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宋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而科举制度受到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打破了门阀氏族对仕位的垄断,使得贫寒子弟也能够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

宋代科举考试主要分三级举行,首先需要参加地方州郡、开封府或者国子监组织的发解试以取得参加省试的资格,然后在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最后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通过考试获得官职需要经过层层选拔,到都城参加考试不仅要长途跋涉,而且从考试到最终结束至少还需要滞留数月。

一、考生的住宿问题

在此期间,考生们的住宿问题当如何解决呢?宋代有不少科举出身的官员都是贫寒的士人,家庭经济本来就困难,如果没有廨舍居住,租房就成为他们无奈地选择。官员的职位不同,其享受的待遇自然也会有所区别。

所以,刚进入仕途的官员,尤其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的贫寒士人,他们要获得社会资源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够取得,在缺乏家庭经济支持的情况下,租房居住是必然的选择。

到了京城后,举子们要赶紧找找馆舍安顿下来。外地举子大多数初来京城,人生地不熟,同个地方发解来京的举子一般会愿意住在一起,以便相互照应。一州举子赴省试,一般同寓一处。

官员致仕后虽然收入会减少,也是官员需要租房的一方面原因,但是仅仅因为致仕而租房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官员宦海一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积蓄,就像苏辙一样,虽然会耗尽“盎中粟,橐中金”,但是“卜居”还是有可能的。

宋代对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严格了考试的制度、扩大了取士的范围,打破了门阀氏族对仕途的垄断。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应试的考生以及录取的人数都有了极大上升,每次省试都有数万人参加,还有仆人跟着那。

宋代的应试考生数量庞大,政府也不会为考生提供住宿,事实上考生的试卷用纸和供誊录官誊录使用的纸都需要自备。对于绝大部分考生而言,租房居住就是他们的重要选择。二、考生的租房状况

由于科举考生的制度安排,要想取得功名,只能接受政府的安排,不仅需要远赴考场,考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赶考的途中和考试期间,租房也就再所难免。

地方举行的发解试主要在各地州府举行,距离相对较近。但是,省试和殿试则需要在京城举行,距离就比较远。科举考试的举行,从发解试到省试以及最终的殿试结束是一个长期又连续的过程。考生往往需要提前到京找寻住所,考试结束后还需要等待考试结果,在此期间的住宿也需要自行解决。

经商以筹集旅费贡院附近的旅馆,是举子们选择的主要地方。京城和地方贡院附近的房租都不便宜,对贫困举子而言,就只有住在条件较差的荒凉的地区,有的还是凶宅。

除旅馆外,寺院也是重要的安泊地方。宋代寺院多为幽静的读书静心理想之地,吸引着读书人栖身其间。就人数而言,应试型群体占大多数,寺院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对应举士人产生了积极作用,士人中举率较高,他们在入仕后也会回馈寺院,士僧关系间的良性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的政治生态环境。

考试结束以后,还要等待结果,不得不延长租房日期。限于交通工具的落后性,考生不得不在路途中留宿,而考试的持续时间也需要考生在考试地逗留数月,可以说租房是迫不得已,但是和求取功名的迫切相比,这点困难又算得上什么呢!

赶考和考试是每个考生都需要经历的,如果说由此租房实属无奈,那么下面的情况则是考生自己的抉择。寺院清静幽雅,所以不少学子都青睐于在寺庙用功学习。不过,虽然宋代存在考生租房备考的现象,但是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宋代考生的租房与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有重要的关系。每场考试有数十万规模的考生参加,这些考生对住房的需求庞大而迫切,租房是他们重要的选择方式。

限于科举考试的安排,考生在赶考途中、考试期间不得不租房安泊。某些考生则是因为特殊原因而需要租房居住。宋代繁盛的房屋租赁业为考生提供了足够的出租屋,而大量的考生来往途中,聚集考试地,对于繁荣当地的房屋租赁市场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谓互利共赢。

三、考生的京城经费问题

对于举子来说,筹备赴考所需的费用是首要大事。各地举子奔赴北宋首都汴京或是南宋首都,这期间所需的交通、食宿、社交费用是一笔极大的开支,给举子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宋代大部分举子家境贫寒。

南宋政府设立的贡士庄和私人在地方设立的义庄,为士人赴考旅费提供了资助。除贡士庄外,宋初的公券制度、地方政府举办的鹿鸣宴以及举子间自发成立的互助组织,为举子的赴考旅费筹集提供了帮助。

在宋代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氛围之下,大部分举子会选择经商以赚取赶考经费。宋代举子在备考期间和赶考途中经商的概况,认为买书备考、赶考旅费等科举因素是导致举子贫困的重要原因,此种情况下,经商成为首要的脱贫方式,甚至成为贫困士人科举考试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宋代举子经济上的贫困势必导致其在社会关系网中较低的地位,而政府和社会层面的资助对贫困举子的帮助实属有限,为筹集巨额赶考旅费,他们不得不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转而经商以筹集旅费,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除经商外,北宋游学士人还通过讲学、润笔、从事医卜行业,甚至盗窃等方式挣取旅费。家庭地供给是举子赴考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除此之外,举人会通过经商、借贷等方式自筹。考生的京城社交

赴京赶考的举子交游对象广泛、多元,主要有官员士大夫、同窗同乡、财富群体以及方外人士等。而且,这些交游网络的构建,与当时政局变化和学派形成有密切联系。科场之外的交游有助于举子及第,双方的交游互动还会产生文化传承关系,并对北宋政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科举作为中国古代最公平的晋升仕途之路的选任制度,在历朝历代诞生了无数的学子,也饱含了无数心酸的赶考之路。京城的考生的众生相说不尽数不清,金榜题名几人知,落榜举子可奈何?最悲惨的是,一些举子困顿于科场,生活潦倒,待到获得一官半职后就很快离开人世。

这些落地者能够调整心态,果断地从科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或止于举人,或止于生员,或终身为童生,他们或终老考场或是转从相关行业,或参与地方编书,或做幕僚,或从事私塾教育,或务农、经商,最终还是走出了落第失意的阴影,自食其力,融入了社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