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具有深遠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延伸出了深奧的華夏文化。在偉大的歷史歲月中不僅出現了長城、故宮、敦煌莫高窟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聞名古建築,還有瓷器、壁畫、戰國編鐘等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我們中國的歷史是即使在現代也可以清楚觸摸到,感受到的。

古人不止留下的璀璨物質文化財產,還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的精神文化。特別是諸子百家的思想爭鳴,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相碰撞給我們帶來了極其豐富瑰寶。其中最爲人所知的就是孔子,孔子最爲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在我國曆史發展中有些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孔子的思想開啓了一個時代。孔子的思想圍繞一個“仁”進行展開,主要包括在詩、書、禮、義、春秋之中。

“禮”在孔子的觀念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講究上下有序,尊卑有序。古代時期的中國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國家。君主靠着這種思想維持自己的統治,民間也依靠這種思想維持社會秩序,保證了國家的安定穩固。

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各種複雜的禮節以及限制人身自由禮教、男權主義思想得到了繁衍的養分。

在從多的禮節中,限制男女交往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句很有代表的話語。

“男女授受不親”出自於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古代對於女子的要求很高,男女之間不可以直接交往、交談或者是授受物件。尤其是古代女子,名聲是極爲重要的。禮教限制大多都是爲保全女子的名聲,女子的名聲如何是一個家族的事情。

這句廣爲人知的俗語還有下半句“嫂溺援之以手”鮮有人知。這下半句究竟是何意?它出自於《孟子》的《離婁章句上》。大概就是說“嫂子如果落水了應該出手相救”,古人主張出手相救,那這不就是違背了男女授受不親了嗎?孟子就曾就此與淳于髡發生過激烈的爭論。

孟子說:“看見嫂嫂掉進水裏了卻不去拉,這就跟兇惡的人沒有區別!男女之間不親自用手遞接東西,這符合禮。嫂嫂掉進水裏,小叔子卻用手去拉她,這是懂得變通。”淳于髡說:“現在整個天下都掉進水裏了,先生爲什麼不去救援呢?”

孟子說:“整個天下都掉在水裏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裏,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難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嗎?

孟子的本意就是事事無絕對,要學會根據情況進行變通。不能固執地守着所謂的禮節,做錯事。

個人認爲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男女有別,注意交往的尺度。學會尊重他人,不做不必要的身體接觸。正確的把握關係,不與他人保持曖昧關係。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嫂溺援之以手”,說的就是我們對待男女關係要合乎於禮,但是也要懂得變通,做人不要太死板。各位讀者朋友們,你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