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八二、高大筆挺的身型,在籃球場上格外自如,動作敏捷、完美躲過防守,他身體輕輕躍起,舉起雙臂、手腕暗暗發力,飛出去的籃球在空中劃過一道完美的弧線,“球進了!”賽場上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歡呼。

對於外科醫生李勁松來說,籃球和手術刀是生命裏不可割捨的兩樣。他是醫生隊伍中的“籃球明星”,是廣州市籃球協會的副祕書長,有三十餘年的球齡生涯,獲獎無數。

在球場上叱吒風雲,在手術室裏也一樣所向披靡。穿上白大褂,那雙有力的投籃手拿起手術刀,就能對抗癌魔,把瀕危的生命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幾乎所有被他診治過的病患,對李勁松的評價都是8個字:手術一流,很負責任。

◎李勁松戴上白色膠手套,仔細檢查患者的口腔和頸部淋巴結。

這些以生命相托的病人,大部分患有口腔、頭頸惡性腫瘤,有的因病情複雜在外被拒手術,有的是手術做了一半進行不下去被迫轉診到這裏,也有的是在別的地方手術沒做好找李勁松做手術返修,希望厄運逆轉,爭取到活下去的一線生機。

受家庭薰陶從醫,是班裏唯一的外科醫生

39健康·仁心欄目組 初見李勁松,潔淨的白大褂下,格子領帶配灰藍色襯衣,襯托出一張俊朗睿智的臉龐,劍眉星眸,說話語速飛快,字字珠璣。他是口腔頜面外科(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擅長口腔、頭頸良惡性腫瘤如舌癌、牙齦癌、口咽癌、頜骨腫瘤、腮腺腫瘤、頸部腫瘤的手術治療和缺損的即刻整復,血管瘤綜合治療、脣齶裂修補、頜面骨畸形矯正、頜面骨折創傷的救治、頜骨放射性骨壞死的治療。

◎來找李勁松看診的大部分都是口腔頜面腫瘤患者,護士姑娘將病歷本依次排序。

把時針撥回到三十四年前,青年學生李勁松沒有半分糾結,愉快地在高考志願表上寫下“中山醫科大學”。

談及爲什麼選擇從醫,他表示,姑媽是內科醫生,媽媽是護理師理療師,從小耳濡目染,看到她們爲病人祛除病痛,受人尊重。這是他最早感觸到醫學的價值,學醫的“種子”或許在那時就已埋下。後來,也是在家裏人的建議下報讀口腔醫學專業。

進入大學的李勁松,勤奮刻苦學習,開朗的性格使然,心靈手巧,在專業學習和實習成長中不斷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要當一名口腔外科醫生”的信念在他心中悄悄發芽。

因品學兼優,李勁松如願以償,1992年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從事醫教研工作,成爲大學班裏唯一的口腔頜面外科醫生。

作爲口腔醫學的一個重要專科,頜面外科涉及複雜的腫瘤手術、口腔頜面大型組織缺損修復。李勁松說,“頜面部是人體的高危區域,對醫生的要求自然也高,必須具備更廣泛的大醫學臨牀知識,精通影像學、重症醫學、耳鼻咽喉學、神經外科、頭頸解剖、護理等知識技能,才能讓手術既做得漂亮又不影響頜面正常功能。”這也意味着頜面外科醫生的培養週期更長。

遇到複雜病例,面對手術瓶頸,李勁松主動學習,向書本求索,向前輩請教,博採衆長,兼收幷蓄,時刻關注國內外最新的醫學進展,把“保持優秀”視爲人生座右銘。這一點也潛移默化影響着孩子,他的兒子因爲各方面表現優異,今年成功被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錄取。

李勁松帶的博士後謝舒樂告訴39健康·仁心欄目組,“李老師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科研、臨牀兩不誤,力求做到最好,我們一般7點半到科室,他會比我們來得更早。這股拼勁非常值得我們年輕醫師學習。”

從醫學理論到臨牀實踐,再從臨牀實踐迴歸理論學習,日積月累的積澱,李勁松的醫術不斷精進,逐漸形成自己的專業特長與從醫風格。

◎李勁松的門診病人非常多,一下午他顧不上喝口水。

“外科醫生有壓力也必須有擔當,否則做不了好醫生,”他經常勉勵自己和學生,在還是主治醫生的時候,就表現出果敢有擔當的一面。

時隔二十年,至今他還清晰記得那場驚心動魄的手術:

台山一位快臨產的孕婦口腔大出血,當地醫院求助於李勁松。他連夜打車趕過去,原來這位孕婦發生了兇險的頜骨動靜脈畸形,合併口腔內大出血,處理不好將一屍兩命。在婦產科醫生幫助患者將孩子提前娩出後,李勁松馬上接力手術,一邊按壓止血,一邊處理畸形動靜脈,拔掉病竈的牙齒,然後一點一點填塞骨臘,再進行縫合,花了兩小時終於將病人成功救回。

在臨牀中,發現頜骨修復僅憑醫生經驗,無法實現精準匹配重建,他又積極專研新技術,從醫工融合着手,在國內率先開展3D打印技術支持下的頜骨功能性精確重建手術。如今,李勁松已是華南口腔頜面外科領域的“一把刀”,全國各地病人慕名而至。

無影快刀除癌魔,最忙一天做8臺手術

技術好的外科醫生,“忙”就一個字!

每週三、週五是雷打不動的手術日,週六經常要加班做大手術,李勁松團隊最多的一天要做八臺口腔癌手術。39健康·仁心欄目組 驚訝於如此高強度的工作,也好奇他如何保持體力和精力旺盛?

“外科醫生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李勁松報以微微一笑表示,外科醫生要有強健的體魄,籃球和器械運動是他喜歡的充電方式。即便現在工作很忙,他每週都要抽空打1至2次球,經常帶上團隊一起打球,在運動中增強大家的默契和凝聚力。

走進口腔頜面外科醫生辦公室,39健康·仁心欄目組 注意到,右手邊的黑板牆上密密麻麻寫着近期的手術安排,絕大部分病人都是來切除腫瘤的。

◎李勁松在細看病人的影像檢查片。

麥玲的媽媽口腔潰瘍久治不愈,直至摸到腫塊才引起重視,上醫院一查已是口腔癌晚期。“手術是唯一的出路,媽媽58歲年齡不算很大,但要完好切除腫瘤,手術風險比較大。”麥玲四處打聽,當地醫生推薦了李勁松。

國慶後,她們幸運地掛上號,第二天就被收治住院。手術把整個下頜骨切掉,從小腿取了一段腓骨修補缺損,一次性完成癌腫切除和下頜骨顯微外科重建。術後一星期,麥媽媽恢復良好,過兩天就可以出院了。

同樣在醫院陪護媽媽的肖思思,尋醫經歷比麥玲要曲折一些。76歲的老母親,在湖南老家查出牙齦癌,看了很多醫生都說:“老人年紀太大了,不適合做手術,還是不要折騰了!”一句話就把這個家庭推到了絕望之地。

“但是,媽媽的求生欲很強,還是想要手術治療,”在快要放棄的時候,肖思思想到求助網絡,在搜索引擎輸入“治療牙齦癌的最好醫生”,隨即彈出了李勁松等來自北、上、廣的幾位醫生的名字。

她抱着試試看的心態來諮詢,沒想到李勁松一開口就給了希望,“你媽媽能做手術!”看着眼前這位神定氣閒的醫者,肖思思還以爲自己聽錯了,又問了一遍,依然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一刻她猶如抓到了救命稻草。

手術怎麼做、有什麼風險、術後可能出現什麼問題……事無鉅細,李勁松一一清楚地告知和解釋。因爲有經驗,所以有信心,手術非常成功。

高齡患者、超高齡患者一度被認爲是手術的“禁區”,往往合併多種基礎病,手術風險非常高,讓許多外科醫生頭皮發麻。面對高齡手術“禁區”,李勁松帶領團隊把難題一一破解。

家住海珠區的郭伯,因頰部潰爛確診頰癌,由於病變範圍大,手術是唯一的治療,否則可能活不過半年。但是86歲高齡,還患有糖尿病,發生過腦梗塞,心臟功能也不大好,手術及麻醉風險巨大,到底做不做好?

李勁松認爲,老人全身情況總體還可以,不是絕對的手術禁忌症。

關鍵時刻,患者及家屬選擇相信醫生。邀請麻醉科會診、綜合評估,慎重選擇手術方式,李勁松及其團隊爲郭伯精準切除腫瘤,再借助顯微外科技術取其手臂皮瓣,通過血管吻合的方式修復口腔的缺損。

術後,移植的手臂皮瓣在口腔內成功存活,同時腫瘤得到了根治,郭伯的生活質量不受影響,可以繼續享受天倫之樂。

◎面對確診口腔癌但拒絕馬上住院手術的病人,李勁松耐心解疑答惑,善意提醒他:手術是唯一的救命方法。

39健康·仁心欄目組 瞭解到,迄今爲止,李勁松手術的最高齡患者是96歲,切除腫瘤後也做了皮瓣修復,在老人百歲之際,家屬特地到門診致謝:“李教授,今天是我們老爺子100歲生日!”這是李勁松感到自己作爲醫生最幸福的時刻,那種喜悅和成就感也使他更加堅定自己當初的選擇。

“只要病人有手術意願,也相信我,我肯定全力以赴,陪他(她)冒險闖關。”他說,事實證明,只要對於高齡的口腔腫瘤病例進行詳盡的術前評估和圍術期處理,一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手術修復重建效果。

把病人裝在心裏,注重全週期管理

希臘醫學先驅希波克拉底曾說過,醫生有三寶——語言、藥物、手術刀。

李勁松銘記於心,在他看來,用手術刀解決病人的痛苦是治療的第一步,手術結束後,還要做好病人的全週期管理,關注術後心理變化。

做完手術就到病房查看病人,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李主任對病人非常負責任,正因爲他的細心,才及時發現了媽媽腿部傷口的縫合收得太緊,足踝腫脹嚴重。”麥玲說,更沒想到的是,李勁松竟第一時間叫了三個科室的醫生來會診,給媽媽鬆解了部分縫線,又做了植皮處理,讓她們感到非常安心。

◎李勁松帶領年輕醫生一起查房,同時帶教。

不像肝腸等內臟手術,傷口藏着別人看不到,口腔頜面手術病人常常有“破相”的擔憂,也因爲傷口疼、不能自理,出現情緒低落,自卑厭世。

頭面部包裹着一層層繃帶,插着鼻飼胃管,氣管切開置管無法說話,還不自主地流口水……肖媽媽躺在病牀上眼睛直勾勾盯着天花板,原本獨立矯健的一個人變成現在這副模樣,連眼前的一杯水都拿不動,黯然神傷。

李勁松得知後,拉着肖媽媽手,悉心寬慰:“阿姨,別擔心,你恢復得很好,過兩天就拔掉身上的管子,再過兩天就可以出院了。”

得病之後的肖媽媽,除了醫生和護士外,誰的話都不相信。“聽了李主任的安慰,媽媽生病以來第一次笑了!”一旁的肖思思被感動了,不過當時的她以爲醫生只是隨口一說,不知道里面含有真實的成分。

◎李勁松仔細查看病人術後的傷口恢復情況。

“昨天李主任又跟媽媽說明兒可以出院,我還在想不可能吧,媽媽腳腫還不大敢走路,是李主任一直在鼓勵她。”沒想到今天早上醒來,肖思思看到媽媽的腳腫消失了,也不流口水了,在病房走廊裏用助步器走得飛快,她眉飛色舞地跟39健康·仁心欄目組 描述媽媽的變化,形容簡直就是“奇蹟”。

殊不知,她當初在網上看到李勁松教授的好評率是100%也懷疑過真假,來了醫院之後發現他是名副其實的好醫生,對病人真的很用心。

在護理師黃曉靜眼中,李勁松是一個非常有人文關懷的醫者。“大醫院病人多,術前檢查預約等待時間長,對於病情嚴重的,李主任都會親自出面幫他們儘快做上檢查,提醒其他醫護多關注病人。當病人達到出院標準還想繼續療養,本院無法滿足,他會親自幫忙聯繫當地,讓病人回到社區回到當地進行康復,就近換藥,同時要求我們定期做好隨訪,關注術後恢復。”

◎每個病人看診後,李勁松都會給他(她)一張小紙條,方便隨時諮詢。

醫學要有人的溫度,要溫暖患者。李勁松表示,要推掉危重病人很容易,但要迎難而上就很考驗外科醫生的水平和擔當了。外科醫生在擁有過硬技術的基礎上,還要學會換位思考去真正理解病人的痛苦,進行充分有效的醫患溝通。

從醫28年,李勁松手拿“尖刀”,冷靜、理智,技術超羣,爲病人驅趕病痛,延續生命的長度,又不缺乏溫度,讓病人如沐春風。從門診見到的一個個術後複診病人心懷感恩就是最好的證明,特別是那位一臉燦爛笑容的58歲王先生,全舌癌手術切除並做缺損修補,基本恢復說話能力,他豎起大拇指說:“這次多虧了李主任,手術一級棒!”

通訊員:林偉吟 張陽 黃睿

攝影:張二冬 胡超揚 陳家穎

*本文中患者及家屬姓名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