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中國網12月1日訊 (記者劉楨珂)迎着初冬的暖陽,“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涼山,來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

三河村海拔2500米,是典型的彝族聚居貧困村,全村貧困人口占到近一半,世代居住在條件簡陋的低矮夯土房中。

自脫貧攻堅開始以來,三河村按照“組團式、微田園,大聚居、小雜居”的思路,規劃了9個易地搬遷安置點。2018年,三河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全面啓動,至2020年5月,9個安置點中的147戶貧困戶全部分到了新房。

三河村山高路長,過去沒有像樣的產業,主要物產就是土豆、蕎麥和圓根(大涼山出產的一種蘿蔔),加上部分高半山季節性缺水,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

如何讓貧困羣衆持續增收?三河村探索出“短中長”結合的發展路子,建起了“短期+中期+長期”相結合的特色種植養殖模式。

其中,三河村短期主攻養殖和組織勞務輸出,種植青薯9號3300畝,每畝地可增收1000元;引進西門塔爾牛240頭,採取“分散到戶養殖、合作社統購包銷”的方式,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養殖中華蜜蜂4000羣,每羣產量5至10公斤,每公斤在160元左右,帶動152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

今年春節後,部分羣衆外出務工受到疫情影響,三河村及時組織他們到附近的工地或產業園區務工,確保貧困戶收入不受影響。目前全村輸出貧困勞動力221人,實現勞務經濟449.6萬元。

中期,三河村發展特色種植,向土地要效益,爲改變當地傳統種植效益低的狀況,目前已種植雲木香1000畝、冬桃370畝、花椒2800畝,預計2-3年後,能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另外,三河村長期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三河村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遊線路,圍繞喫住行遊購娛,配套建設民宿酒店、商鋪、彝家樂等經營設施,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吸引羣衆就近就地就業,幫助羣衆實現長期穩定增收致富。

有了產業,就要往外銷,才能真正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爲解決出行難、農產品優質難變優價問題,當地建成了通村柏油路,並修建了20.3公里通組入戶道路讓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更加安全。“從村裏去臨近的灑拉地坡鄉趕場,以前走路要半天時間,現在我騎摩托車,只要半個小時。”村民吉好也求說。

2017年3100元,2018年4615.5元,2019年9903元,2020年11245元。這是三河村近年來全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的一組數據。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涼山彝族自治州7個國家級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其中就包括三和村所在的昭覺縣。

村民吉好也求站在自己房前,訴說着村子和自家這些年來的變化。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爲慶祝剛過完的彝族新年,吉好也求一家做了很多臘肉,他打開廚房門向記者展示自家做的兩大排臘肉。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其中一個易地扶貧安置點。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村民原來居住的土坯房。如今,這裏已經成爲當地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遊線路的景點之一。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其中一個易地扶貧安置點。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其中一個易地扶貧安置點。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三河村立足資源稟賦,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遊線路。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俯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