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上映的法國電影《人性》,是米歇爾·貢德里導演的處女作,編劇查理·考夫曼,通過《人性》,給了觀衆一個最嘲諷的結局:看起來是文明戰勝了自然,但卻是自然賦予了文明意義。最終獲勝的,是代表人性的虛僞。這部電影豆瓣評分8.0,卻僅有2000多人做過評論,這部小衆電影,卻能讓人深思何謂“人性”。

影片三個主角

萊拉12歲的時候,發現開始發育的自己與別人不同,身上長出越來越多的體毛。到了20歲,全身被體毛覆蓋,甚至去表演雌性猩猩。萊拉過夠了被人當怪物看的生活,打算自我了斷的時候,看到了一隻自由自在四處覓食的老鼠。

萊拉一個人住進了森林,在森林裏,到處是自由的空氣,再沒人拿她當怪物看。爲了留在森林,萊拉做了一個自然作家。30歲,萊拉意識到身體的渴望,想回到人類世界,尋找一個可以跟自己相愛的男人。

帕夫的父親是一個認爲自己是猿猴的男人,帕夫父親在精神病院度過了幾年後,竭盡全力,按照人類文明的規則生活,工作、結婚生子。直到有一天帕夫父親受到刺激,把還是嬰兒的帕夫偷走,父子倆一直在森林中生活。當然,帕夫父親在森林中一直扮演着猿猴的角色,因此帕夫一直相信自己就是一個猿猴。

內森是被領養的孩子,養父母養尊處優,他們注重禮儀、有着嚴重的教條主義傾向。長大後的內森就職於一家科研機構,研究餐桌禮儀,從訓練兩隻小白鼠的餐桌禮儀開始。

故事內容

內森和萊拉成爲戀人,在一次去森林的時候發現了帕夫。當然,那時候帕夫還沒有名字,這個名字,是被內森關進實驗室的透明房間後才起的。故事由此展開。

被關進透明房間的帕夫一開始是抗拒的,但是他脖子上被綁上了電擊項圈,只要不服從內森的命令,就會被電擊。爲了不被電擊,帕夫服從了內森的馴化。從說話到餐桌禮儀,從一個赤身裸體的“猿猴”到文質彬彬的先生,從看到女性就衝動,到能抑制自己的生理反應,帕夫被內森馴化成爲了人。

內森發現了萊拉全身長滿毛髮的祕密,劈腿了女助手。內森還沒有想跟萊拉分手,女助手氣憤下辭職,萊拉去當內森的助手,參與了對帕夫的馴化。

發現內森出軌,萊拉離開。女助手又上場,和內森帶着帕夫到處演講,炫耀對帕夫的馴化。在女助手和內森名利雙收、洋洋得意時,萊拉來劫走了帕夫。

從猿到人的帕夫,又被萊拉進行了從人到猿的訓練。直到內森找到了他們,帕夫拿着武器對內森說:在你發現我之前,我的生活很簡單,我和我的世界相處的和諧而融洽。認識你之後,我變得奸詐、卑鄙,完全與我的周圍環境失去了聯繫,這麼跟你說吧,內森,我變成了你。萊拉讓我重新認識了我自己。

看着倒地的內森,萊拉開始思考自己和內森強加給帕夫的個人意志。原先帕夫在森林中的生活自由自在,是萊拉發現他,並和內森把他帶去了人類世界,內森強迫帕夫學習人類的文明。而自己卻在帕夫適應了人類文明後,又把他擄回了森林,讓他跟剝離人類文明。

萊拉打算犧牲自己,她去自首,讓帕夫留在森林裏,過隨心所欲的生活。聽了萊拉的計劃,帕夫竟然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並且說自己以後爲他們兩個人的自由而活。在聽證會上,帕夫信誓旦旦說他會信守對萊拉的承諾,脫下這身衣服回到森林,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鏡頭一轉,帕夫被允許迴歸到他的世界中去。昂首闊步走在大街上的帕夫,邊走邊褪掉身上的衣服。大批的民衆追隨着帕夫,電視中直播着帕夫,整個世界都在看這個人如何迴歸自然。

走進森林之前,帕夫的母親現身,帕夫對母親說,他要回到森林中去做一隻真正的猿猴。看到這裏,所有人都認爲這算是帕夫對這個文明世界的訣別。

看熱鬧的人羣散去,森林的入口處,緩緩駛來一輛藍色的車子。帕夫鑽進了車子,並穿上了女助手帶來的內森的衣服。至此,影片結束。

原來,帕夫想要的是女助手,爲了女助手放棄了做“猿”,繼續留在文明世界做人。

整部影片中只有女助手是贏家。另外三個主角,爲了自己認爲的人性,都做出了犧牲。內森已經喪命;萊拉爲了還帕夫自由,替帕夫頂了罪。帕夫呢?從“猿”變成了人,並且追隨女助手。小編感覺最後的反轉,纔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影片被劃歸到“喜劇”,也算是一種諷刺。

這部影片講述了馴化,內森對帕夫的馴化,萊拉對帕夫的馴化;爲了生理慾望,萊拉從“野人”到迴歸文明社會的被馴化。背叛,內森對萊拉的背叛;萊拉帶帕夫走,是對內森的背叛;帕夫對萊拉的背叛。這不得不叫人深思,到底什麼是人性?貪婪、自私,爲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不擇手段?還是與人爲善,爲了心愛的人可以犧牲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