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智慧主创团蜜蜂

来源 | 智慧父母V

高兴时,我给你满满的爱,狠狠地夸你,

不高兴时,我就撤回我的爱,给你一顿打击,

但你别怀疑,我是真的为你好,

有多少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情,是靠孩子的表现决定的——“表现好就给块糖,表现不好就一巴掌”。

这个世界上没有父母不爱孩子,

但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像恋爱中的“情侣”。爱的时候,甘愿把心掏出来,烦的时候,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揍他一顿。

在父母心里:我只能接受孩子好的那一面,当他不行时,就会激起我的愤怒:他怎么这么差劲!

在孩子那里:当我做一个好孩子时,我就会被爱;当我做一个“坏”孩子时,我就会被剥夺爱。

家长误认为这样会督促孩子不断进步,但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痛苦。

一边给糖一边骂的爱,最让孩子痛苦

前段时间,读到了一个这样的假设:

想象一下如果有三只笼子,

第一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开关门打开会有食物进来,它就会一直踩,重复这个动作;

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开关就会被电击,踩几次它就不踩了,它知道这是个“雷”;

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开关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这个老鼠就会纠结死。

如果我们把食物比作父母的爱,把电击比作父母的压力和打击。

第一只和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都没有纠结,因为它们对踩开关是有预期的,它们会很平静地接受自己所处的状态;

最可怜的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它们每踩一下,都不知道得到什么,它们会在里面纠结死。

这时候一件微小的事,都有可能变成孩子心里的一座大山。

在孩子眼里,

父母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

父母是一颗温柔的糖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得到宠爱;

他们有的时候特别宽松,好像自己做什么他们都可以接受;

他们有的时候又特别严厉,一件很小的事就有可能招来一顿骂。

一边给糖,一边骂;一边为爱加满柴,一边釜底抽薪“撤回爱”,

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认为,“爱的撤回”可以成功迫使孩子的行为更加符合成人的要求,但促使其行为做出改变的动机却是深深“焦虑自己可能会失去家长的爱”。

这种形式的养育技巧会倾向于“让孩子陷入比打屁股还要更久的精神不适”,他们的内心会充满恐惧感。

一位网友谈到自己的经历:

上学的时候,父亲经常因为我的考试成绩而心情式评价。

考得好一番表扬,“我就知道你是最棒的”;考得不好,“你还能干成啥,考成这样”。

我一度怀疑父亲不是真的爱我,而只是把我当作攀比炫耀的工具,所以每当我考不好的时候就贬低得一无是处。

直到有一次我被批评,大哭着咆哮,“我考好了你把我捧在天上,考不好了你把我踩在脚底,你把我当什么!”

成年后,爸爸在一个饭局上,讲起我小时候唯一一次摔门,让他猛地惊醒反省自己。

原来父亲是真的有听进去并且反思改正。

父母都是不完美的,对孩子的错误方式也并非出于本心,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会给孩子带来多大伤害。

父母的爱是孩子的软肋

网上有人问:“为什么孩子最怕父母说‘不喜欢你’?”

一位网友回答:对一个孩子来说,最有力的货币之一就是“父母的接受和认可”,取悦父母是孩子的生存之道。

前不久,看到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

陕西西安一位7岁男童,遭妈妈家暴长达两年。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拿电线、刀具打他。

小男孩娇嫩的身体上,新伤叠旧伤,旧伤加新伤。

记者问他想不想妈妈,他说了一句令人泪奔的话:

想妈妈,哪怕她打我,也想和她待在一起。

从某种层面讲,对孩子最重的惩罚,不是爸爸妈妈打我骂我,是他们不再爱我了。

对孩子严厉一点,温柔一点,这些都无可厚非。

最怕的就是,父母忽冷忽热的爱,会让孩子不敢信任我们,也不敢爱我们。

而他们又是多么单纯,多么想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同!

电影《阳光普照》里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是什么?”

“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

可是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啊,他们有的时候勇敢积极,有的时候胆小怯懦,有的时候自律优秀,有的时候犯懒迷糊,有的时候温顺可人,有的时候撒泼发脾气……

假如我们只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爱他们,表现不好时就急着惩罚。

那不是真爱孩子,只是把爱变成了操纵、控制。

事实上,在孩子表现不好时,才更需要父母的“涵养”。

读过一个故事:

孩子早上说:“妈妈,我想休息一天,你给我请一天假吧。”

孩子说这话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真的想休息一天,只是期待妈妈能理解他。

妈妈这个时候讲一堆道理,让他去上学,反而激起孩子更坚定地回应:“我要休息。”

妈妈说:“好吧,你要不舒服,妈妈去跟老师请假。”

孩子心情平静下来,回了一句:“妈妈,你这算不算是溺爱孩子?”

请相信孩子心里是有分寸的,如果妈妈上来给的是爱,不是“电击”,他会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问题。

打骂只能激发起孩子的反抗,更高级的养育,是像容器一样,承托孩子,让孩子进入自我思考与觉察。

给孩子稳定的爱,没有好坏的比较心

对于孩子来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

有一个不急不躁的父母。

可是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有的父母天生脾气好,情绪稳定;有的父母天生性子子急,赶上性子急的父母,如何让自己在养育上放平心态呢?

1.“我的妈妈不拿我跟其他孩子比”。

有的妈妈,从来不觉得自己的孩子需要跟别人家的比较,别人家的孩子英语说得再好、琴棋书面、吹拉弹唱再精通……这些都和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关系;

而另外一些家长一看到孩子不好,就心生焦虑,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还怕自己的面子挂不住……把这些都转换为对孩子的数落、批评: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把单词背到这么多了,你看看你?”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把字写得整齐划一,而你就写得七扭八歪。”

总是比较,就总是焦虑,焦虑的结果就忍不住“电击”一下孩子。事实上,日常中这些七七八八的“电击”,除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并不能真正帮孩子进步。

不比较之后,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上就能平静很多,减少情绪上的冲动。

下一次孩子让你不满意的时候,不妨提醒一下自己:爱就是爱,不讲条件。

2.做一个“钝感”的父母,多听少说。

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一眼,恨不得找出孩子身上3个问题,忍不住就要发火指出来,

有的妈妈看到孩子优点和缺点,不露声色,

不是急于将自己的担心、内心的不安、焦躁的情绪一股脑地抛给孩子,而是让自己先“虚”下来,给孩子一个情绪空间,用爱滋养、保护孩子,给孩子内心成长的动力。

比如孩子考试不好,不是急着发火,听听孩子是怎么分析考试不理想的原因的。

少动嘴,多听孩子,多启发孩子自己思考,

“钝感”看似反应迟钝,实际上是给自己的情绪留一个缓冲区,给孩子留足面子,也给孩子一个自我进步的空间。

3.给孩子准备一张“防爆卡”。

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我们很难察觉我们已经在发火了,有的时候,孩子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激怒我们。

对于这些来不及控制的情绪,父母不妨提前给孩子准备一张“防爆卡”,它可以是一张自制的卡片,也可以是一个手势。

当孩子亮出“防爆卡”,就像免死金牌一样,这个时候自己就要停止发火,先冷静一下,等情绪平静了再跟孩子沟通。

“防爆卡”的好处在于,即使我们自己还没有察觉到愤怒的情绪,当孩子发现自己感到害怕时,可以及时扔出这张卡片,阻止进一步的伤害和斗争。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靠孩子的完全服从获得内心安定,

而是在孩子好与不好的时候,都能接住孩子,给他持久而稳定的爱与支持,

我永远爱你,跟你的表现无关,

这才是送给孩子一生的一份宝贵礼物!

*作者:智慧主创团蜜蜂。来源:智慧父母V,智慧父母是木棉说旗下的亲子教育号,关注0-15岁孩子的成长教育,旨在帮助有远见的父母养育终生成长的孩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