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非洲大草原的景象时,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人类不驯化产肉量高的大象、犀牛,而去驯化体型更小的牛、马、羊呢?为什么人类不驯化捕猎技巧高超的猎豹,而去驯化狩猎水平一般般的狗呢?这个问题事关农业的起源。因此,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大象,非洲象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种地?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冰期,称之为“末次冰期”,末次冰期始于11万年前,终于1.2万年前。人类走出末次冰期之后,才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特征是出现了磨制石器与制作陶器的工艺,人类从事农业与畜牧业,也正是从此时开端的。人类的农业为什么是在1.1万年前至1.2万年前开始的呢?这与当时的气候密切相关。

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但是,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其数量可谓是非常稀少,因为人类是杂食性动物,而不是草食性动物,人类的消化系统无法消化绝大多数种类的树叶和草叶,人类只能吃植物当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部分,比如根、茎和种子等等;在可食用的植物当中,能够被人类驯化的植物又非常的少,因为大部分的植物是有毒的;在能够被人类驯化的植物当中,可以当作粮食的植物,则是非常稀少,只有谷类植物能够当作粮食。

小麦

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其实,它们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采集和狩猎的时代,分布于北半球的水稻、小麦、大豆则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人们直接从这些植物的身上获取种子,称之为“采集”。多年生植物与一年生植物的区别在哪里呢?多年生植物的根系比较发达,它们把能量集中在根上,靠发达的根系吸收水分与营养,度过漫长的旱季与冬季,而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是把能量集中在种子上,生产更多的种子,等到春天来临时,再次发芽、生长。所以,尽管任何植物都能出生产种子,但是,对于一年生草本植物来说,它想要存活,就必须要生产更多的更饱满的种子,才能够延续物种的生存。是什么促使了多年生植物转变为了一年生植物呢?是末次冰期严酷的气候促成的。末次冰期,地球上的气候比较寒冷,气候一旦寒冷,各个地区的季节差异就更为明显,在季节差异明显的情况下,一年生的谷类植物获得了生存优势,大量繁殖。野生的一年生的谷类植物在末次冰期结束后的繁荣,是农业出现的先声。因此,没有一年生谷类植物的进化,人类就不可能发明农业,从事粮食生产。

末次冰期结束之后,全球气候变暖,采集狩猎人群的食物供应量增加了,于是,人口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当周围的资源不足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时,人们开始放弃采集和狩猎,转而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在每亩土地内,农业所能够获得的食物量要远远多于采集狩猎。

当然,农业发明的基础是:人类通过几十万年的采集与狩猎,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动植物的知识,农民懂得收割已经驯化的小麦、水稻、玉米的种子,并进行加工、储藏,必然是在农业发明之前的采集狩猎时代,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只不过,当时的种子都是野生的。

从事采集狩猎活动的尼安德特人

人类发明农业,其实与气候、植物的生物特征和人类自身的生理特征密切相关,而与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必然的关系,不是说人类想要吃面包,就驯化了小麦;想要吃大米饭,就驯化了水稻;想要吃炸鸡,就驯化了鸡。事实上,在采集狩猎的时代,没有哪一个人有意识地去驯化农作物,认为未来的生活,就是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

第二:人类为什么不养殖大象?

当我们看到非洲大草原的景象时,不禁要问一句,大象的产肉量非常高,人类为什么不养殖大象呢?同样的疑问,也适用于犀牛、河马。

人类现在已经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屈指可数,不超过20种,这些大型哺乳动物有:骆驼、马、驴、驯鹿、水牛、黄牛、猪、绵羊、山羊、羊驼等等。在这些被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当中,人类主要饲养的是:牛、马、绵羊、山羊和猪。因为这5种大型哺乳动物,可以在全球很多地方生存,不受气候、地理环境的限制。人类可以到哪里生活,它们也可以到哪里生存。

绵羊

人类可以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其实早在农业社会就已经被驯化了,而剩下来的大型哺乳动物,全都是不能被驯化的,骆驼是人类驯化的最后一种大型哺乳动物,骆驼有双峰驼和单峰驼,它们在公元前2500左右,相继被驯化。从此之后,人类未能驯化任何一种大型哺乳动物。当然,到了19世纪至20世纪的时候,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类还驯化了狐狸、水貂、仓鼠等动物,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狐狸、水貂、仓鼠都是小型动物,人类甚至还驯化了小白鼠,用来专门进行试验研究,从这个意义来讲,老鼠也被人类驯化了,也有野生种与驯化种的区别,但是,老鼠还是小型哺乳动物,而非大型哺乳动物。

大象不仅产肉量高,而且大象还是草食性的动物,养殖大象,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划算的,与此同时,大象还能拉犁、拉车,可以供人们骑乘,还可以作为战象出现在战场上。总之,无论是被当作食物,还是被当作力畜,与马、牛、驴相比,大象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人类之所以没有驯化大象,是因为大象在圈养环境下无法实现繁殖。

古代战争使用的战象

在东南亚国家,我们可以看到被驯服的大象,它们可以供人们骑乘,被当作力畜,但是,这些亚洲象只是被驯服了,而没有被驯化,因为它们无法在圈养的环境下实现繁殖,当然,偶尔也有一两只大象是在圈养环境中出生的,然而,整体而言,大象是不愿意在圈养环境中交配的。这就引来了一个问题,驯化的本质是人类让动物进行有选择的交配,而生出与其野生祖先不一样的后代,使得它们的生物特征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驯化需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基因突变的累积,大象无法在圈养环境下实现大规模的繁殖,意味着大象的后代不能被人工选择,从而出现与其野生祖先不一样的生物特征。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猎豹、犀牛、羚羊、鹿的身上,人类可以在草原上放牧山羊、绵羊,为什么不能放牧鹿和羚羊呢?人类驯化了狗用于捕猎,为什么不驯化捕猎技巧更高超的猎豹呢?人类驯化了产肉量高的牛,为什么不驯化产肉量更高的犀牛呢?猎豹、犀牛、羚羊、鹿之所以不能被驯化,原因都出在了繁殖的问题上。

羚羊和鹿在交配的季节会互相争夺地盘,如果将羚羊和鹿放在一起圈养,它们必然会互相打斗,无法实现繁殖。犀牛也是如此,犀牛在交配季节,同样也会争夺地盘,而且犀牛是大型哺乳动物,一旦在人类圈养的环境中打斗,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驯鹿能被驯化

绝大多数的鹿,在交配季节会争夺地盘,但是,驯鹿却是一个例外,于是,人类驯化了驯鹿,但是,其他种类的鹿却没有被驯化。在中国古代,皇帝的苑囿里有成群的鹿,然而,这些鹿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是野生的,因为苑囿往往非常的大,类似于一个小型的自然保护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一个疑问,在动物的世界里,狗的战斗力是非常弱的,人类为什么驯化狗来帮助自己狩猎,而不驯化猎豹呢?猎豹与大象、犀牛、鹿一样,在圈养环境下无法繁殖。雌性猎豹与雄性猎豹想要实现交配,首先需要互相追逐,它们奔跑的路程,总计长达几十公里甚至是上百公里,而一旦进入圈养环境,它们就无法实现繁殖了。

人类试图驯化猎豹,但并未成功

当然,大象不能驯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大象的生长速度缓慢,大象的怀孕周期长达22个月,而且每胎只产一个,两年的时间,小象才刚刚出生,大象到了8至14岁,才算真正成年,人类饲养大象,从它出生到它实现繁殖,总共要花10至15年的时间,而在农业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才30岁至40岁左右,没有人谁愿意等那么长时间去饲养一头大象。此外,大象平时看上去很温顺,但是,一旦发怒,会变成非常凶险的动物,大象的凶险并不比犀牛、河马、狮子温顺,大象一旦被激怒,连狮子、老虎、猎豹这样的肉食性动物,都要躲得远远的。

第三:人类好自为之(耗子尾汁)

前文我们回顾了农作物、牲畜的驯化史,我们发现,人类发明农业,其实与气候、植物的生物特征和人类自身的生理特征密切相关,而与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必然的关系,不是说人类想要吃面包,就驯化了小麦;想要吃大米饭,就驯化了水稻;想要吃炸鸡,就驯化了鸡;想要把大象当力畜,就能驯化大象。

农业的出现,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无疑是一场生态灾难,我们的地球再也不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了,在野生动物当中,狼是进化得最成功的一类捕食者,而且它们的适应能力非常强,雪地里、沙漠里、草原上都有狼的身影,但是,全球现在总共只剩下20万只狼,而狗的数量则超过了4亿只。猫与狮子同属于猫科动物,全球的猫的数量达到了6亿只,而狮子的数量只有4万只。全球的鸡的数量高达200亿只,但是,大部分的鸟类动物正在濒临灭绝。全球的人口数量超过了70亿,而同属于人科动物的黑猩猩的数量才10万只左右,地球上的所有的人科动物都处于灭绝的危险之中,唯一例外的是人类。

企鹅的数量远远没有鸡多

当然,在驯化动物之外,还有一类动物也非常的繁荣,那就是蟑螂、老鼠、海鸥等等,这些动物属于人类亲和型生物,它们的特点是不惧怕人类,能够在人类社会的周边生活。因此,人类饲养的家畜之所以能够繁荣,其实质原因与蟑螂、老鼠、海鸥等人类亲和型生物的繁荣是一样的,那就是,它们适应了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这个人类社会。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总想驯化一些在农业社会不能被驯化的动物,饲养一些在农业社会不能饲养的动物,但是,事实证明,大型哺乳动物的驯化历程早在公元2500左右就结束了,剩下的大型哺乳动物注定是野生的。那些注定成为野生动物的动物,人类不应该强行将它们圈养起来,人类其实应该反思自己,好自为之,而不应该认为自己可以随意摆布一种动物的命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