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青春期孩子的脆弱信息比以前頻率高了很多。比如不上學的,寫遺書離開人世的,變成小混混的,或者將家長期待弄得稀爛,或者對教師 產生敵對心理,一些成人們呼籲,好心好意大道理怎麼就變成了孩子心中的敵意的源頭?恐懼的源頭?甚至是活不下去的理由了呢?

這要人理智與情感發展的線路出發。成人滿肚子的大道理,你有想是怎麼來的嗎?有人說,是上一代傳承下來的,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怎麼就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呢?聽大人的話就是了;還有人說,你(孩子)是我的,我說什麼你就應該聽什麼,因爲我是大人;更有人說,不許反問,不許比較,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不管,但是我家的孩子就要這樣管,因爲我是大人,我比你還不容易,你喫我的喝我的,還給我惹事生非,不聽的話,打罵訓斥指責是首先的出氣方式,簡單易行,凡正你也不敢還手……

而處於這樣環境中的孩子呢?可能是做錯了事,闖了禍,從年齡角度與心智成熟度看,沒有那麼複雜的想法,有些行爲只是環境的產生,如果有大人耐心指導,個性化指導,即使你不打罵指責,而是在青春期孩子能夠聽得到再隨着時間的推進才能夠弄懂的情況下,成人的嘮叨和道理纔會漸漸內化到兒童頭腦中,真正成爲自己的行動準則就是5年以後的事了。如果你只是打罵訓斥,而講不清楚道理,或者以說了也不聽爲理由,兒童能記住的就是怕大人、怕與人交流、怕惹事,可以躲在角落裏,觀察與感受着隨時擔心的恐懼,隨時做好防禦的準備,你覺得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會是什麼樣性格的人呢?

當瓦兒以倔強和孤獨,就想遠離熟悉的人羣出現在劇裏時,她的家庭也隨之展現在觀衆面前,我見過太多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像瓦兒的倔強有一種和命運抗爭到底的執着,她會爲生存,抵抗各種困難。而有些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就變成了“宅”人,不論男生還是女生,因爲害怕社交活動,擔心在社交活動中隨時會表現不盡人意被人指責與攻擊,對各類環境的安全感要求極高,這類現象正成爲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頭疼的大事。

劇中的瓦兒因爲有李牆的愛情,她的倔強和父親對李牆的敵視,其實更促進了兩個人愛不離的真實感受。瓦兒家庭裏是散發着不能丟面子、生活不容易的氣氛,爸爸天天拉着個臉,沒有一絲溫暖,當然他是一位負責任的男人,瓦兒長大了才能理解,可在她的青春期階段,因爲有個智障的弟弟是她可以傾訴情感與愛心的人以外,媽媽雖然也會擔心瓦兒因爲長得太漂亮惹 事,但媽媽還是給了她理解與能夠感受到的關心。可她的原生家庭還是不幸福的。爸爸過早離世,緣於性格剛硬,缺少了溫情,只在離世的時候給孩子們留下了自己的心裏話,讓李牆責任感得到提升,媽媽變成了有“精神問題”的人,婆婆爲了救她失去了生命,讓李牆不敢面對她。一個寵他不夠的媽媽還沒來得及享受兒子帶給她的天倫之樂,一個讓他深愛的媳婦,最難受的就是李牆了。

所以李牆離開這個環境才能隨着時間療愈心底的傷痕,才能化解那無比糾纏的心結。瓦兒也才能從懺悔中走進李牆。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講,如果瓦兒的家庭氣氛是民主的,即使有個智障的弟弟,她的人生經歷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幸福的景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