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前半場,齊衡是最耀眼的那顆星。

他出身高貴,人又溫文爾雅,幾乎整個京城的姑娘都被他吸引。

他在盛家書塾讀書,盛家四姑娘墨蘭、五姑娘如蘭和六姑娘明蘭自然有着“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

少女思春,最美的情懷,可實際上她們三姐妹並不是真心喜歡他。

墨蘭喜歡齊衡,喜歡的是他的家世,是覺得嫁給他之後能夠帶給自己無上的榮耀,還能順帶氣一氣如蘭和大娘子。

如蘭根本就沒喜歡過齊衡,她從始至終只是希望不要讓墨蘭嫁給齊衡而已。

明蘭呢?

她從來不曾公開表示過自己對齊衡的喜歡,因爲她知道,她與他之間根本沒有可能。

所以,面對齊衡的追求,她一直是迴避。

小公爺送她的菱角,她不敢接,送她的紫毫筆,她不敢拿;就算是爲了他做了一套護膝,也是瞞着丫鬟放進去的。

而且,這一套護膝真的不能代表什麼。大家想一想,她曾經送給顧廷燁一雙護膝,爲的是報答他曾經幫助自己。

她送給長柏和長楓兩個人護膝,是因爲他們是親人。

送給小公爺護膝,也只是想表達自己對他的感謝,僅此而已。

在她內心深處,或許存在着對美好愛情的嚮往,但是從她本人來說,是不可能真的愛上小公爺的。

你想想,人都是有心理暗示的。

你反覆提醒自己與某個人保持距離,是不是結果反而會經常遇到某個人呢?

明蘭反覆強調不可以跟小公爺在一起,那麼心理暗示的結果只能是讓她更加註意到這個人。

雖然這是明蘭內心最私密的事情,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前期,明蘭始終是拒絕齊衡的。即便齊衡跟她一起打馬球,公開表示愛意,可是明蘭依然拒絕。

明蘭是個被動型的人。

因爲她不敢主動。

那她的潛意識裏究竟喜歡的是誰呢?

心理學認爲,你“更喜歡”的這些特質是由你的主觀偏好決定的,但並非隨性所至,每個人的主觀偏好形成都必有其因。

個人偏好會受到一個人經歷的影響,一個人越缺少什麼且長期因缺少這種特質而苦惱,就會對這種特質有別樣的渴求。

從明蘭的經歷來說,她從小失去母親,雖然寄養在老太太跟前,但依然活得小心翼翼。她不敢行差走錯半步,更別說任性了。

跟小公爺打了一次馬球,就捱了父親一頓責罵。這樣的她,內心最希望要的是保護吧。

我們可以先來分析一下,她爲什麼後來選擇顧廷燁。

她本來很看不上顧廷燁,但是顧廷燁幾次三番救她,讓她感受到了被保護、被偏愛的滋味。

她真正改觀想要嫁給顧廷燁,是在她知道顧廷燁爲了娶自己費了那麼多心思,並且保證:今後我在男人堆裏是老幾,你在女人堆裏是老幾之後。

可以說,她選擇顧廷燁的原因,就是因爲覺得顧廷燁能夠給自己這個保護,能夠滿足自己內心長久以來缺失的那種東西。

還記得她摔筷子的那一個鏡頭嗎?她一直強忍着,在父親面前堅強,可是顧廷燁來了之後把她護在懷中,她的眼淚立刻就落下來了。

還有她與王家老太太對峙時,顧廷燁趕來懟她的那幾句話。

明蘭從內心深處最需要的愛情,就是這種啊!

因爲她從小缺乏關愛、缺乏保護,她一直以來都是獨立面對這個冰冷的世界,可是顧廷燁卻願意爲她撐起一片天,所以,她的潛意識裏已經愛上他了。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明蘭是什麼時候決定接受齊衡的呢?

是齊衡爲了她跟母親抗爭的時候。

明蘭本來不想愛齊衡,因爲她覺得他給不了自己想要的保護。她也跟盛老太太說了,平寧郡主是她對付不了的婆婆。

可是齊衡卻說,他要爲了她努力。

聽到齊衡爲了她絕食的時候,她內心突然堅定了,說要賭一把。

她愛的不是齊衡,而是齊衡保護她給她帶來的心底悸動。

她對賀弘文有好感,也是因爲初見時,賀弘文那一番對女性憐憫的話語。

一個人愛什麼樣的人,其實早就在你童年時已經決定了。

劇中的墨蘭一心想要嫁高門,做嫡妻,不就是因爲從小到大,她最缺少的、最在意的,就是身份和門第嗎?

而如蘭這樣的嫡女,因爲從小被墨蘭壓着,心裏不服氣,所以纔想要在結婚時,選擇一個門第不如自己的,這樣好能夠依靠孃家不至於受氣。

明蘭內心,從未真正愛過齊衡。因爲齊衡沒能給到她內心最想要的東西。

而明蘭愛上顧廷燁,也是從顧廷燁能夠給予她全方面的寵愛之後纔開始的。

從《知否》明蘭的愛情中,我們要明白這個規律:你越是享受過某個特質帶來的好處,越是希望伴侶能夠擁有這個特質;越是在什麼地方感受到劣勢,且影響刻骨銘心,在找伴侶的時候越不希望他擁有這個劣勢。

瞭解這個規律,可以讓我們在選擇伴侶的時候擦亮眼睛:搞清我們主觀偏愛來源,明白這些來源可能會使我們不自覺地誇大某些特質的效用,就有更大概率避免由於短視而選錯人。

如果你不懂得這個規律,僅憑當下處境就放縱自己的慾望來指導行爲,很容易忽視一些看起來不重要但長遠會更在意的東西。

相關文章