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自建立以來,就是一支爲人民而戰鬥的軍隊。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軍隊中自然也容納了各個民族人士,無論哪個民族,只要真心爲國家爲人民服務,人民軍隊一定歡迎。

1955年授銜中,我軍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少數民族將領,其中位於十大大將之首的粟裕就是侗族人。同樣,五十七位開國上將中(含後續補授),也有多位少數民族將領,分別是李濤、韋國清、烏蘭夫、楊至成四位上將,這四位少數民族將領爲革命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是少數民族軍人的優秀代表。

軍委最可靠的參謀——李濤上將

李濤上將是湖南人,出身於中國最古老、最長壽的民族瑤族。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傳聞是盤瓠和帝嚳的女兒三公主後裔。其族人散佈世界各地,在中國地區主要分佈在兩廣、雲貴、湘贛等地,人口約290萬左右。

李濤1905年出生,1923年大革命時代考上了省立中學,在此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多次參與愛國運動,也因此被學校給開除。1926年,李濤加入了共產黨,1927年參加秋收起義,妥妥地上將起點。

1930年,軍閥混戰結束後,老蔣集兵十萬對中央根據地進行了圍攻,在朱德等人指揮下,誘敵深入,粉碎了國民黨的進攻,俘虜了國民黨九千餘人。其中作爲第七師師政委的李濤與師長陳伯鈞堅守陣地,全殲了國民黨第18師,俘虜其師長張輝瓚。

李濤後來參加了長征,在抗日戰爭期間,李濤一直爲國統區後方的八路軍辦事處工作,爲八路軍置辦運輸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和武器彈藥,也爲他了解國統區內部國民黨的編制情況提供了方便。

李濤在解放戰爭中是中央軍委的高級參謀。解放戰爭期間,李濤利用情報網和自身在國統區收穫的信息,多次把國民黨軍各部隊的番號、人數、編制、武器裝備情況、主要長官等信息編列成冊,供中央軍委的首長們查閱。

在之後的大決戰中,李濤提供的信息爲之後我軍能在各大戰場及時地調整戰略方向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除此之外,李濤除了負責收集情報和參謀信息,還要主管部隊的裝備、訓練等事項。

建國後,李濤一直在總參謀和技術部工作,制訂了大量的規章名典,爲解放軍的統一化和正規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5年,李濤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爲捍衛祖國統一做出巨大貢獻——烏蘭夫上將

烏蘭夫是內蒙古人,也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最典型的遊牧民族,主要分佈在東亞地區。此外,在俄羅斯以及一些亞歐國家中都有蒙古族的身影,其中蒙古國的主要民族就是蒙古族,蒙古族人口約1000萬左右。

烏蘭夫出生於1906年,年齡比李濤上將小一歲,但黨齡卻比李濤上將多一年。1923年,17歲的烏蘭夫在北平讀書期間結識李大釗而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烏蘭夫正式入黨,成爲我黨優秀的革命戰士。

民國時期,蒙古舊王公把持着蒙古地區的大部分資源,普通蒙古牧民生活在窮苦之中。烏蘭夫看到同胞受虐,於心不忍。他積極開展各項運動,帶領牧民建立農會,反抗蒙古王公的殘暴統治。

抗日戰爭前,日本人積極在華北地區製造分裂,不斷勾結蒙古王公武德親王,企圖利用蒙奸西進。爲了粉碎日軍的陰謀,烏蘭夫帶領牧民們在百靈廟發動了暴動,打響了內蒙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粉碎了武德親王妄圖割裂內蒙的陰謀。

1948年烏蘭夫任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一職,指揮部隊反攻國民黨部隊,解放了內蒙古地區,同時還參與了遼瀋、平津等戰役。烏蘭夫上將是中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的“創始人”,是一個維護國家統一的功臣。

文武雙全——韋國清上將

韋國清是廣西人,說到這裏大家應該猜到了是哪個少數民族,沒錯就是壯族。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人口達到了1700萬。全國各地均有壯族人分佈,但主要還是分佈在兩廣地區,尤其是廣西地區,畢竟廣西的全稱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

韋國清上將出生於1913年,在衆多開國上將中,算是年齡比較小的,比前面兩位小了七八歲,不過年齡的差距並未影響到韋國清的革命信念,十五歲的他就參與了農民軍隊,攻打過縣城。

韋國清的父親也是一位革命者,父親犧牲後,韋國清參加了百色起義,並跟隨紅軍參加了長征。長征過程中,時年21歲的韋國清成爲了特科營的營長,他帶領的特科營成功的在長征途中保衛了中央首長的安全。

抗日戰爭爆發後,韋國清一直戰鬥在前線,參加了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皖南事變之後,韋國清作爲新四軍重建的重要力量,帶領新四軍收復了失去的豫皖蘇根據地。

解放戰爭期間,韋國清先後任新四軍第2縱隊司令、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兼政委等職務,魯南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都有韋國清上將的身影在其中。

韋國清上將的戰鬥生涯並沒有隨着新中國成立而停止,1950年,韋國清上將率領軍事顧問團赴越南,幫助越南人民進行抗法鬥爭,指導越南人民軍贏得了奠邊府戰役,這是越南的立國之戰。爲此,韋國清得到了越南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韋國清在建國後長期主政廣西,爲廣西地區幹了不少大工程大項目,政績斐然。

革命軍隊的後勤部長——楊至成上將

楊至成上將是貴州人,與大將之首的粟裕雖然不是老鄉,但卻是同一個民族,都是少數民族侗族人。侗族先民在史料中被稱爲黔首,歸屬於古代百越其中的一支。侗族如今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人口約290萬,與瑤族相當。

楊至成上將1903年出生,是開國上將中著名的“第四楊”,其餘三楊分別是楊成武、楊勇、楊得志

楊至成是遺腹子,父親在其出生前三個月被歹徒謀害,楊母一人挑起養家餬口的大任,硬是將三個孩子拉扯大。楊至成是我軍爲數不多的“高學歷”將領,7歲讀書,11歲考入高級小學,14歲被省甲科農業學校錄取,18歲畢業。

1922年,畢業後的楊至成加入了滇黔聯軍,開啓了參軍之路。1926年,楊至成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與張宗遜、宋時輪是同學。1927年,楊至成隨賀龍參加南昌起義,時任連政治指導員,與粟裕、陳賡、許光達等大將基本上是同一起點。

進入蘇區後,楊至成一直擔任中央蘇區後勤部長的工作,被譽爲革命軍隊的大管家。在楊至成的主持下,紅軍的第一條軍服,第一條電話線,第一個電臺,第一種後勤標準,第一所後勤學校,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1930年楊至成隨大部隊參加長征,一路上他積極想辦法,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做思想工作、籌物資、藥品、武器、收集信息,爲紅軍搶渡大渡河、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提供了物資保障。

抗日戰爭期間,楊至成因病去蘇聯修養,與劉亞樓上將一道進入了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楊至成與劉亞樓等人準備趁機回國,但由於日軍的封鎖,最後不得不滯留在烏蘭巴托,期間甚至靠討飯爲生,直到1946年纔回國,此時抗日戰爭已經結束,國內進入到解放戰爭時期。

自1946年回國起,楊至成先後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後勤部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部長等職務,他擴建的工廠、兵站、倉庫和醫院,爲了遼瀋和平津戰役的進行提供了充足的物資產支援。建國後楊至成一直擔任監察部長的工作。因爲身體原因,楊至成上將於1967年去世,終年64歲。

參考文獻:《開國上將李濤》、《楊至成——從黔山走出的侗族上將》、《韋國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