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羣衆解難題、爲羣衆增福祉、讓羣衆享公平。”2016年2月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調研考察時的這句話把溫暖送到億萬人民心坎上。

“十三五”期間,一項項保障改善民生的改革舉措,一筆筆增進人民福祉的資金投入,化爲百姓心中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暖心的醫保單

飽受胃痛折磨多年的海南澄邁縣金江鎮菜農徐鳳金,今年踏實地住院治療了。

對她而言,早年治病是“3個月藥錢要種1年菜來墊”,算起藥賬時“驚心”,多年積蓄,一朝病盡,想起來“痛心”。而今出院時,醫護人員送來醫保保險單,告訴她近萬元的總費用個人只承擔不到2000元,覺得“暖心”;當了解到海南還有“大病險”“醫保扶貧”等政策時,她舒展開眉頭說:“放心了。”

因醫保升級而受益的“老病號”徐鳳金並非個例。家住廣東省韶關市的李阿姨患高血壓10多年了,因爲在當地參加了新農合,平時看病能夠報銷一半。幾年前,她來到北京隨子女居住,前年在大醫院做了一次心臟微創手術,花了3.5萬元,報銷了2萬元,實時報銷,非常便捷。李阿姨感慨道:“有醫保真好!”

“十三五”期間,我國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參保人數超過13.5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全民參保計劃紮實推進;城鄉醫保全面並軌,報銷比例提升,報銷範圍擴大。異地就醫即時報銷,緩解2.36億流動人口看病難。多輪藥價談判讓百姓用藥費用大幅降低,健康扶貧讓近1000萬戶農村因病致貧、返貧戶擺脫貧困。

可靠的老年保障

幾個月前,在甘肅省東鄉縣考勒鄉八十個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祁不德老人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此前,由於人戶分離,加上經濟困難,老人一直沒有參保。

每月一兩百元的養老金雖然不多,但對貧困老人來說卻是最穩定的生活保障。爲讓貧困人員應保盡保,今年上半年,有關部門共爲3372.26萬困難羣體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37.48億元。許多像祁不德一樣的老人,也獲得了老年生活的一份可靠保障。

“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快促進城鄉區域間公共服務項目和標準的有機銜接。2016年至2019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從5.29萬億元增長到8.39萬億元,增幅穩中有升,其中對中西部地區、老少邊窮地區、東北地區等重點傾斜,有力增強了地區財力,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這五年,養老金繼續逐年上調,實現“十六連漲”,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從2016年的約8.9億人增加到2019年底的近9.7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全面建立。

我國還有近2000萬農村高齡、失能等困難老年人,“十三五”期間,這些困難羣體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或者政府供養,高齡津貼制度、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制度等實現省級全覆蓋。

更爲堅實的“保障網”

在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高河村,村民屈栓玲正做着鞋墊、香包。2009年,一場意外導致她下半身殘疾,2013年屈栓玲成爲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地政府瞭解情況後,第一時間將她家納入兜底保障對象。這幾年,低保金額不斷上調,屈栓玲再做些手工活,一家人的日子也好了起來。

和屈栓玲一樣,“十三五”期間,截至2019年底,我國963.4萬生活困難殘疾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其中300萬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作爲單人戶領取低保。

“十三五”以來,我國全面建立實施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全國接受康復救助的殘疾兒童達39.2萬人。新增20項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範圍。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覆蓋率和輔助器具適配率均超過80%。

2016年至2019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補助資金5618億元,統籌用於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底線”加緊築牢,“保障網”更爲堅實,讓人民羣衆更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文/高士佳 校對/陳延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