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康乐路上一家干洗店里,戴着黑框眼镜的老板坐在门口整理衣物,白净秀气、身着整洁的老板娘动作麻利地熨烫衣服。走到二人身旁,初来乍到的顾客顿时猝不及防,他们一个走路一瘸一拐,一个手部只有一根手指!这样强烈的反差,附近的熟客却并不以为意。他们淡定地把脏衣服递给老板、告知取衣时间,或者静静等待老板从衣架上取下洗净的衣服。

自食其力,他们靠双手吃饭

“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有什么好自卑的?”老板陈向华和妻子张红芬的干洗店已经开了近20年,从几平米的小铺子到三十多平的门面房,几年前又添置了两台大型洗衣设备,还发展了上千名会员顾客。

夫妻二人都是泰州泰兴人,来自同一个村。陈向华五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右腿落下残疾,无法正常行走;妻子张红芬则是因为幼年的一次意外,导致右手残疾,只留下一根大拇指。尽管身体都有缺陷,结婚二十三年来,夫妇俩相依为命,用爱和信任撑起了一间小小的干洗店。

走进店内,看到两台干洗机、一台缝纫机、一张熨烫台和一张桌子。店面干干净净,衣架上的衣服排列得整整齐齐。陈向华乐呵呵地说,“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专注地给顾客熨烫,还是谈起自己的生活,陈向华始终一副快快乐乐的样子,也并不避讳自己的病情,反倒让他人的小心翼翼和谨言慎行显得有点多余。

每天早上七点开门后,两人便开始打扫卫生、摆放衣物、分类洗衣、悬挂、处理熨烫。大部分衣物需要干洗,而每天下午三四点的时候最忙,直到晚上八点关门,两人才能回家。

凭着热情周到的服务,干洗店积累了不少顾客。大家口口相传,上到八十岁的阿姨,下到穿着时髦的小年轻都会来光顾。而送过来的衣物里也有不少“难啃的骨头”,如难处理的棉衣、发霉的帆布包、掉色的皮衣,难洗的内衣等,店里全都接下来。“不同的衣物要看面料,看牌子。”干了二十来年,陈向华擅长处理各种刁钻的衣物问题。

他最拿手的是皮衣上色,这个活的重点是调出合适的颜色,“有时候一上午都调不出来。”对于每件衣物,夫妇俩都当做自己的衣服,尽力处理到顾客满意的程度。“有的人搬到江都了,还会特地把衣服送到这里来干洗。”陈向华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

不希望同情,尽其所能帮助他人

生意红火之后,夫妻二人在扬州买了房安了家,女儿也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陈向华说,他们不希望看到同情的目光,也会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小区里的残疾人老王,家庭条件不好,有时拿一两件衣服来干洗,陈向华从不收费;遇到老年人要洗衣,打个电话,陈向华就上门去取件并最大幅度优惠。

尽管表现得乐观、淡然,但对于身体如此不便的两人来说,想要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需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努力可想而知。谈起过去的艰难,陈向华不愿过多渲染,他更乐意为未来打算,“再难不是都过来了吗,以后会更好。”

这两年,夫妻俩在盘算另一件事儿,怎样利用自己的手艺帮助那些与他有着一样遭遇的残疾人。于是,他们成了社区的助残志愿者,陈向华还当选了残疾人专职委员,为残疾人服务,渐渐地,他成为残疾人的“知心大哥”。不仅如此,夫妻俩还与扬州市残联合作,免费教残疾人干洗技术。“教他们手艺,让他们有事可做。”陈向华认为,这样残疾人朋友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克服身体的缺陷,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有利于社会的人。

爱笑的她,话不多的他,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积极谱写了一曲拼搏之歌。这个小小的干洗店里囤积的,不只是上上下下挂满的各色衣物,还有他们艰苦的过去,更有周边顾客的信任以及可以展望的未来。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郑艳秋 王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