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白髮催人老,虛名誤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雲。”這是張學良寫的一首詩,他通過這首詩總結了自己的一生。而從這句詩來看,他似乎覺得自己的人生被耽誤了,似乎總是被虛名所累,充分表明了少帥的態度與晚年時對於自己一生的審視。

事實上回想當年的大風大浪,張學良的確是一個很尷尬的人,他是一位長壽的傳奇人物,爲了達到一致抗日的目的,民國時期與楊虎城將軍在西安發動“兵諫”,史稱“西安事變”。但在他漫長的一生中,他的身上也是罵名以及讚歎交加,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狗熊,也有人說他是罪人。

一般來說,張學良一生中做過最偉大的事情,一個是“東北易幟”,另一個就是“西安事變”。而且就性質來說,“西安事變”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1936年12月12日,他和楊虎城將軍一聲令下,改變了歷史方向,接下來就是全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那麼這位歷史人物,在晚年的時候,是否還會回想起這段歷史呢?待他一百歲的時候,楊虎城的後人去看了他,結果張少帥只說了四個字。那麼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少帥的悲劇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發動了兵諫,他們全城搜捕蔣,並且決心以最粗暴的方式逼迫蔣抗日。

在很多人的回憶錄中記載,蔣當時面臨國家危難之際,依舊還想要解決內部危機,所以西北軍不願意再浪費精力,張少帥也想要扭轉乾坤,於是兩方合作,幹成了這件大事。

當年這件大事有着很大的風險,一個是綁架統帥,另一個就是破壞中國的穩定。當年蘇聯方面以及國民黨方面都想要出兵對付這兩位英雄,但慶幸的是,周恩來總理及時出手化解了危機,一切都走向了正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逐漸形成。

但事情雖然解決了,不過這件事情的影響卻遠遠沒有結束。

據史書記載,張少帥當時決心要送蔣回去,結果他就一去不復返,從此以後被蔣父子扣留。從那一刻開始,張學良被扣押了整整五十四年之久,他的人生可謂是徹底栽在了這件事情上。

正如他後來回憶,“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歲,以後就沒有了。”

二、楊虎城的遭遇

作爲兵變的重要人物,張少帥被囚禁了這麼多年,可謂是悲劇。那麼同樣作爲領導人物的楊虎城,他的命運又是如何呢?史書記載很殘酷。

事件結束以後,楊虎城將軍被迫出國,隨後在抗戰爆發時,楊虎城將軍在祕密回國之際,就遭到了的逮捕。被逮捕的人不僅有他,還有他的祕書家人,全部都在其中,其中還包括了我們教科書中所提到的小蘿蔔頭。

後來到一九四九年九月六日,已經徹底瘋狂,他親自下令殺害了楊虎城以及他全家,鮮血濺滿了監獄的牆壁,這位將軍和他的家人倒在了新中國成立前的那一刻。

三、往事如煙

由此可見,當年西安事變對於兩位將軍的影響很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楊虎城將軍雖然遭到巨大打擊,但他還是留下了一些後代。史書有明確記載,楊虎城將軍的長子楊拯民活了下來。

楊拯民出生於一九二二年,由於父親的關係,所以曾經和張學良非常熟悉。在他的回憶中,張學良開車載父親和自己,並且還曾經調侃,“小傢伙,你的官最大,我親自給你當司機,你父親和我的副官給你當保鏢,派頭真不小。”從這段回憶來看,楊虎城將軍和張學良的關係很不錯,所以纔會有這樣的親密。

在往事全部如煙消散以後,楊虎城的長子也開始了新的生活。在父親的影響之下,楊拯民將全身心投入到了革命建設中,在建國成功以後,他長期在石油部門工作,而且甚至還擔任過副省長,省委書記等高官。可以說他繼承了自己父親的意志,並且在新中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以另一種方式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至於說張學良,他在被囚禁了很長時間以後,在他的回憶錄中記載,有一天他和蔣一起坐在了教堂裏面,大家雖然一如既往的沉默,但通過眼神的交流,張學良知道,和他的恩怨已經涼了。

後來在一九九零年的時候,張學良恢復了自由,於是他就帶着趙姑娘離開去了美國,此後他們僑居美國夏威夷,在檀香山定居。

曾經的恩恩怨怨,似乎都消散了,大家都成爲了劫後餘生之徒。

四、跨越歷史的會面

雖然張學良放下了一切,但是,楊拯民卻一直想要再見張少帥,所以在九六年的時候就已經計劃要前往美國。不過可惜的是,準備出發的時候,楊拯民被檢測出了重病,而且在九八年的時候,他因病去世,他終究還是沒有見到張學良。

不過楊拯民在臨死之前,曾經明確的叮囑自己的兩個兒子,讓他們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夏威夷,去看一看張少帥。

父親去世以後,楊拯民的兒子楊瀚,最終於一九九九年六月,不遠萬里來到了夏威夷,來尋找父親心心念唸的張學良。

當兩人見面的時候,一切早就已經不同了,張學良不認得這個年輕人,而楊家後人也對於這位近百歲高齡的老人家很陌生,甚至都有些懷疑,真的是父親口中那個帥氣的張少帥嗎?

很楊瀚就主動開口,並且開場就表示自己的祖父是楊虎城。聽到這個年輕人的開場白,張學良當場愣住了,表情十分的誇張,似乎回想起了很多往事。最終這位老人在一陣顫抖以後只說了四個字,“你好,你好!”然後這位老人再也沒開口了。兩人的會面最終以沉默結束。

緊接着在2001年,張學良百歲壽誕的時候,楊瀚再一次來到夏威夷爲他賀壽,他更是推着張少帥去海邊散步。但兩人依舊沒有任何交流,只有沉默,只有無奈,甚至連合影都沒留下。

據楊瀚本人的回憶,剛開始的時候,他以爲是老人家精神不佳,所以已經無法開口表達。但後來他又認爲,張學良思維很敏捷,在後來的採訪中口若懸河。或許之所以他不願意開口,也是因爲老人家不願意回想起曾經的往事,他想永遠的忘記這段歷史。

對此,有一些學者曾經進行過分析,張學良爲什麼要遺忘這段歷史呢?這明明是他曾經最輝煌的記錄。其實結合張學良對自己一生總結的那首詩,就可以得出結論,張學良認爲自己曾經的行爲是錯誤的,不堪回首的,所以他雖然很喜歡楊虎成以及他的後人,但也不願意再見他們,因爲這是痛苦的往事。

而且也正如當時張學良自己所說,“西安事變”時綁架本身就是死罪,我能夠活下來本身是一種幸運。由此可見,他對當年的“西安事變”一直心存愧疚,所以纔會無顏面對楊虎城的後人。

結語

因此,回顧這些人物的歷史,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一種歷史的無奈。雖然在我們這些旁觀者看來,張學良楊虎城他們是英雄,當年他們英雄的舉動爲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事實上,對他們本人來說,他們做出的選擇可能很痛苦,甚至讓自己的良知受到了很大的譴責。這其實才是歷史的常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且熱血過後往往是無盡的孤獨。往事如煙,歲月匆匆流逝,往日的恩怨最終只剩下了沉默,白髮蒼蒼的老人,只能沉默的面對自己的人生,去迎接歷史的未來的評價。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