子堆中挑選有用的石頭,並一邊掌握作品的全局。因爲經常用手扒拉石子,她的手非常粗糙,也有被石子劃破而留下的疤痕。

石藝畫以大漠戈壁上細小的風凌石爲原料,以原型、原色澤爲基礎,運用巧妙的構思和純手工技藝,鑲製成韻味無窮的工藝美術品,創作內容包含人物故事、動植物種、山川河流、場景構圖等,惟妙惟肖、風格各異,既是家庭居室、娛樂會所、賓館酒店等典雅裝飾,又是人們禮尚往來的饋贈佳品,已成爲嘉峪關知名文創旅遊產品。

提及戈壁灘“撿石之旅”,周文露稱“非常辛苦”。戈壁灘距離市區遠,且目之所及沒有遮蔽之地,經常有“風吹石頭跑”的惡劣天氣,“持續撿一兩個小時,腰就直不起來了。”她也覺得,這個過程“累並快樂着”,看着石子“變廢爲寶”成藝術品,非常有成就感,會一直堅持。目前,周文露的作品涉及美人、動物、花卉、卡通四大類。她稱,將來還會堅持創新,讓更多藝術愛好者喜歡上它。

嘉峪關享譽“天下第一雄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境內有大片戈壁。經歷千萬年風吹雨淋的風礪石軟硬不等、顏色各異,成爲了大自然饋贈給西部民衆最珍貴的禮物和財富。(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