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上映的法国电影《人性》,是米歇尔·贡德里导演的处女作,编剧查理·考夫曼,通过《人性》,给了观众一个最嘲讽的结局:看起来是文明战胜了自然,但却是自然赋予了文明意义。最终获胜的,是代表人性的虚伪。这部电影豆瓣评分8.0,却仅有2000多人做过评论,这部小众电影,却能让人深思何谓“人性”。

影片三个主角

莱拉12岁的时候,发现开始发育的自己与别人不同,身上长出越来越多的体毛。到了20岁,全身被体毛覆盖,甚至去表演雌性猩猩。莱拉过够了被人当怪物看的生活,打算自我了断的时候,看到了一只自由自在四处觅食的老鼠。

莱拉一个人住进了森林,在森林里,到处是自由的空气,再没人拿她当怪物看。为了留在森林,莱拉做了一个自然作家。30岁,莱拉意识到身体的渴望,想回到人类世界,寻找一个可以跟自己相爱的男人。

帕夫的父亲是一个认为自己是猿猴的男人,帕夫父亲在精神病院度过了几年后,竭尽全力,按照人类文明的规则生活,工作、结婚生子。直到有一天帕夫父亲受到刺激,把还是婴儿的帕夫偷走,父子俩一直在森林中生活。当然,帕夫父亲在森林中一直扮演着猿猴的角色,因此帕夫一直相信自己就是一个猿猴。

内森是被领养的孩子,养父母养尊处优,他们注重礼仪、有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长大后的内森就职于一家科研机构,研究餐桌礼仪,从训练两只小白鼠的餐桌礼仪开始。

故事内容

内森和莱拉成为恋人,在一次去森林的时候发现了帕夫。当然,那时候帕夫还没有名字,这个名字,是被内森关进实验室的透明房间后才起的。故事由此展开。

被关进透明房间的帕夫一开始是抗拒的,但是他脖子上被绑上了电击项圈,只要不服从内森的命令,就会被电击。为了不被电击,帕夫服从了内森的驯化。从说话到餐桌礼仪,从一个赤身裸体的“猿猴”到文质彬彬的先生,从看到女性就冲动,到能抑制自己的生理反应,帕夫被内森驯化成为了人。

内森发现了莱拉全身长满毛发的秘密,劈腿了女助手。内森还没有想跟莱拉分手,女助手气愤下辞职,莱拉去当内森的助手,参与了对帕夫的驯化。

发现内森出轨,莱拉离开。女助手又上场,和内森带着帕夫到处演讲,炫耀对帕夫的驯化。在女助手和内森名利双收、洋洋得意时,莱拉来劫走了帕夫。

从猿到人的帕夫,又被莱拉进行了从人到猿的训练。直到内森找到了他们,帕夫拿着武器对内森说:在你发现我之前,我的生活很简单,我和我的世界相处的和谐而融洽。认识你之后,我变得奸诈、卑鄙,完全与我的周围环境失去了联系,这么跟你说吧,内森,我变成了你。莱拉让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

看着倒地的内森,莱拉开始思考自己和内森强加给帕夫的个人意志。原先帕夫在森林中的生活自由自在,是莱拉发现他,并和内森把他带去了人类世界,内森强迫帕夫学习人类的文明。而自己却在帕夫适应了人类文明后,又把他掳回了森林,让他跟剥离人类文明。

莱拉打算牺牲自己,她去自首,让帕夫留在森林里,过随心所欲的生活。听了莱拉的计划,帕夫竟然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说自己以后为他们两个人的自由而活。在听证会上,帕夫信誓旦旦说他会信守对莱拉的承诺,脱下这身衣服回到森林,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镜头一转,帕夫被允许回归到他的世界中去。昂首阔步走在大街上的帕夫,边走边褪掉身上的衣服。大批的民众追随着帕夫,电视中直播着帕夫,整个世界都在看这个人如何回归自然。

走进森林之前,帕夫的母亲现身,帕夫对母亲说,他要回到森林中去做一只真正的猿猴。看到这里,所有人都认为这算是帕夫对这个文明世界的诀别。

看热闹的人群散去,森林的入口处,缓缓驶来一辆蓝色的车子。帕夫钻进了车子,并穿上了女助手带来的内森的衣服。至此,影片结束。

原来,帕夫想要的是女助手,为了女助手放弃了做“猿”,继续留在文明世界做人。

整部影片中只有女助手是赢家。另外三个主角,为了自己认为的人性,都做出了牺牲。内森已经丧命;莱拉为了还帕夫自由,替帕夫顶了罪。帕夫呢?从“猿”变成了人,并且追随女助手。小编感觉最后的反转,才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影片被划归到“喜剧”,也算是一种讽刺。

这部影片讲述了驯化,内森对帕夫的驯化,莱拉对帕夫的驯化;为了生理欲望,莱拉从“野人”到回归文明社会的被驯化。背叛,内森对莱拉的背叛;莱拉带帕夫走,是对内森的背叛;帕夫对莱拉的背叛。这不得不叫人深思,到底什么是人性?贪婪、自私,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不择手段?还是与人为善,为了心爱的人可以牺牲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