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皇权旁落,礼乐崩塌,各诸侯国之间陷入了无止境的纷争,无数生灵惨遭涂炭。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尊王攘夷”,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那么,为何“尊王攘夷”收效如此之大呢?

齐桓公剧照

君权天授,得民心者得天下

自打周朝开始,“君权天授”的观念便逐渐深入人心。正因如此,天子想要安稳的坐在皇位上,并且称霸天下,就要遵照“上天”的要求运用实行这个权利,任何有违于天道的行为,或者不被“上天”认可的君王都是不合法的。

不论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还是后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为了利用“君权天授”来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野心。反观,那些在篡位之前扶植幼主的乱臣贼子,无非是为了一份“禅位诏书”,以此来昭告一下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以祈祷人心归顺,巩固统治。所以说,但凡是成大事之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曹操剧照

五代乱世,社会动乱不堪

五代十国,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兵骄而逐帅,帅强而叛上”,半个世纪里走马灯似的换了14位皇帝。

此时的中原大地,早已不知何为“礼乐”,何为“天道”,何为“规矩”,原本的秩序、礼仪早就被破坏殆尽,俨然变成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而人,也已经退回到了动物的竞争层次,凡事均以武力解决。倘若所有人认同的服从方式不是妥协而是暴力,这样的社会根本不会有道德底线。

赵匡胤剧照

赵匡胤正是身处于这种乱世之中。虽说他是官宦子弟,也跟着父亲不断易主,但这样的生存方式绝对不是他所追求的。

青年时期的赵匡胤仕途不顺,先后三次求职失败,才遇到了郭威,还只是在他手下当了一个亲兵。而这个小小的亲兵,是他人生当中的第一个职务。在随着郭威南征北战的两年时间里,赵匡胤亲眼目睹了郭威从一个后汉大将华丽转身成为后周开国皇帝的全过程。不知道是不是从那时起,赵匡胤的心中就已经萌发出了权力的种子......

幼帝即位,赵匡胤武力夺权

公元959年,“五代第一名君”周世宗柴荣的生命走到尽头。然而,他统一中华的夙愿尚未完成,只留下一个6岁的儿子柴宗训来继承这被无数人虎视眈眈的江山。临终前,他亲自任命王溥、范质、魏仁浦为顾命大臣,辅佐幼帝登基。

此时的赵匡胤,心里是纠结的。郭威被隐帝刘承祐清算的前车之鉴尚未走远,周世宗去世前又借着酒劲逼问他是否有称帝的心,加上现在自己大权在握,是后周最有实力的年轻将领。不论从哪一方面看,赵匡胤都必死无疑。于是,赵匡胤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不仅要保命,还要当上这片江山的主人。他跟赵普一合计,编撰出辽、北汉联合进攻后周的谎言,又命镇州、定州配合发来军报,顺理成章的掌握了调兵大权。随后,他自导自演了一出教科书式的兵变。

赵匡胤兵变剧照

按道理来说,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旦有人建立新朝,势必会对前朝势力进行清算,尤其是前朝子嗣,不斩草除根必后患无穷。照此看来,后周的孤臣贼子,安有命焉?可有趣的是,赵匡胤的这次兵变跳出了历史的常规剧本,不仅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而且范质三人还继续担任宰相,柴氏遗孤也得到了很好的礼遇。

赵匡胤封周恭帝为郑王,后周太后为郑国太后,迁居西京洛阳。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赵匡胤进入大内时,看到宫女怀中抱着一个小孩,在得知这个孩子是周世宗的儿子之后,赵普对赵匡胤做出了杀头的手势,可赵匡胤看潘美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还用手抠着大殿的柱子,便对潘美说:“我把这个孩子给你当侄儿吧,世宗皇帝的儿子是不可以当你儿子的。”此言一出,范质等老臣连忙下跪谢恩。

太祖勒石,善待柴氏子孙

如果你认为,赵匡胤不过是做做样子,拉拢一下人心,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也许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匡胤此举有做戏的成分在,可是后来赵匡胤设立了一块“太祖勒石”,以恶毒的诅咒来约束自己的子孙,可谓是用心良苦。这块石碑被锁在太庙中,新皇登基后才有资格入内跪拜,誓约内容如下: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范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要善待柴氏子孙呢?

周恭帝和太后剧照

有人说,周世宗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赵匡胤在遇到柴荣之前,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兵,是柴荣给了他统领新军,建功立业的机会。

也有人说,是为了稳定时局。新朝刚建立,各方势力虎视眈眈,稍有差池就面临着被复辟的危险,只有稳住前朝宗室的心,旧臣才会安心为自己效命。

还有第三种看法,那就是对周边国家进行震慑,给那些妄图在新朝未稳之时,伺机而动的邻国一个警示——我赵匡胤能兵不血刃的完成朝代更迭,还有度量厚待前朝君臣,实力如此强大,不要妄想在此时犯兵偷袭。

对于这些观点,老宋都赞同。但如果赵匡胤仅是考虑了到这些,那他就不是一个能开创三百年辉煌大宋的千古一帝了。

不为这些,那赵匡胤为的是什么呢?

老宋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这么做,最根本的目的是想给天下众生换血。

赵匡胤剧照

五代十国是一个丛林社会,劫掠既然是每一个人都认同的致富方式,那这个社会的信仰必然是金钱至上。大宋王朝要是不想重蹈亡唐的覆辙,就必须要改变这种社会信仰,否则下一个反叛者迟早会出现。或者说,赵匡胤想建立一个人人鄙夷暴力,认同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手段的和平社会,只有这样,大宋王朝才能与日月同辉。

那怎么样才能让天下人鄙薄暴力呢?

皇帝身为一国之君,一言一行在天下臣民眼里都会被无限放大,如果为政者始终倡导“暴力可耻”的观念并以身作则,无疑就能在天下形成这种风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社会习惯。

赵匡胤谋国深远,这才是他不杀柴氏皇族的真正原因啊!

自此,赵匡胤开始推行“以文治武”的治国方针。武将出身的人,在军队里不得做一把手,即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要服从监军调遣,甚至到最后形成了“兵不认将,将不识兵”的管理模式。也正是这些措施,让武将很快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将领甚至感叹:即便我能击退契丹,收回燕云十六州,也不及状元鼎甲之荣!

这就是赵匡胤为大宋王朝历代君王树立的治国理念——容忍敌人、宽以待人、开化清明。只有一个宽容的社会,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士农工商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

先确定好治国理念,这才是开国之君在建国之初就应该想明白的第一件事......

参考文献:

《宋史·太祖本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