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片场

国内导演中,一直让我在认可与不认可间反复徘徊的,张艺谋是唯一的一个,但同时他也是我最开始喜欢的,在艺术电影上有所建树的国内导演。

作为一个90年代出生的农村土娃子,最开始接触到的,当然是周星驰、成龙和李连杰这样的功夫喜剧明星的娱乐片(那时候还搞不清楚导演和演员的区别),他们的电影无论好坏都几乎看了个遍。另外看的书也少,对艺术的理解,仅限于知道作家写书、画家画画、诗人写诗和音乐家写歌的范畴。

这样的条件之下,可想而知当初《英雄》带给我的震撼。

《英雄》剧照

武打动作设计精巧,镜头风格及画面绚丽鲜明,历史架空和“天下”的哲学又如此大气,以至于去年开始写影评后,还把它翻出来吹了一通。这就是我第一次知道张艺谋,并喜欢上这位导演的由来。《英雄》里的一切,都完全满足了我那时候对电影和艺术的认识。

大学期间,看了一些好莱坞高分电影后,对所谓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摸了点边,大致知道商业电影是为了钱,艺术电影是为了导演的个人情怀,但其实还分不清其各自的特点。但喜欢看电影是真实的,大一和室友去网吧通宵,他打游戏,我看电影,每每早上从网吧打着哈欠出来,他还要笑话我一番。至于大二开始玩英雄联盟后才改了这个习惯,那是后话了,但一有空闲时间,看电影仍然是我的首选。

毕业后工作,开始做文案和运营,知道头条可以写文章挣钱,前年年末,开始写影评(看得多,觉得写起来有把握)。不写还好,一开始写才发现电影哪是以前想象的粗浅的东西。那时候看,完全图个个人喜好,可真开始写了,就发现艺术这东西是分主观客观的,如果全凭主观,想我这种看啥都能看点趣味出来的性格,就是烂片我也能笑着看完(虽然要快进),那就用不着写什么影评了。

于是,为了对自己写的东西负责任心,就开始买了些电影相关的书来看,并在豆瓣上看各种大佬的影评,同时开始看大量国内国外的文艺片,于是逐渐对电影制作流程、电影艺术流派和电影史有了个相对详细的了解,也知道了所谓几大电影奖项各自的特点,比如好的商业片就看奥斯卡,好的文艺片看戛纳。当然,真正牛逼的商业艺术兼具的电影,二者获奖都是有可能的。总之,写影评让我开始大量补片和了解电影及各国的电影导演。

《英雄》拍摄片场

张艺谋,此时此刻才算去真正了解,也补完了2000年前他拍的所有电影。只是,不了解还好,一了解就发现,原来《英雄》正是他“艺术转向商业大片的转折”(别人的说法),从那之后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被一些“豆瓣大佬”嗤之以鼻,甚至恶意打一星的,以至于补完《有话好好说》后,就没继续往下补了,而今天看完《金陵十三钗》,不由得让我觉得看晚了。

当然,我还没那么“听风就是雨”般愚蠢,因为那些不喜欢甚至反感张艺谋的,往往是喜欢贾樟柯或者娄烨的,其中还包括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我想,那就看完全部贾樟柯吧,于是我连《公共空间》这样一般人觉得超级无聊的长镜头短片也没放过,而且还看了他的两本《贾想》。

然后,看完书发现更不对劲了,原来张艺谋对贾樟柯这样率真的导演,背后说过不好的话(具体是啥我忘了)。所谓“爱屋及乌”,就是了解一个人多了,自然就受他观点影响而偏袒他,一怒之下,我把《英雄》的影评删了,还发了个吐槽张艺谋的动态(貌似还和某个网友在动态下撕了几句),那就更不看张艺谋2000年后之前没看的电影了。当然,他的书纪录片啥就更不想去看了。显然,了解他还不如后了解的贾樟柯多。

《山楂树之恋》剧照

有一次,因为一个正在接触的妹子喜欢《山楂树之恋》(看之前还不知道是张艺谋的电影),去看了,发现不怎么好,电影的处理让里面的人物清纯得有点假了,就更是觉得这些豆瓣大佬说得很有道理,即便个人偏好上很喜欢18年的《影》,但客观点说,它还是商业片,没能改变我对张艺谋的看法。

前两天去看了《一秒钟》,回来要写影评就看了幕后纪录片,然后为了补历史类的高分片单,又发现了《金陵十三钗》,今天看完,才发现无论导演还是豆瓣大佬的评价,自己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一个人的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真的不能作为参考去评价他的艺术素养。毕竟,当初看贾樟柯,也是有好几部作品自己客观觉得不好的,为什么这样的态度放在张艺谋身上,我的想法就开始变味了呢?

另外,尽管看了很多心理学和哲学,因为种种原因,我仍然痴信于星座,以前一直以为张艺谋和自己一样是天蝎,今天看到并不是,发现自己突然变得很可笑,不是因为星座不同带来的失落可笑,而是通过心理学和哲学带来的思考,星座本来就不能作为分类人的想法是早就笃定的,我却仍然为此痴信,实在是太可笑了!

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里讲到过,真正的艺术家是献身于艺术的,同时都秉承“大道至简”的艺术本质,历数曾认真了解过的那些大诗人、画家、导演和作家,无一不是,可我仍然在其间徘徊。只是,张艺谋有一点很牛逼,就是工作效率太高,而且在我们这样的体制下,他的能力不得不让他去做很多电影之外的事,恰巧他都做得让世界为之震撼。何况,在某电的剪刀之下,执着于想法,换来的可能是作品的彻底流产,甚至是“禁拍”。若按某些“大佬”又舔又跪的说法,全世界的电影大师,估计今天剩不了几个了。美国当初还有某某法典呢,那只给三秒连环吻的希区柯克就不伟大了吗?

由此看来,张艺谋也好,贾樟柯也罢,无论他们秉承的艺术形式如何,性格如何,既然作品都有所建树,得到了业界认可,其坚守的艺术本质都是殊途同归的,我何必要去因为作品质量不一,或者他人的评价而“列黑名单”批判呢?我一旦执着于不客观看作品而因对人以往的看法批判某人,那么我就成为自身的批判对象,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以至于批判求真的本质荡然无存了么?

像《金林十三钗》这样的电影,国内如《英雄》的商业模式开创性一般,在历史范畴类,它的质量一样是开创性的。它或许不及《鬼子来了》的反思,不及《霸王别姬》对革命时代痛心事件的铺陈,却是把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大灾难以小见大地表现出来的,何况还用的是一直被当代争辩女权的女性,而且是我国文化一直否定的妓女。这种人物的选择,才能真正体现大灾难下人与人之间所具备的同情心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同时也是解释为何屈辱会让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核心。这部电影对于中国历史大片,同样是开创性的。

《金陵十三钗》剧照

由此也可以得出,张艺谋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根本原因不是那些人所谓的讨好奥斯卡和跪资本,而是他所坚持的对各种类型电影,和各种形式的尝试,《红高粱》表现的硬汉形象呈现,《菊豆》的传统女性地位剖析,《活着》里人物艰苦而漫长的一生,《有话好好说》的精巧结构和喜剧尝试,《英雄》的动作尝试,《山楂树之恋》的清纯爱情,《归来》的老年爱情,《三枪》的小人物狂欢,《金陵十三钗》的历史灾难,《影》的套中套,《一秒钟》的向电影致敬......虽然还有几部没看,其它的也忘了,但列出的这些电影,无论形式和剧情主题,几乎没有重样的,大多也是开创性的。票房不说,拿的奖不假吧?

当然,他在构图上的色彩风格是一贯的,色彩鲜明大胆且贯穿全片。这些不同类型和故事的尝试,才是他对国产电影最大的贡献。也可以这么说,他所拍的,一直就是他内心想拍的,以及他希望让某部分观众能够看到的。而这一点,他作为国师和一线大导,没人拦得住是成立的吧?《一秒钟》补拍后再上映,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后,感谢张艺谋,不是感谢他的电影,而是感谢他所引发的毁誉,让我这个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找到了最正确的电影打开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