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於生元教授:偏頭痛——腦功能障礙性疾病

世界範圍內偏頭痛的年患病率爲15%~18%(包括慢性偏頭痛)。我國原發性頭痛患病率爲23.8%,偏頭痛年患病率爲9.3%。偏頭痛疾病負擔重,爲全球第六大失能性疾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在2020華夏神經病學論壇暨第六屆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神經病學年會上,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學部於生元教授對偏頭痛的發病機制、臨牀特徵及精準治療進行了闡述,本文整理如下。

病理生理學機制


1. 皮層擴布性抑制


2. 三叉神經血管學說

3. 頭痛的基因分析

臨牀特徵


偏頭痛≠痛,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症狀,而是一個完整的臨牀過程。偏頭痛發作分爲前驅期、先兆期、頭痛期、頭痛後期4個階段。



1. 前驅期


2. 先兆期


3. 頭痛期


4. 頭痛後期

影像學研究


1. 發作間期

偏頭痛患者在發作間期表現“週期性”的三叉神經脊束核活性下降,在一次發作後這種活性下降最爲明顯並且隨着下一次發作的接近越來越不明顯。這種週期性變化提示三叉神經脊束核可能接受自上而下的神經調控,患者表現出不同的“頭痛易感性”。

2. 前驅期

對硝酸甘油誘發的偏頭痛患者的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研究發現,在前驅期患者就出現了下丘腦、中腦腹側被蓋區及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的活化。而此時頭痛並未出現,提示下丘腦可能與前驅症狀及頭痛的“啓動”有關。

3. 先兆期

皮層擴布性抑制:起源於視皮層的充血帶;以2~5 mm/min的速度擴布,擴布後轉爲抑制,表現爲腦血流減少;與神經元及膠質細胞的去極化及之後持續的抑制有關;可能是偏頭痛先兆產生的原因。

4. 頭痛期

偏頭痛患者在頭痛發作期出現扣帶回、聽皮層、頂枕交界、中腦、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中縫核等區域的活性增強。另外,即使發作終止,腦幹的活性增強在頭痛緩解的早期仍然存在,提示其在偏頭痛發生及維持中的重要作用。

發病機制



  1. 腦幹



2. 下丘腦


3. 丘腦


4. 皮層

最近研究發現,患者偏頭痛發作時島葉(IC)被激活,CGRP對IC皮層具有以下作用:


治療

頭痛管理

治療靶點

偏頭痛的精準治療——CGRP

偏頭痛的精準治療

小結

1. 偏頭痛包括一個完整的臨牀過程,而不僅僅是頭痛。

2. 目前證據表明偏頭痛是一種腦功能障礙性疾病。

3. 針對發病機制的靶向治療事半功倍。

若您覺得本次分享內容還不錯,看完記得點贊評論,分享給圈內好友,一起學習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