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電11月30日報道,塞爾維亞陸軍公開展示了剛剛從俄羅斯引進的T-72MS“白鷹”主戰坦克。這個型號也曾經被冠名爲T-72B1MS,是俄羅斯在2012年正式推出的,和中國出口型VT-4主戰坦克的問世時間差不多。但要是比較性能,“白鷹”卻比VT-4落後不止一個時代。

 塞陸軍公開展示“白鷹”

從坦克研發工程技術的角度來說,“白鷹”的設計是非常失敗的。首先,它沒有改變T-72已經過時的基本架構,依然採用840馬力的發動機和雙側齒輪變速箱。不但功率有限,而且駕駛員工作負荷極爲沉重。在火力方面,“白鷹”保留了T-72的2A46型火炮,無論精度還是壽命都已經嚴重落後於時代。

爲了在落後的基礎上儘量提高戰鬥力,俄羅斯烏拉爾車輛廠採取了幾項措施。首先是爲主炮換裝新的穩定器,配用性能有所改善的彈藥,以及安裝全新的車長和炮長火控系統。“松樹-U”炮長火控系統是從T-90MS上移植來的,算是俄羅斯所能提供的最先進型號。不過這個型號是白俄羅斯的產品,而且技術水平僅僅能夠達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國際水平,遠不如中國已經停產的出口型MBT-2000上採用的型號。而“鷹眼”車長周視鏡的安裝位置完全可以用匪夷所思來形容。我們知道,T-72的車長位置在坦克炮塔的右側,即使到了“白鷹”也沒有改變。但“白鷹”上的“鷹眼”卻設置在了炮塔的左後方,必須設置複雜的光路,繞過大半個炮塔,才能把影像呈現在車長面前。不但如此,“鷹眼”的前方正好就是“松樹-U”的鏡頭。爲了不被擋住,俄羅斯製造商只好把“鷹眼”加高,讓它高居“松樹-U”之上,看起來就像個巨大的煙囪,和T-72狹小的炮塔形成了鮮明對比。

白鷹保留了T-72的缺點

烏拉爾廠之所以採取這樣的設計,也是有難言之隱的。T-72早期過於強調車身低矮、讓敵方難以瞄準和命中,所以炮塔小得不能再小。當時流行的笑話是,個頭超過1米7的士兵都不能當蘇聯的坦克兵。矮小狹窄的炮塔讓火控系統和信息化改造無從實施,於是就發生煙囪式車長鏡的奇觀。實際上,在俄羅斯轉讓技術研製的伊朗“卡拉”坦克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只不過車長鏡被放在了炮塔右後方而已。頂着如此巨大的“煙囪”,讓“白鷹”成了一個很容易發現和識別的目標,T-72的初心被踐踏無遺了。

爲了改善T-72貧弱的裝甲防護,“白鷹”堆砌了大量“接觸-1”反應裝甲,凌亂的佈置充滿了90年代中期車臣之戰的既視感。

白鷹巨大的車長周視鏡

客戶爲什麼會購買這樣失敗的坦克呢?我們來看一看“白鷹”的外銷記錄:老撾、越南、尼加拉瓜、塞爾維亞……。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有兩個:國小力微、長期使用蘇式坦克。他們沒有財力也沒有人力,去對坦克部隊實施革命化的裝備更新,沒有能力採購一套完全不同的坦克維護維修體系,更沒有能力培訓一支全新的、掌握信息化戰爭的坦克部隊。所以,“白鷹”這種便宜貨正是針對他們開發的。據報道,老撾採購“白鷹”的單價只有150~200萬美元。那麼塞爾維亞從自己的斯拉夫兄弟那裏是不是能拿到更低折扣?答案是肯定的,這批“白鷹”是俄羅斯政府無償捐贈的!

老撾陸軍的“白鷹”到貨

相比之下,VT-4坦克的平均單價達到550萬美元,超過了塞爾維亞的購買力。哪怕是白給,日常訓練使用而產生的維護費用、耗材購買費用,也不是塞爾維亞能承受的。或許有人會問,爲什麼更窮的尼日利亞買得起VT-4?尼日利亞的社會發展水平當然遠不如塞爾維亞,但是作爲一個石油輸出國,尼日利亞是有大筆現金收入的。塞爾維亞既沒有大量資源出口,又沒有具備強大競爭力的工農業,國家財政恐怕不見得比尼日利亞寬裕。根據國外統計數據,2018年尼日利亞的軍費開支達到20.4億美元,同年塞爾維亞的軍費開支只有9億美元。所以,接受廉價俄羅斯坦克似乎也是唯一選擇。

坦克可以作爲禮物收下,但是,塞爾維亞面臨國防壓力卻比尼加拉瓜、老撾或者越南高得多。尼加拉瓜周邊沒有強敵,美國已經對這個小國失去了興趣;老撾周邊基本沒有敵國。而西方列強到塞爾維亞的地理路程不遠,無論英法德意,都擁有真正的第三代改進型坦克。所以,裝備“白鷹”這種一出生就落後的型號,也只能是給塞軍自己壯膽而已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