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秦迷心心念唸的《大秦帝國》系列終章“天下”終於在央視八套播出了。喫過晚飯,早早地坐在電視機前,沒想到屏幕上卻出現了這樣三個字:

第一部“裂變”說秦孝公與商鞅變法力強、第二部“縱橫”說秦惠文王與張儀捭闔四海、第三部“崛起”說秦昭襄王與白起拉開統一大幕。

到了第四部,嬴政統一六國、兼併天下,本應是最爲熱血的篇章,爲何要改成“賦”這麼詩意的名字?

翻看其官方微博,在11月22日所發博文時,帶的話題還叫#大秦帝國之天下#,然而僅僅一週之後,到了11月30日,就突然宣佈定檔,並改名叫《大秦賦》了。

由此可見,改名,對他們自己來說,也是挺突然的。

筆者作爲秦迷之一,對此有些自己的看法,同時也結合部分網友的觀點,一起說說:

第一種可能:爲了過審

這是很多人都普遍認可的一個觀點,但是筆者並不太認可。

根據廣電總局所公佈的2020年第一季度《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名單可以看出,裏邊審批通過的也是叫《大秦帝國之天下》,發證日期爲2020年3月20日。

按說,一部電視劇拿到發行許可證後,如無重大問題或特殊情況,正常播出就問題不大了,完全沒必要必然改名,畢竟,改了名還要重新報備,得不償失。

第二種可能:與前三部分割

《大秦帝國》系列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風格不統一,口碑不一致,從第一部到第三部,評分可謂越來越差。

其中,第一部是作者孫皓暉先生本人親自擔任編劇,因而最忠於原著,豆瓣評分9.3,是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平齊的神劇。

劇中那些“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公如青山,我如松柏”之類的經典臺詞,曾讓無數人爲之落淚。

但是這一部也有被人詬病的地方,那就是過度小說化,而與通行的歷史觀有較大出入。因而第二部第三部時,沒有了原作者的監督,貌似製作方也換了人,因此就在自由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與原作精神也越來越背道而馳。

這兩部的口碑分化極大,原作黨根本瞧不上眼,非原創黨一看卻說“還不錯呀”。是還不錯,起碼與那些流量小生們的電視劇相比,還是相當良心,因而最終評分也都在8.5分以上。

不過,因爲《大秦帝國》原著讀者羣十分龐大,第四部未批之前,已經遭到很多抵制,因而播出之前突然改名,想以此說明“我們不一樣”,倒也頗爲有道理。

第三種可能:原作者不允許

鑑於第二、三部的改編差異,原作者孫皓暉先生曾多次表達不滿。2017年,孫皓暉公開宣佈,將攜手某傳媒重拍《大秦帝國》。他說:

《大秦帝國》前面播出了三部,後兩部偏離原著比較多,已經是另起爐竈。塞進了很多不良的價值觀,比如是是非非的三角戀等等。另外大量寫了很多的陰謀,這也跟《大秦帝國》的基本框架不一樣。所以我們重拍的原因是因爲這兩部劇失誤比較大。

他之所以敢於說這樣的話,是因爲任何影視劇版權都有合同期,當時,《大秦帝國》的合同已經接近到期,等他自己收回了版權,自然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重拍。

或許,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第四部(當時還叫《大秦帝國之天下》)很快就在新疆宣佈開機。合同期內拍是拍了,但是並沒有播出。

現在到了臨播,編劇還不是原作者,劇情可能也還是背離原作,因此,原作者所持有版權的名字,也就不再讓用了。

這一說法,未經證實,但筆者認爲最有可能。

改名歸改名,裏邊的內容沒變就好。筆者也第一時間看了兩集。簡單說一下感受。

看得出來,這一部是很想向第一部靠攏的,包括場面,包括配樂、也包括總導演延藝就是第一部的導演之一。

但是僅僅作爲一部電視劇來看,恐怕還是不能達到“裂變”那樣的輝煌。其中,臺詞就是一個問題。

古裝歷史劇,畢竟是厚重的,編劇、導演、演員、觀衆都需要有一定的能力。

第一部的臺詞抑揚頓挫、鏗鏘有力,但這一部,時而文時而白、時而現代口語,配音也潦草無力,總是讓人沒有代入感。

當然,這才僅僅是剛開播,將來如何,還需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