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的結局算是圓滿,但是卻讓人高興不起來,化身爲梅長蘇的林殊終於如願爲七萬赤焰軍洗雪冤屈,梅長蘇最後也以林殊的身份回到了戰場,可惜最後梅長蘇是否戰勝病魔成了謎,而最後是否身死戰場也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我們只看到了霓凰郡主萬般傷心的表情。但很多人都覺得,梅長蘇以一己之力撥亂反正,在大廈將傾的時刻,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梁的國運,可果真如此嗎?小編反而覺得梅長蘇拖着病體親赴戰場,就代表了大梁國運走弱的局勢並未改善,還會一直惡化下去。

劇情一開始從各方面得到的消息,大梁的實力還是不錯的,天子之都金陵有大將軍蒙摯鎮守,大梁的東部由驍勇善戰的靖王守護。南邊自然是穆王府霓凰郡主守衛,而北境由當年的赤焰軍戍守,並且曾經大敗大渝軍隊,導致大渝軍隊多年來不敢進犯,甚至還主動送來公主和親,所以短時間內,大梁可以說是國泰民安四方昇平!

梅長蘇在沒有到達金陵之前,大梁這種表面的平衡也許還會在維持一段時間,可是在梅長蘇到了金陵之後,挑起了太子和譽王的內鬥,雙方權勢此消彼長,原來看似平衡的局面被徹底打破。在謝侯爺被拿下以後,靖王原來想要推行的軍政改革成爲了可能,只不過還未來得及實施,就被南楚方面看得一清二楚。大梁因爲多年來結黨營私黨爭內鬥,外表看起來還算平衡,其實已經內耗多年,疏於外交關係,所以周邊覬覦大梁的那些邊國便有了蠢蠢欲動之心。

太子被廢黜,譽王野心恒生,決定孤注一擲,爆發了九安山事變,這無疑給已經內耗嚴重的大梁又來了一記沉重的打擊。而此時的梁帝,沉浸在內憂裏面,不能顧及外患,相比這些麻煩,梁帝更注重自己的手裏的皇權。可九安山事件的發生,讓更多的問題暴露了出來,大梁不僅僅存在的是內憂外患的問題,就連軍隊的素質還有老百姓的人心都出了很大問題。

古來就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說法,如果失去了民心,那大概離覆滅也就不遠了。而且早先靖王也提出過,現在大梁的軍隊士兵少了血性,更多士兵成了貪生怕死之徒,大梁把過多的財力放在了爭權奪利內耗上,而軍隊的士兵則喫不飽穿不暖,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怎麼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爲國家賣命呢?

在一切都塵埃落定的時候,我們看到這樣一個血淋淋的現實。到了最後,面對北境被侵犯,大梁這樣一個表面看上去強大無比的國家,竟然變得無將可用!可見這些年大梁皇帝籠絡皇權,縱容太子和譽王內鬥,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已經讓大梁人才凋零,變得無將可用了。

當面對邊境被進犯,已經成爲皇帝的靖王,不可能再帶兵打仗了,國祚不穩他需要鎮守京師。如此大梁的東部無人坐鎮,北境又危在旦夕,南邊尚且有霓凰郡主,西邊的距離京都近,也能顧及。大臣們在商議戰事的時候,面對人選問題,也都是一個一個老弱病殘,年輕的要麼貪生怕死要麼毫無經驗,那麼只能硬着頭皮啓用言豫津還有蕭景睿這些年輕人了,國難面前,誰都不能再安穩做個小孩了,能勉強一用絕不能退縮。

如此情況下,梅長蘇只能回到戰場,並非他必選的宿命,而是沒得可選。這就像是安排好的宿命,他的結局只能回到戰場,而身體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梅長蘇到底還能堅持到幾時呢?這個誰也不知道!

而當年大梁國,有言闕可以一人斥退三軍,有林夑可以掃平北境,如今還剩下什麼呢?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殘了,當梅長蘇拖着病體堅持要上戰場,還有宮羽、藺晨這些人也要上戰場的時候,就意味着大梁已經岌岌可危了。梅長蘇拼盡全力把靖王扶上了帝位,大概也只能讓大梁存在的久一點點,卻扭轉不了已經衰敗的頹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