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去交醫保卻被告知“不收現金只能手機支付”、個別商鋪掛出“不收現金”標識牌……日前網絡上曝出的這些信息,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數字鴻溝”問題。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記者在北京走訪多個老年人高頻消費場所後發現,目前,醫院、大型商超、地鐵、公交車均支持現金支付;菜市場、便利店等小型商鋪更偏好移動支付,甚至有拒收現金的現象,但多爲“沒零錢可找”的無奈之舉。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拒收人民幣屬於違法行爲,監管部門將依法對此類行爲開展嚴肅懲治;堅持“兩條腿走路”,在鼓勵推廣新技術、新方式的同時,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

爲何出現“現金排斥”現象

7時30分,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文慧園路20號的佳果多生鮮超市裏,不少老年人排起長隊,準備採購。

“一共10.8元,掃一下窗上的二維碼就行。”聞此,老人並未拿出手機,而是掏出了小布包尋找硬幣。“掃碼呀,爲什麼非要用現金?”站在老人身後的幾位排隊者開始抱怨起來。

這個場景折射出當下的“現金排斥”問題。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多位受訪者表示,這與移動支付快速發展背景下現金使用頻次大幅降低有關。

“付現金、掃碼對於商家來說都一樣,但有時會遇到零錢不夠、無法找零的情況,收不了現金。”北京西便門好鄰居連鎖便利店的一位店員說,但也不排除個別員工圖省事拒收現金的情況。

移動支付對現金使用的衝擊有多大?在北京,記者選擇了同時支持現金與刷卡兩種支付方式的公交車進行觀察,發現週一上午8點至8點30分,在691路公交車經停的9站裏共有42位乘客上車,無一人使用現金投幣。其中,19位老人均使用“老年卡”支付,其餘23人則使用交通卡、掃碼方式支付。

記者在北京街頭採訪時發現,部分老年人之所以偏好現金,多因“不會用”“不敢用”智能服務。一方面,部分老年人無法在App上熟練操作網絡、綁卡等;另一方面,不少老年人擔心錢被盜刷,使用現金更有安全感。

依法懲治“拒收現金”行爲

針對“現金排斥”現象,記者瞭解到,監管層將全面開展專項整治工作。

事實上,拒收人民幣屬於違法行爲。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中國人民銀行已於2018年7月發佈公告強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且不得炒作“無現金”概念,拒收現金既損害了人民幣的法定地位,也損害了消費者對支付方式的選擇權。

“接下來,在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央行將全面開展拒收現金集中整治和長效機制建設工作。”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說,具體來看,一是會同相關部委、地方政府、銀行業金融機構、基層社區,共同引導規範水電煤氣、公用事業繳費領域,以及零售、餐飲、商場、公園等高頻服務場所的現金使用行爲;二是強化日常監管,通過暗訪、巡察等方式開展摸底調查,建立違法主體名錄庫,進行重點跟蹤,對涉及公共服務、民生及公衆關注度比較高、影響範圍比較大的一些拒收現金主體,依法依規予以嚴肅懲治。

李偉表示,央行高度重視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問題,將從現金管理、支付服務、普惠金融三方面入手,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提升老年人日常金融服務的滿意度。

傳統、智能化服務“並行”

家家都有老人,如何緩解老年羣體的“智能技術使用難”?如何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讓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是社會公平正義和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

“具體來看,要‘兜住底、能兼容’,既歡迎智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又合理保留老年羣體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國家發展改革委祕書長趙辰昕表示,只有堅持“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穩、走得遠,哪怕是小衆需求也要充分尊重。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已正式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在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費方面,要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提升網絡消費便利化水平。

記者在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廣安門支行營業室看到,針對部分老年羣體使用存摺的需求,該網點已在部分自助機具上增加了“刷存摺取款”功能,免去排隊等候時間,顯著提高效率。同時,該網點的大堂經理會隨時解答老年客戶遇到的問題。

“有些老年人願意接受新技術,但苦於不會使用,這時專業人士的及時幫助很有必要;但也有些老年人不願改變習慣,對此不能強求,銀行服務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工商銀行北京廣安門支行營業室主任張然說,針對線上服務,工行已推出老年版手機銀行,在模塊設置、功能推薦、字體大小等方面進行“適老”完善。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 陳漢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